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一种环境美学(1 / 1)

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处于经济狂热中的部分人们终于认识到,如果不把环境保护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即使经济搞上去了,人类也不可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倒反而要痛尝环境污染的苦果。“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应该说是人类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能说处于很高水准,我们基本上还只是从人类的健康、生存的意义上去看待环境保护的问题,顶多也只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很不够的,环境对于人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价值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于人性的完善、人类社会的进步、整个地球的美好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植一种环境美学应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学术使命。

环境最根本的性质是与人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环境既是人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又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源泉。它关系到的问题:一是人能不能生存下去;二是人生存的质量如何。

从环境的这个根本性质讲,环境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一是生态平衡意义。这是环境最根本的意义。整个宇宙有自身的运行规律,生态平衡是其基本规律之一。在这个地球上,人不是绝对的主人,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上帝。人固然要生存,要发展,但别的生物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是非生物也不是人可以无限掠夺的对象。整个世界是一张网,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环境对于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环境在其可以承受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人的摆布;但若超出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它就转而对人类进行报复,这个时候它就成为主动者,这时人则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是自由的,自由对人永远只是一种理想。

二是物质功利意义。上面讲的生态平衡上的意义虽然是根本的,但若人与环境的矛盾没有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它是不会为人觉察,也不会引起人们重视的。通常为人所高度重视的是环境对人的物质功利的价值。人类的所有物质财富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与生存之所,它对人具有两个方面的功利意义。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强调的是自然界作为人类物质财富源泉的意义,环境强调的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居所的意义。两者可以是统一的,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构成对立。在今天,不少地方,由于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掠取以致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是精神价值上的意义。这又包括哲学思辨、科学认识、伦理评判、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意义。这里且不说哲学思辨、科学认识、伦理评判这三方面的意义,环境在审美鉴赏上的意义,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对环境美的重视,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周的祖先公刘。《诗经·公刘》曰:“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岗,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公刘对生活环境的选择,看来是兼顾了经济与审美两者的。他所选择的地方,非常适合于农耕,风景又很美。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人的觉醒,自然美被重视,名士王子猷爱好竹子,借别人的房子住几天还要种竹,有人不解,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如果说,山水诗、山水画还不能作为说明重视环境美的典型例子的话,田园诗应该可以作为重视环境美的典型例子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田园诗许多就是描绘农居环境之美。脍炙人口的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何等动人的图画,而这幅图画是实实在在的农家风光。

环境对于人所具有的多种价值中,作为人类生活居所的价值是根本的。环境是人类的家,这是环境的本质,也是环境美的本质。

环境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然而实际上,人们谈的环境多指自然环境。所谓环境污染系自然环境污染;所谓环境保护系自然环境保护。因此,将自然环境作为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不错的。

自然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产生一定关系的世界,这部分世界通常叫作“人化自然界”。人化自然界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已经成为人的实践活动对象,一类还只是人的精神活动对象,这精神活动对象又可分成若干类,诸如认识,审美等。一般认为,自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地成为人化自然,目前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自然界都是人化自然界,从理论上讲还应该有一个非人化的自然界,相对于人化自然界,它可以叫作自在的自然界。这个自在的自然界是无限的。目前我们讲的自然环境指人化的自然界。不过这也只能说是相对的,一方面是因为非人化的自然界在不断地被人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非人化的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化的自然界。

从环境哲学和环境美学的意义上来谈,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值得重新审视,这就是“自然人化”说。这个学说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尤其重视对自然的征服。他们极力鼓吹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愈发达,生产力水平愈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愈强。他们似乎认为,人类照这个势头单向地征服下去,地球就会逐渐成为人类的仙境,尘世成为了天堂,人也就获得了自由。这个说法致命的弱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能量。其实,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永远只能认识、征服自然界中的极小部分。相对于自然界,人是非常渺小的。

“自然人化”固然有它的重要意义,它也的确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可忘了,自然人化的意义不是绝对的,除了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亦是不可少的。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肉体与人的本能都是被给予的,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也说过类似的话,恩格斯认为人来自动物,具有兽性,而且不可能永远摆脱兽性。既然人性中本质性地存在着自然性,人的自然化是切合人性的,不是外在的什么力量逼迫着向自然归化,而是人性自身必然地向自身归化。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1]既然自然作为人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人的自然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人的自然化是人性完善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如果说,自然人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与向自身的生成,那么,人的自然化是对自然人化的片面性的消解,可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再觉醒与向自我的更高层次的回归。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就这样螺旋性地向上发展着,相互生成着,促进人性的进化。

从人类社会来说,它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既是人的解放,又是自然的解放。是社会与自然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也有论述。他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这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即“人的自然化”,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与社会的这种统一,也可以理解为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生态主义是生命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意义下,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在生物链中,人没有任何特权。生态主义完全否认人的主体,也否认其他主体。整个生态平衡是唯一的主体。这种维生态主义,人类不可能采纳,人不可能放弃自身主体的地位,他要做的只能是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那就是说,一方面,在生态平衡面前,人必须做出让步,以尊重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人不会消极地纯任自然力去实现它的生态平衡,而是尽力通过自身的力量主要是科技的力量,让生态平衡朝着不致毁灭人类,最好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环境美学的基础理论是哲学问题,关涉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与整个生态的关系。但环境美学并不止步于这些哲学问题的探讨,作为环境学、美学的交叉学科,作为环境哲学的分支学科,它有自身的特殊的研究领域。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环境的审美性,包括审美价值、审美方式、审美原则、审美活动等。环境的审美活动包括环境的审美欣赏、环境的审美建设即审美创造。在现实中,它主要体现为环境保护、环境艺术,它们统属于环境工程。

环境审美的基本原则是“宜人性”。环境的宜人性包括两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有益于人的健康。在此基础上,环境是否优美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当环境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之时,环境就变成了景观。而当环境变成景观,环境就不只是“宜人”,还“乐人”了。环境是科学概念,景观是美学概念。环境保护主要考虑的是环境的宜人性: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的健康。环境艺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它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环境变成景观,以实现环境的“乐人”功能。环境审美的两个层面应该也必须统一起来。不能保证人的健康的环境,不管风景如何奇异,都不能说是好的环境。虽然一般说来,有利于人健康的环境均具有一定的美,但是,那美的层次未必都很高。较高品位的美,不只是有利于人的健康,还能给人带来较高的精神享受。这里涉及一系列审美原则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高品位生活的追求,环境保护一类的工程不能仅止于保护,还要上升到环境美化的高度,力求化环境工程为环境艺术,从而将环境变成景观。缺乏美学眼光的环境保护为短视的保护。

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它是研究环境的美学价值的学问。从价值学意义上看,环境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两个方面。独立性即是说环境的审美价值不具有依附性,它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品评系统。所谓非独立性,即是说环境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它的生态平衡意义、物质功利意义、哲学思辨意义、科学认识意义、伦理评判意义。由于环境美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西方先进国家被提了出来,它的理论系统远谈不上完善,而它的实际意义却非常突出地显示出来。

环境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种综合性又有内、外两个方面。就内即就美学内部而言,环境美学涉及美学本体论,美的类型论、审美意识论、审美文化论诸多方面。可以说,美学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环境美学相关。美学的本体论要讨论美的本源、美的本质等问题,这些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美的类型中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艺术美均与环境有关,环境美的内涵最为丰富。审美意识首先要讨论的是对环境的审美意识,环境就是审美对象,环境与审美主体的关系在审美意识上体现得最细腻、最敏感、最丰富。审美文化中环境的综合价值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就外部关系而言,环境美学涉及的学科之多可能很少有别的学科可比。环境学中一切分支学科均与环境美学有关。此外,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园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都与环境美学有密切联系。

环境美学是一门具有光辉前景的应用性学科,让我们来精心培植这门学科。

原载《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