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龙,24岁,2012年考取研究生,是家中独生子,父亲是个体商人,母亲退休在家,无家族精神病史,体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对存在特殊行为表现尤其是人际关系异常、学习状态异常的学生给予持续关注,是发现和预防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小龙入学后,因屡次无法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且人际交往方式异常,成为学生工作办公室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某次导师组织课题组学生开学习任务汇报会,小龙排在第三个讲,但轮到他讲时他却说要回实验室拷贝东西,临近中午小组会结束时也未回。中途其他同学去找小龙,他也不在实验室,打电话给他也不接听。后来再碰到他时,他说肚子饿去吃饭了。再如,有一次导师很早布置了工作任务,小龙也曾给导师看过任务进展情况,但临近提交结果材料时,导师给他发短信要他来办公室讨论任务进展情况,小龙却不回复短信。后来导师给他打电话,他说半小时到办公室,但导师等了一天也没见到他。到了第二天,小龙说U盘丢了,东西都找不到了。再有,某天下午是导师的课,小龙是助教。中午小龙给导师发短信说下午有急事,不能去做助教了,于是导师让课题组另外一个学生去做助教。代班的学生说小龙肚子疼去看病了,但后来小龙又去了教室。导师问他看病结果如何,他说去医院的路上肚子又不疼了就没去,之后小龙就趴在教室桌子上直到下课,然后一言不发地就走了。导师就小龙的以上表现多次与他沟通,但未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找到小龙的班主任帮忙。
2013年4月,班主任主动找小龙沟通。小龙在电话里向班主任反映,导师让他写论文,他写了,结果同学知道后嘲笑他。他觉得就是因为导师让他写了这篇论文才导致自己和同学关系不好,他觉得导师这样很过分,而且写论文是可以得奖学金的,所以周围同学的态度他受不了。他认为导师当初不应该让自己写论文,他甚至要导师道歉。两人沟通期间,小龙情绪激动语无伦次,班主任在安抚他的情绪后,约定第二天见面再沟通。但第二天小龙忘记了和班主任的约定,在班主任的督促下才有两人的当面沟通。在这次面对面的谈话中,小龙谈话的焦点不在导师应不应该让他写论文的事件上,而认为导师这样做是故意陷害他。班主任在安抚小龙情绪的同时,建议他和导师、班主任三人一起进行全面沟通,也建议他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2013年9月,小龙未经导师同意擅自离开学校,回老家找了一家公司实习,这是违反校规校纪的,后来在院系相关负责人的催促下回到学校。2013年11月,小龙的同学向班主任反映,小龙晚上七点以后要是没有他人陪同就不敢一个人回宿舍,会在实验室过夜,与实验室同学的关系也很不好。随后,小龙跟母亲说有黑社会的人戴着口罩跟踪他。后来家长来校陪读,但小龙仍反映有黑社会的人跟踪他,怀疑是导师派来的。2013年12月,小龙在母亲的陪伴下去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随后又去专科医院就诊。小龙自述,同学去年就在背后嘲笑自己,自己近一个月工作压力大,导师和同学都说自己走极端,当面嘲笑自己,导师还派同学跟踪自己,监控自己的电脑,还怀疑有黑衣人跟踪自己,晚上很害怕。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存在被跟踪感、被监视感,意志减退,行为异常。
该学生在此表现出明显的思维逻辑问题。
存在妄想症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或专科医院。
持续出现被害妄想。
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妄想类型有被害妄想(认为有人要害自己)、钟情妄想(认为别人爱上自己)、被控制感(认为自己被他人控制和操纵)。
二、问题分析
小龙目前的状况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较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有时可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多疑、多惧,甚至出现自伤及伤人行为。小龙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发病初期有一些行为异常的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体现在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应提高对异常行为尤其是不合理行为的警惕性。
(一)成长环境方面的原因
成长过程过于顺利,导致个性缺陷。小龙是家中的独子,学习和生活一直很顺利,初中和高中都获得过奖学金,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大学期间转了专业,还参加过全国大赛并获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读研前生活和学习一直很顺利,读研之后跟导师的关系不融洽,一时不能适应研究生生活,个性缺陷使得他的思维和行为异常。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人际关系失调是诱因。小龙的研究兴趣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与导师关系不融洽,同时因为个性缺陷,导致思维和行为与他人不一样,这也使得他与同学关系不好。可见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很弱。
(三)生活事件方面的原因
刺激**事件是导火索。小龙未经导师同意擅自离校实习,后被学校要求回校,这原本是一件正常的生活事件,但对小龙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小龙将其无限放大,把自己与导师关系的不融洽想象为导师看自己不顺眼,派人跟踪、监视自己。
(四)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小龙的母亲在得知小龙的情况后,情绪非常激动,不能接受孩子的现状,一度要将学校告上法庭,也拒绝将医院的诊断材料提供给学生工作办公室。家长对孩子病情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病情。
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而言,与家长沟通、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对疾病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在沟通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类症状,如行为异常、情绪情感状态不稳定、社会功能受损等,应充分了解患病学生的疾病发展过程,掌握院系和其他部门已经采取的帮助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龙的问题已不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范围内。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必须整合家长、导师、班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专科医院等力量共同帮助学生。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一)目标
1.具体目标(近期目标)
安抚学生家长情绪,并及时将小龙的病情告知其导师和班主任,请他们在学业上为其减轻压力,同时让课题组的同学积极关注其动态,为其康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督促家长带小龙定期去专科医院就诊,协助小龙治疗目前存在的幻听、妄想的症状。
2.最终目标(长期目标)
为暂时还要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患病学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工作的重点,应该帮助相关人员做好如下准备。其一,初步了解精神分裂症,消除顾虑和担心。其二,知道精神分裂症的基本表现,懂得如何观察。其三,知晓寻求帮助的途径和资源,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通过治疗缓解小龙幻听、妄想的症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促进小龙社会功能的恢复,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处理过程
1.与导师、班主任会谈
2013年4月末,在一次全体班主任会议后,小龙的导师、班主任与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就小龙的情况进行讨论,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小龙。
第一,从课题组同学、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班干部等几个群体着手,重点关注小龙动态,同时减轻其学业压力,多引导其参加班级活动,为其康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二,与小龙母亲沟通,告知其小龙现状,从帮助小龙更好康复的角度寻求家长的理解,争取家庭能配合学校工作。
第三,联系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小龙的心理风险,对小龙是否适合在校园环境下学习、生活做出判断。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校医院作为校内可以提供专业支持的机构,院系应该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提出协助要求。
2.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会谈
2013年5月,小龙在班主任的督促下,前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咨询。咨询后,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进行会谈,了解学生情况。
3.与学生家长会谈
与导师、班主任会谈后,掌握了小龙的基本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告知其母亲。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不要让家长产生学校推脱责任的误解;第二,要理解与接纳家长对孩子担心的情绪,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的知识,消除家长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恐惧;第三,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4.帮助学生办理休学手续
2013年11月,家长来校陪读。两周后,小龙的被害妄想等症状没有缓解,家长向学生工作办公室提出休学申请。相关负责人向小龙及其母亲说明了休学手续的办理、休学期间治疗费用的报销、休学对课程的影响、复学需提供的材料等事项,最终同意小龙于2013年12月到2014年7月休学,并帮助小龙办理休学手续和休学期间在异地报销医疗费的手续,为其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保障。
5.休学期间回访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持续的关注对了解学生状况和提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2013年12月,小龙休学回家治疗。在此期间,我作为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每月给他家打电话,了解休学期间的治疗情况,让小龙及其家人都感受到学校的关心,这样既能消除家长对学校的误解,也能让小龙对复学后的生活充满期待,促进小龙社会功能的恢复,帮助其康复。2014年6月,在回访中,我提醒小龙及其家长做好复学的准备,告知9月开学的具体时间,并提前整理好异地就医的发票和诊断材料。2014年9月,学生工作办公室帮助小龙办理复学手续,积极督促其去专科医院复查,开具复学证明,积极联络医院,为其报销治疗费用,同时安抚好小龙母亲的情绪,关心陪读期间他们的食宿情况。
在学校各级部门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下,小龙于2014年9月顺利复学,10月顺利开题,后来积极地准备毕业论文,家长的情绪也趋于稳定,并定期带小龙检查。
四、结果与思考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小龙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他和母亲的情绪趋于稳定,他们的生活也回归平静,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作为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在处理小龙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既让我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梳理和总结了辅导员在处理此类案例时的经验。
第一,辅导员应有平和、稳定的心态。在处理小龙这个案例时,我需要跟导师、班主任、家长、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沟通情况,需要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校级职能部处汇报工作,需要面对情绪失控的家长、思维和行为异常的学生,需要与医院沟通报销医药费等事宜。若辅导员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个案例中的负能量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的情绪,甚至会影响辅导员的生活。
辅导员在开始处理这类特殊学生的问题时,应注意做好准备,包括心态、可支持资源等准备,在必要时采取通话录音、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措施。
第二,辅导员要学会接纳,与家长产生的共情。在处理这个案例时,小龙的母亲多次在公开场合情绪失控,多次哭诉家中的独子现在成了精神病人的痛心,多次提出要将学校告上法庭,小龙也多次在周末或者晚上打电话给我,多次来办公室找我,询问课程、复学、报销医药费等事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接纳小龙母亲的感受和情绪,试着去开导和安抚她的情绪,也关心她在校陪读的生活,与她产生共情,也学会了接纳小龙,教他如何去准备复学材料,如何报销医药费,帮助他恢复社会功能。
第三,辅导员要注意实施全程监护。有些学校在遇到类似的案例时会采取让学生休学或者回家休养的措施,学生休学到复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和辅导员就不会重点关注他们了。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恢复社会功能是回归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他们休学的这段时间,学校或者辅导员的回访,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到自己并没有脱离学校。所以,辅导员仍要特别关注那些休学在家的学生的安全和健康状况。
第四,辅导员应有自我保护意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若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棘手案例时,一定要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寻求专业支持,及早制订干预方案,同时也要做好记录,保留短信等资料。
五、点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活动的不协调为主要表现。这一疾病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严重影响,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应予以充分重视。
早期发现患病学生是一个重要环节。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如人际关系异常(冷淡、疏远和无原因的敌意等),学习行为和效率异常(无故旷课、无法专注学习等),思维和行为异常(无事实依据的妄想),情绪和情感的异常(无故易怒等),是早期发现患病学生的关键。
寻求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是及时提供帮助的关键。因此,在与家长沟通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如了解患病学生、了解疾病、做好沟通方案等。在沟通过程中,始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康复的角度寻求家长的配合,对家长可能的心态(拒绝承认、推卸责任、担心后续学业等)和反应要有充分的准备。
营造支持性环境和给予持续关注是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辅导员应在专业资源的帮助下,对患病学生的人际环境(同学、舍友、教师等)做好针对性辅导,使得大家了解问题所在,明确应对方式。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需要较长治疗时间和康复周期的疾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院系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的康复和后续发展都很有必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存在复发可能的疾病。对康复后回归学校的学生,不能因复学而停止关注,应该对学生的状态始终保持了解,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是一种关心、支持的态度,而不是戒备和防范的心态,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案例撰写:鲁妩媚 点评:张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