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一直刻苦学习且成绩优异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定有常人所不及的毅力、忍耐力和强大动力。这是特别值得欣赏的地方。同时,这些学生常常比较敏感,在学业方面的自信又伴随着某些方面的不自信,个性上有偏执和完美主义元素。需要辅导员多多留意。
一、基本情况分析
小林,男,本科生,穿着干净、整齐,有朝气,学习刻苦、努力。该生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父亲欠下了30万元的赌债,还有一个哥哥近期打算结婚。开学初,小林填写过家庭困难表。第一学年,他获得了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当年的励志奖学金;第二学年,在家庭经济情况没有特别大改变的基础上,依旧拿到了当年的助学金,但是他很坚定地将表格送了回来。
辅导员的用心可以换来学生的真心。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他,帮助他,他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诉说。大二的一个暑假,我接到了他的一条短信,内容大概是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暑期当家教挣了钱,并攒下了一些,还把母亲接来玩儿,他特别开心,因为这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我认为他是一个上进心很强又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大四上学期开始保研的时候,按照他的成绩可以保送上本校的研究生,我也很开心他能留在我身边继续学业,但是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却告诉我想放弃保研机会自己考。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保研,选择了考研。结果不是很理想,他落榜了。对他来讲,这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是他的决心依旧,决定做一个“北漂”,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考研,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给他推荐了一份工作。几天之后,他留给我一封很长的信,放弃了我的推荐而选择了保险销售的工作。
对家庭困难的同学而言,给家庭带来改变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此后我一直没有他的消息,他不敢和我联系。后来我知道他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研究生。他觉得很对不起我,怕我失望,一直不敢联系我,他说等他有了成绩再回来见我。2014年的冬天,我和他不期而遇,他终于考上了理想大学的研究生,梦想的实现耗时三年。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一:放弃助学金申请
小林通过高考从农村来到城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应该再依靠父母,同时在大学期间,学校和社会提供了很多勤工助学的机会。第一学年由于学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对周围的环境也不太熟悉,小林确实需要助学金的资助。到了第二学年,他开始有时间和能力来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自尊、自强的性格使他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放弃申请助学金,他也不愿意因为助学金使自己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究其本质,是因为他独立、要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
(二)问题二:放弃研究生的免试入学资格
小林积极进取,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自己心中有目标,有追求,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后要过怎样的生活。他的目标很坚定,就是继续考取研究生,让自己今后有更大的平台,找到理想的工作,赚钱养家。留在本院相当于安于现状,不符合他的整体规划,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当然他也明白国内考研的形势较严峻,放弃保研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他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另外,来自农村的他比别人更迫切地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心放弃保研。
(三)问题三:放弃他人帮助
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心理状态的把握是更好地理解、支持与指导学生的基石。
小林放弃他人帮助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需要挣钱;二是他需要自由的时间;三是他有很强的自尊心。因为他租房、备考、日常生活等方面已经有一笔不小的支出,又不想向家里要钱,甚至还要赡养父母、偿还父亲的债务和分担哥哥的经济压力,所以他需要赚更多的钱来养活家庭。我给他介绍的工作相对稳定,工资不算很高,但他想要找一份能够更快挣到钱的工作,并希望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留在学校里,虽然有很多的方便之处,但是出于责任心和不想辜负教师的动机,难免会在时间上不够自主。另外,好强的性格使他认为接受教师的帮助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示自己的无能。综合以上原因,他决定离开,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处理策略与过程
(一)对放弃助学金申请的处理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在提高金额的同时也增加了名额。其中,助学金是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额度的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第一学年,小林努力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资格获得奖学金,也顺利获得了励志奖学金,我为他感到高兴,并鼓励他再接再厉。第二学年,他尝试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有一定的收入,可以自给自足,暑假还把妈妈接来玩儿,也体现了小林的孝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辅导员,我既为他的能干感到骄傲,又担心他的时间分配有问题。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业余工作和学业会有一定的冲突。家教不仅仅需要一周投入两到三小时的讲课时间,更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备课等工作,算上用在路上的时间,消耗的时间并不少。虽然小林可以在经济上独立,但还是用去了一部分时间,能够用来静心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学业难免有影响。小林所读的专业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钻研和理解。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小林,他向我保证能够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不会把成绩落下。
辅导员的诚心交流,理解、允许并尊重学生的选择,都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支持。
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过后,优秀的他再次获得申请助学金的资格,他却不愿意申请。我再次找到他,虽然助学金并不能解决他所有的经济问题,但能减轻负担,可以让小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这是国家对大学生的帮助。大学生应该先在学校锻炼自己,今后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的机会,等自己真正有能力了可以再回报国家。但他没有动摇,坚定地表示要放弃助学金的申请。我尊重他的决定,并再三鼓励他重视学业,注意身体。他向我道歉,觉得自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我帮助他进行分析:他通过努力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他的自尊心和实现自我的需求逐渐扩大,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对他的成长感到欣慰。他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目标,有更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我表示感谢。
(二)对放弃研究生免试入学资格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本科生选择读研有如下八种情况:其一,学习成绩很优秀,保送本院研究生;其二,学习成绩优秀,保送本院研究生且出国联合培养;其三,学习成绩优秀,保送到本校的其他学院跨专业学习;其四,学习成绩优秀,外保到其他学校学习;其五,考取本校本院研究生;其六,考取本校其他专业研究生;其七,考取其他学校本专业研究生;其八,考取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研究生。这八种情况的难度不同,风险也不同,小林就选择了最后一种,也是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种。
我与小林进行了深度访谈。作为辅导员,我没有站在咨询师的立场去跟他谈话,而是开门见山,因为他是一个极其聪明、敏感的人。我希望他能留校读本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最直接也最省力的做法,同时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很顺利地出国读书,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快五年就可以博士毕业,然后就可以工作、挣钱、养家,而且取得的学历对未来的工作有一定好处,如果以后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也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实现。可是他再一次拒绝了我的建议。我很尊重他的选择,也为他进行了分析,告诉他跨校、跨专业考研要付出很多努力,请他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并祝他成功。我告诉他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决定行动,眼下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希望他能合理安排生活。
辅导员与咨询师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上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对放弃他人帮助的处理
在小林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给他推荐了一份编辑的工作,希望他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并再次备考研究生。几天后他给我留下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想去闯一闯、拼一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我很欣赏他的进取心,也敬佩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他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保险销售行业,但这意味着他的生活会有很多奔波。他在信中说:“我知道销售行业不好做,保险销售更难做,我打算给自己两年的时间,专心、踏实地去做,我还年轻,我不需要稳定,我想冒这个风险!”
他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时间。编辑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每天需要坐班,使他不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复习。保险销售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即使是工作日也可以上午接待客户,下午在家专心备考。另一方面是自尊心。这份工作是我给他推荐的,他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如果做不好或者不认真完成便辜负了我的期望。换份工作可以让他真正转变成自己对自己负责。
家庭困难学生的追梦之路比一般同学要难得多,也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辅导员的深度辅导给了学生温暖、尊重与支持。
通过我和小林的多次交流,我认为他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懂得客观地确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制订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小林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虽然考研用了三年的时间,但他在这三年里同样收获了工作经验和意志上的磨炼,他成长了。
四、结果与思考
我在小林放弃申请助学金、放弃研究生免试资格、放弃我给他推荐的工作这三件事上,都曾为他提供了帮助。作为辅导员,我希望他能得到助学金安心学习,可以免试到本学院攻读研究生以及在考研失利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却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初衷。通过我和他交流与共同分析,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提高,当然仍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性格、目标和行动是相互作用的。小林的家庭背景让他性格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比其他同学更早地懂得承担责任,希望长大成人的自己能分担家庭的负担。他又不愿意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甚至迫切地期望通过辛勤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申请助学金。
性格决定命运,目标决定人性。性格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进而影响人的目标和行动。特别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发展目标往往需要考虑个性和能力特征。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倾向于从事有规律、稳定、与物打交道的工作,外向的人适合从事与人交流的工作。小林的性格让他事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他连续坚持三年考研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免试读研最省时省力,但对小林来说,这和他的兴趣及职业规划不完全吻合。他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虽然和我预想的不相同,甚至会被大家看成绕弯路,但无论如何他如愿考上了研究生。
职业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人—岗匹配;二是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制订出今后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是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五个问题展开,其间会有一些冲突,特别是在第二、第三、第四个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权衡,最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过程中挖掘最佳的自我,寻找最合适的岗位。小林选择不去编辑部而投身销售业,说明他侧重于最终的职业目标,其他因素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与小林的性格又密不可分。
五、点评
职业决策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是否符合个人特质、是否可以照顾家庭、职业的发展空间、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对个体而言,因为生长环境和对职业的预期不同,个体就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念以及对不同观念的重要性排序,而每一组职业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每一次观念重要性的排序都有个体结合实际的独特考虑和合理性。
家庭困难的同学更早懂得承担责任,希望通过努力分担家庭的负担。勤奋、刻苦、坚持、忍耐是他们的人生信条。同时,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不安全感,人格上有力求完美和偏执的一面。性格内向的同学的内心活动可能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更多的交流和理解。
在本案例中,辅导员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一些人生选择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允许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与学生多次交谈后更加理解学生为何那么看重经济因素和学历因素,这背后都是学生对家庭的爱。所以学生坚持走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辅导员也没有责怪,而是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职业选择,支持学生。在职业发展辅导工作中,教师确实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
(案例撰写:魏炜 点评:胡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