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炎帝精神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为神农氏。有关他的传说,说法不一。但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炎帝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部族首领,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有关他的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也有将整个部族的功劳挂在他个人账上的可能,但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事实如尝百草、发明农具等应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它合乎情理。第二,炎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即使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一个让中华民族顶礼膜拜的神,有关他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数千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持续不断地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炎帝其实是一个共称。从史籍来说,他与神农氏、祝融氏、轩辕氏的关系就有多种说法。笔者在这里取如下观点:炎帝、神农、祝融是同一人。炎帝处的时代应是母系氏族社会。炎帝时代的生产方式主要为渔猎经济,但正在向农牧经济过渡。炎帝神农氏早于黄帝轩辕氏,黄帝的时代应是父系氏族社会,农牧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关于炎帝的文化定位,我认为要基于历史与神话两者。炎帝的事迹到底多少是史实,多少是神话,是难以说清的。神话虽说是虚拟的,但它是时代的曲折反映,多少折射出历史的面貌或揭示出历史某方面的精神。从史实与神话两者的结合来看,炎帝的文化定位可以是: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炎帝是太阳神,是中华民族太阳崇拜的源头;炎帝的图腾为牛,牛为坤象,坤为地,故炎帝又是中华民族大地崇拜的源头。太阳在天,坤象为地,可以说,炎帝从精神上兼有天地两者的精神。
以业绩与影响,我认为炎帝的精神可以归纳为:向往光明、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心怀天下、为民谋利的大公精神;勇于探索、巧于创新的原创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厚德精神;通神合天、怡情悦性的乐天精神。
以下分论之。
第一,向往光明、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炎帝在传说中是太阳神。《白虎通义·五行》曰:“炎帝,太阳也。”《吕氏春秋·孟夏纪》云:“孟夏之月,日在中,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绣注:“丙丁,火,日也。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龙,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从这来看,炎帝是太阳之神是无疑的了。关于祝融,按《吕氏春秋》的说法,与炎帝同一;按《山海经·海内经》的说法,是炎帝的孙子。不管是与炎帝同一,还是为炎帝的后裔,他的性质是火,也是崇尚光明的。《国语·郑语》云:“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太阳崇拜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既体现在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中。中国是农业国,太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在人类的生活中,火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能使用火,人类由生食变为熟食。食物方式的改变,对于人类肉体与精神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祝融是火之神,他的意义可以想见。
第二,心怀天下、为民谋利的大公精神。炎帝作为远古氏族的首领,具有朴素的大公意识是不足为奇的。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人民。《白虎通义》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他提出的“日中为市”,也是为了“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神农冒着生命危险出入茫茫大森林采药,遍尝百草,更是为了解救人民的痛苦。神农这种精神,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非常可贵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个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在于对于社会、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意义和价值。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民族士大夫最高的人生理想,也是为人的最高准则。
第三,勇于探索、巧于创新的原创精神。神农创造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明了种植,是农业的始祖。炎帝时代,开始还是渔猎社会。人们靠打鱼、打猎为生。这种生活是没有多少保障的。有猎可打、有鱼可捕,生存没有问题;而若无猎可打、无鱼可捕,就只能坐以待毙了。而农牧业相对渔猎来讲,收成有一定的保证,无疑是很大的进步。炎帝如何发明农业与牧业,古籍记载多少有些神话化了。但是,透过神话,还是能看出科学的真金。《绎史》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又王嘉《拾遗记》云:“(炎帝)时有丹鸟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分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谓“天雨粟”就是风将植物的种子吹落地。鸟衔九穗禾,有谷物坠地,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神农从这两种途径获得谷物的种子,将它种在土壤里,这就是最早的种植。这种从风、从飞鸟获得种子,看似是一种偶然,但有其必然性。也许在此前,炎帝就发现了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长着的谷物,他很可能冒着危险也尝食过这植物的种子。将自然的植物变成了人栽培的作物,其意义是一个新的时代的产生、新的文明的产生。中国以农立国,这立国之始就在这里。
神农对于农业的伟大贡献还不只在发明了种植,他还发明了不少农具。工具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耜与耒一直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神农氏发明这两项工具的具体过程,史书上没有记载,大约也是从自然界中获得启示的。
第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这集中体现在神农尝百草这件事上。据《淮南子·修务篇》:“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大,但神农尝百草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当是事实。最后,他还是死在尝草上。使神农致死的草叫断肠草。陶弘景说这种草“入口则钩来喉吻也”。《本草纲目》对此草有记载。神农尝百草,目的是“和药济人”(《世本·作篇》),因此,他是为民献身的。神农辨药,史载有两种方法,除了尝药外,还有“鞭药”。说是用一种名曰“赭鞭”的器物,去鞭百草,通过鞭去辨别药性。赭鞭是什么现在无从知晓,可能是一种具有试剂功能的植物或器物。湖北的大森林神农架以神农命名,很可能它就是神农采药的地方。据说山西太原神釜岗还有神农尝药用过的鼎,这当然不会是当年的鼎,不过,这充分说明人民一直在深深地怀念着他。神农是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也是为人民而献身的。这种献身无疑是崇高的。
据神话,炎帝的女儿精卫,因失足于海而牺牲了生命,她恨大海的无情,化而为鸟,衔石填海。故事是具有象征性的。精卫作为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陶渊明赞扬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不愧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
自古以来。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的故事家喻户晓,其精神一直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正义的事业不屈奋斗。翻开一部中国的历史,其为国而献身、为民而献身、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献身、为正义而献身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
第五,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厚德精神。神农氏作为神话中的形象是牛首人身。将神农的图腾形象定为牛是很有意义的。其原因,神农是农业之神,他发明了农业。牛是农耕最重要的动力,直到今天,农业生产还离不开牛,可以说牛是农业的标志。在中国,牛是很受尊敬的动物,它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它作为农耕的动力,而成为勤劳、坚韧、宽厚、善良、温顺、无私的象征。牛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不仅此,牛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周易》中的坤卦是以大地、牛取象的,它是牛的颂歌,更是大地的颂歌。坤卦的《彖传》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炎帝神农氏以牛为图腾,使得他又成为大地的象征。大地最为优秀的品质是厚德载物。《彖传》说它“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育万物为“弘”,光华万物为“大”。这种品质与炎帝是很相合的。炎帝作为华夏族的最高首领,以其卓越的才干、宽厚的胸怀、超人的胆识、伟大的人格带领华夏族步步走向光明、走向幸福。炎帝具有大地的品质,这与他作为太阳神是中华阳刚精神的象征恰好构成相反相成的一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炎帝将中华精神两个主要的方面都代表了。
第六,通神合天、怡情悦性的乐天精神。史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的琴是什么样子,《世本·作篇》是这样说的:“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广雅》也有相同的说法。神农不仅自己作曲,还“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后纪三》)。
神农作琴为的是什么呢?《本世·作篇》说:“神农造琴以定神,禁**僻,去邪欲,反其天真。”《淮南子·泰族篇》说:“(神农造琴)以归神,及其**也。反其天心。”《路史》说:“(神农造琴)以通神明之德。以合天人之和。”这里,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禁**僻,去邪欲。它强调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这与孔子“放郑声”是一致的。孔子要求音乐具有端正的道德观念,内容应是善的。二是通神明之德。强调音乐要起到沟通神明的作用。中国古代的音乐有一部分是祭神的音乐。祭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神对人的理解与帮助。而要让神理解与支持人的事业,首先就有个与神明沟通情感的问题。沟通情感方式是很多的,方式之一是音乐。三是天人之和。这是音乐最高的功能。“天”在中国古代含义很多,可以是自然之天,也可以是神明之天。音乐要实现天人之和,首先要实现人人之和,这就牵涉礼与乐的关系。中国古代看重制礼作乐,将礼与乐看作治国的两种手段。礼是用来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的,故“礼者为异”,乐主要用来和合人的情感,故“乐者为同”。礼重在以理服人。乐重在以情感人,理与情各有其功能,不能互相代替。由于情感与道德是相通的,所以乐也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荀子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在实现人人以和的基础上,音乐实现天人以和的境界。所谓天人以和,就是通过音乐让人的胸怀通向自然、通向宇宙本体、通向精神自由,通向神明,这当然是最高境界了。《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炎帝制作的音乐可以“反其天心”,“合天人之和”,他的乐应是“天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中国传统美学很强调“和合”,一是美善相乐、礼乐相亲;另是天人以和、天人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炎帝的乐教是中国美学最早的源头之一。
炎帝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历经艰难,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了壮大,不能说与炎帝精神没有关系。今天的时代与古代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面对的现代化的问题,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虽然处理具体问题的科学手段我们是不能从炎帝那里得到直接帮助的,但是炎帝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仍然是我们团结奋进的重要力量。在今天,我们要发扬炎帝的精神,尤其是创业精神。以炎帝尝百草那种艰苦卓绝的气概,去开创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辉煌事业——现代化事业。
炎帝不朽,中华民族精神不朽。
原载《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