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小英,清醒的人生(1 / 1)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英,女,2007年入学,后休学一年,大二上学期转入现在的班级。该同学曾在大一入学时患有重度抑郁症,伴有被害妄想倾向,也出现了幻听和社会功能减退的症状,无法融入人群,一直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复学后,家长陪读一年多,后来家长因家庭原因无法继续陪读,于是小英自己和同班同学在校外租房同住。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小英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如期毕业。小英毕业后一直与班主任保持联络,在家乡一所教育培训机构担任数学教师,工作较轻松,状态良好,即将和男朋友结婚。

二、问题分析

医生诊断小英患有重度抑郁。她的异常表现有间断性地难以入睡,白天难以起床,逃避现实,对学习无兴趣,生活自控力比较差,融入人群时偶尔有幻听现象,社会功能有所减退,必须持续用药才能缓解。这种异常现象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夕会反复出现。长期对小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观察后发现,小英的病情与学习压力和情感发展有关。比如,一旦有考试或者与男友感情出现矛盾,她的负面情绪就会增加,出现失眠、幻听等症状,但假期、刚开学学习压力不大的时候或者与男友感情顺利的阶段,其行为和情绪与其他同学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通过与小英交谈并查阅学生档案,与小英的家长、主治医生、班主任及其同学沟通,我了解到小英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小英中学阶段长期在亲戚家生活。小英的父母是个体户,工作繁忙,长期两地分居,无法亲自照顾小英,她一直在亲戚家生活。由于一直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小英性格相对比较敏感,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怀。

有寄养经历的孩子从小与父母没有建立起较好的依恋关系,导致比较敏感、自我怀疑和不信任他人、没有安全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小英在青春期未形成对恋爱关系的正确认识。小英高中时与现在的男朋友(小英的高中校友)认识并相恋。由于小英一直是乖乖女,品学兼优,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在当时的学习环境下,小英倍感压力。一边想要维系与男朋友的恋爱关系,一边又认为早恋是不道德的,是不应该的,害怕周围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印象,经常自我怀疑,在是否要继续恋爱的旋涡中挣扎。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小英上大学。小英觉得自己为爱情付出了很多,尤其是道德上的代价,所以对对方情感的要求比较高。上大学后,小英与男友不能经常见面,这使得小英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自信,两人经常产生误会,小英认为男朋友可能不那么喜欢自己或者变心了。感情上的困扰直接影响小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小英在大学入学阶段的不适应。小英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比较顺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奖无数,在学校受到老师重视,基本上不用家长操心。上大学之后无法适应大学集体生活,不能接受自己突然变平凡的事实,一直无法准确定位,外加自控力较差,学习、工作等表现都不突出,有强烈的自卑情绪,不接纳自己,不适应大学生活,感情的纠结也加剧了这种不适应。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大二第一学期

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在初步接触时很难觉察,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发现。

初次接触小英的人一般会觉得这个女生很爽朗,爱笑,有着东北女生的豪迈,与同学相处比较愉快,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但是经过一学期的观察,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而且问题集中在学业方面。比如,小英经常缺席上午第一节课或第二节课,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类似的事情发生几次后,班主任通过跟小英沟通后了解到,小英晚上不容易入睡,即使睡眠很好,早上起床也很困难,对学习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小英表示会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对自己严格要求。临近期末考试,小英既要完成课堂作业,又要复习,准备考试,所以小英的问题就集中爆发了。她主动告诉班主任,自己的病情加重了,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一想到考试就无法入睡,需要回家住院进行治疗。学校跟小英的家长沟通和协商后同意小英回家接受治疗。

在学生休学期间掌握学生的动态可以为学生返校做准备。

寒假期间,小英遵守跟班主任的协定,经常主动汇报假期动向,还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坚持复习,坚持吃药,精神面貌还不错。

(二)第二阶段:大二第二学期

开学后,小英满怀信心返回学校,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部分科目的补考。小英的家长继续在校外陪同住宿。学院组织专人陪同小英上自习、锻炼身体、外出游玩,还经常陪伴小英回家等。之后,小英和上学期一样继续学习和生活。到了期末,小英又出现了与上学期相似的状况,无法入睡,焦虑,无法参加考试,于是又申请缓考。

(三)第三阶段:大三第一学期

大三开学,小英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完成部分科目的补考。本学期中期,小英的母亲因为家里的事情必须返回家中,小英的小姨、表姐等陆续前来陪同居住。

12月的某一天,小英突然找到班主任,说自己不能待在学校里,因为总觉得有人在看她,有人在议论她,她自己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班主任建议并陪同小英去了医院,诊断结果显示小英的病情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可以加大服用药物的剂量,于是小英申请了缓考。寒假期间,小英再次去了家乡的医院住院治疗,一周后出院,病情有所缓解。

(四)第四阶段:大三第二学期

大三第二学期,小英再次回到学校,家长再次陪同居住。本学期初,小英继续学习、生活。期末的时候,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小英正常参加学生生涯最后一次考试。

心理问题的干预在学校中往往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五)第五阶段:大四第一学期

小英在大四除了需要补考,只有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需要撰写,学习压力相较以前大幅降低,小英的状态一直很稳定,没有异常现象。经过小英本人和家长申请,学院协商后同意由小英的同班同学陪同小英居住。在师生共同的帮助下,小英顺利完成开题。

(六)第六阶段:大四第二学期

本学期小英只需完成毕业论文即可顺利毕业。小英闲暇时间还当家教赚取零花钱。毕业时,小英积极准备就业,且目标明确,小英的男友也同时毕业,两人打算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大四结束时,小英顺利毕业。

四、结果与思考

毕业后,班主任一直与小英保持联络,了解到小英在家乡的一所教育培训机构担任数学教师,工作较轻松,状态良好,已停止用药,即将和男朋友结婚。

回顾小英案例的处理经过,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分享。

(一)合理评估,及时转接

对这类病情反复的学生以及有过精神病史的学生,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从诊断、治疗、休学到复学,都需要关注学生的状态。

小英复学后,周围同学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和反馈,班主任与小英沟通,学院组织授课教师、班主任多次商议,发现小英在学习、生活和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表现异常,有病情反复的倾向。在实施多项帮扶工作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最终确诊该生患有重度抑郁并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得到专业的建议后,学院一方面与该生及家长多次沟通,做好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接洽医院相关人员,询问就诊流程,为学生就诊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该生在家人和班主任的陪同下顺利就诊,得到了及时、专业的治疗。

(二)家校合作,无缝对接

由于小英一直处于重度抑郁症复原阶段,而且病情多次反复,学院同家长沟通、协商,建议家长在校陪读,以帮助小英完成学业。一方面,班主任定期家访,同小英和其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小英在校外的情绪以及日常生活状态;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向家长反馈小英在学校的情况。通过双向沟通,学校和家长掌握了小英的动态以及复原进展。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小英的关心和鼓励,增强家长和小英的信心,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健康比学业更重要,家庭是小英成长和康复的重要依靠力量,双方必须共同努力,主动联合才有可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即小英健康成长,顺利毕业。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学院多次为小英提供各种形式的经济补助,并联合校医院多次报销小英的治疗费用。

(三)树立共同目标,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问题的干预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有心理帮助,又有学业、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实际帮助。

小英复学后,学院组织班主任、班级同学、专任教师等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用各种小英能接受以及许可的方式主动帮助小英。另外,会有师生定期去小英居住的地方拜访,让小英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和关爱。专任教师会主动给小英补习功课,在遵守考试纪律的基础上帮助其复习、备考、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季,班主任在家长的配合下,主动帮助小英明确求职意向,搜集毕业信息,准备求职面试,提升就业技能。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英最终顺利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作为小英案例的主要负责教师,我对所有帮助和支持过小英的师生心怀感激,也赞赏小英的坚强和努力,但回顾往昔,依然心怀忐忑,时常困惑:其一,面对像小英这样病情经常反复的学生,在无法保障其独处时的人身安全,学生本人也未达到严格意义上的退学标准,家长又坚持让学生在校继续学习的情况下,家庭与学校的责任范围应如何界定;其二,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时,应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正确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合理调适自身情绪,轻松应对复杂形式。

五、点评

小时候被寄养、领养或失去父母是严重心理障碍的一个可能诱因。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有的人还具有掩饰性,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深入接触,很难觉察到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尤其是严重心理问题的干预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多方支持和配合的过程。对本案例中的小英来说,帮助和支持她的不仅仅是班主任,还有心理咨询师、家长和同学们,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干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对小英的支持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还有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小英的学业、就业、社会适应、安全等方面的支持。本案例中的教师处理得很到位。

对这类病情反复的学生以及有过相关精神病史的学生,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本案例中教师处理得非常细致,从诊断、治疗、休学到复学,始终密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状态,还在学生周围建立起了支持网络,在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

(案例撰写:张红,张行 点评:夏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