从这些描述可以初步判断小琦是一个人际敏感的同学,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但因为性格偏内向,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与人交往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敞开心扉。更深层的原因是小琦有一些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严重不足。因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和获得他人的认可是让小琦获得自信、获得内心平衡的重要手段。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琦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硕士研究生,女,25岁,性格文静,外表朴实素净,纤瘦小巧,镜片后是她坚毅不屈的眼神。小琦家庭较贫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八十多岁的奶奶一直看守着老家。小琦还有一个弟弟,正在上高中,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家人更偏爱弟弟一些。对小琦来说,她更多的是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但是小琦从来也不会抱怨,她爱弟弟,也爱这个家。俗语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琦很早就担当起了家庭的很多重任,照顾奶奶和弟弟、做饭、砍柴、喂猪等,有时父母在外面吵架甚至还要找小琦来调解。小琦自上学以来一直学习刻苦、勤奋,中考成绩全区第一,上高中以后一直受到一位当地热心人士的爱心资助。本科阶段小琦的成绩也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自尊心也比较强,十分独立、要强。
一天,小琦突然来办公室找我,神态凝重,显得心事重重,说想和我谈一谈,并且要求私下谈。这个学生平时一向独立要强,并不常来办公室,这次来找我,说明一定是遇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我把她带到了生活指导室,一开始她还有些拘谨,想要说什么却似乎有所顾忌,我请她坐下,给她倒了一杯水,简单寒暄了几句,她这才完全放松下来,对我慢慢敞开了心扉。
和研究生阶段相比,大学的授课方式多为集中授课,因此容易和周围人建立深层关系。而且小琦的成绩好,得过奖学金,因此也获得了他人认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得他人认可,这两个需要都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所以本科时小琦的心态基本平稳,那个时候小琦对自己也是满意的。
原来,小琦最近遇到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心情变得非常糟糕,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假期看到家门前的河甚至有想跳下去的冲动。我仔细询问后了解到,她在本科阶段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与同学相处也一直很融洽,在同学心目中非常靠谱、踏实,可读研之后,之前许多知心好友都不在身边了,班级和宿舍里都是陌生的面孔。由于宿舍分配的客观原因,小琦平日最常接触的舍友都是其他院系的同学,所以能与本专业同学见面的机会就只有上课时间了,与本院其他系的同学就没有机会接触了。这使得同年级其他专业甚至本专业的同学都对她缺乏了解。看着平时课堂上其他同宿舍的同学都能坐在一起,下课以后一起说笑着去吃饭,回宿舍,小琦的心里很是沮丧、孤独,而对于班上为数甚少的男同学,她又不好意思主动搭话,结果在一次团员推优中小琦只得了一票。这对一向受人欢迎、常被夸奖的小琦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她由此认为自己情商非常低,不讨人喜欢,心里生出极大的挫败感。从此以后,小琦变得沉默寡言、消极悲观,路上碰见同班同学匆忙打个招呼就赶紧走过,见到老师都会因为觉得羞愧而躲着走。同宿舍的同学也发现小琦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时会关心地询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是要强的小琦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大家,直到假期在家里时,有一次小琦望着家门前的河发呆,突然有了一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觉得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无忧无虑了。当她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时,顿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至此,小琦终于鼓起勇气决定跟我谈一谈她的问题。
因为这种状态对小琦来说过于复杂和困难,主要是既有现实的外在原因,又夹杂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创伤,这些问题一起被激发,小琦难以处理,就通过自我压抑来逃避这些痛苦和感受,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了抑郁,再进一步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
不与本专业同学住在同一宿舍使小琦既无法与舍友建立良好关系,也无法与本专业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实际上,对小琦来说,与舍友关系的好坏更重要。与他人关系建立得不顺利导致小琦处于情绪低落、自我防御的状态。
二、问题分析
(一)判断依据
从与小琦的这次谈话可以看出,小琦目前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判断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行为表现。小琦的行为表现与负**事件,即人际关系受挫、选举失利有直接关联,且负面情绪比较强烈,沉默寡言、消极悲观,路上碰见同班同学匆忙打个招呼就赶紧走过,见到教师都会因为觉得羞愧而躲着走,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有想要跳河轻生的冲动。
第二,持续时间。小琦的症状已持续半年。
第三,社会功能受损。封闭自我,不与人交往,心情抑郁,恶性循环,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反映范围。出现泛化,这种不良情绪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第五,可排除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等问题。
(二)产生原因
第一,心理原因。家庭比较贫困,并且从小在缺乏爱与呵护的环境中长大,家人对弟弟的偏爱导致小琦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成熟较早,性格偏内向、自卑、自我价值感低、敏感,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不懂得合理排解,极度缺乏安全感,不容易建立深刻的信赖关系。
第二,社会原因。有明显的负**事件,如家庭经济困难。虽有爱心人士资助但生活负担仍旧较重,父母及家人重男轻女思想较重,偏爱弟弟。研究生生活与同学接触减少,感觉被孤立,又不善于主动交际,选举失利。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小琦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生阶段自己和同学的人际交往与本科阶段形成的巨大落差,同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她在诸多方面都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剧了自卑等心理问题。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后,我开始对症下药,力图帮助她重新建立与人交往的自信心。硕士阶段不同于本科阶段,不同专业的同年级同学之间并没有太多机会经常交流和沟通,我明白小琦的问题并不是她本身不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因此,最关键的就是给她多制造与同学们联系的机会。
辅导员用自己的爱来理解小琦,明白小琦需要与人交流,需要获得自信。对小琦来说,单单是被理解就具有疗愈的力量。
第一,我请小琦帮忙做了几天助教,让她向教师、同学传达各类通知,协助处理各种事务。通过这项工作,小琦加强了自己与同学的联系和来往。我同时也留意着小琦的情绪变化,偶尔任务重的时候,小琦也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我问她感受如何,她却笑着说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能认识这么多同学、教师,活跃在集体中,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听到小琦这样回答,我放心了许多。
这样的工作太适合小琦了,既满足了小琦与人建立关系的需要,也满足了获得认可的需要。
第二,小琦在做助教的过程中个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这期间当然也会有小差错出现,但是我并没有严厉批评她,而是温和地建议和指正。通过这种方式,小琦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夸奖她工作能力强,旨在增强她的自信心。
第三,我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安排她加入了一支社会实践队伍。刚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小琦能否适应这次暑期实践的各方面考验,她会不会再次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然而,实践证明我的忐忑是多余的。通过小琦后来的描述我了解到,做副队长的她管理、协调队员,和地方实践单位负责人进行各种交流和接洽,协调双方的要求与合作,小琦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赞扬。另外,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她与同去的几个其他专业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由于暑期实践带队的同学是我院研究生会的主席,所以在新学期开始后,研究生会的活动多次邀请小琦参与,也把她看成研究生会的一员。小琦在学生团体中越来越活跃,通过这些间接的方式,小琦完全摆脱了沮丧、自责、失望的负面情绪,变得更加健谈和自信。后来,她还通过自己的努力竞聘上了其他学院的助教。通过助教工作,小琦扩大了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小琦做事勤恳、认真的态度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积极的正能量更加激发了小琦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师弟师妹们辅导课业,与教师交流、沟通,小琦的脸上经常挂满了笑容。
关键时刻勇挑重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做出贡献,这种身份、角色和工作内容是小琦最擅长的,也是她最需要的。至此,小琦已经摆脱了自我怀疑、否定和低落的状态,转化为负责、进取、努力、与周围人团结一致实现目标的状态。
四、结果与思考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一般不会想到找教师倾诉。一旦找到教师,多半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心情又是异常的烦躁,亟须找到倾诉的对象。大道理他们早就耳熟能详,如果教师长篇累牍地做思想工作并不能帮助他们。所以,问题在哪里产生就应该在哪里得到解决,多采用实际解决方法让他们从中得到教育的效果比说教更为有效。
小琦把暑期实践的状态带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保证了小琦可以把新的状态带回学校。
通过辅导,小琦的生活态度得到了提升:一方面,她真正摆脱了刚开始时的沮丧、自责、失望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小琦能够进一步更多地参与其他活动,主动地去和同学们交往,变得更加健谈和自信。
类似于小琦的这类心理问题我们大都能够很好地解决。首先,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院生活指导室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辅导机制也比较完整、成熟。生活指导室在室内设计上也温馨舒适,能够让学生在发生问题后毫无顾忌地第一时间想到来这里寻求帮助。其次,学院的教师们大多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蔼可亲的态度让学生消除距离感,师生之间没有明显的沟通障碍,学生可以跟教师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
小琦的问题只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其中一个案例,也是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尤其近年来这类问题很常见,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当代高校在校生大多是被长辈娇宠的一代,造成了他们心理脆弱、敏感,经不住挫折的考验,如有的学生仅仅因为被导师批评了几句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在偏远贫困地区,心理辅导教育相对落后,在当地优秀的孩子来到外面被别人赶超后,有的会愈挫愈勇,更加勤奋、刻苦地追赶别人,而有些则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本身自尊心极强,又不愿对外人诉说,就很容易引发自暴自弃等各类心理问题。
针对当前的状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选课情况也比较火爆,可见心理健康也是学生本身很关注的问题,而且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建议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课程,而且与体育、政治等公共课一样列为必修科目,切实加强社会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其二,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加强在边远贫困地区心理辅导人才的引进。在偏远、贫困地区,心理辅导教育相对落后,非常需要心理辅导人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五、点评
辅导员做了些什么真正帮助到了小琦呢?一方面,辅导员对小琦的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发现症结所在是人际交往的落差和自卑心理,于是对症下药,帮助她重新建立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辅导员多制造小琦与同学们联系的机会,请小琦帮忙做助教,让她向教师、同学传达各类通知,协助处理各种事务。
我欣赏辅导员老师对小琦同学真心的关怀和理解。辅导员没有仅仅把这件事当作一个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而是更多地看到和理解了眼前的这个人,然后带着包容、接纳去支持和关怀这个人。我相信,这位同学的改变和疗愈从遇到辅导员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
当我们真的可以看到一个人,懂得一个人,那就代表我们真的在关心和爱着这个人。带着真正的关心和爱,我们就会找到适合这个人的方式和方法。在采取任何方法之前,真正看到和懂得这个人,并愿意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帮助这个人成长,是帮助可以成功的关键。
(案例撰写:张新颖 点评:王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