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图片类型与选编(1 / 1)

报纸编辑学 邓利平 4734 字 27天前

一、版面常用图片类型

图片种类多样,报纸上常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照片

图7-5 非新闻照片

报纸上使用的主体图片是照片,照片又分为新闻类和非新闻类两种。新闻类照片可作为单独的新闻体裁,以再现新闻场景、事件、人物为主,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独立出现,也可作为辅助文字报道,使文字新闻更为丰富。非新闻照片一般不具有新闻性,内容多为一些自然景物、明星人士、产品形状或工艺照等,一般不独立出现,大都是配合文字内容或作题饰用(见图7-5)。目前照片成为报纸对图片运用的一种常态,每天都大量采用。

2.图示

图示主要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地图。

统计图是把新闻中提到的数字制成表格,直观明了一看便知。如201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在《 进口车为啥这么贵》中的统计图(见图7-6),用形象化的手法如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来表示数据的意义。如201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在《调查25万家企业,2/3对经济基本面持乐观态度》和《三产企业突破千万户》报道中,分别用了曲线和柱状示意图、饼状图(见图7-7)。地图是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发生地的地理位置放大绘制出来,以更加清晰图画方便读者阅读领会。这种“图示新闻”,有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目了然,并对新闻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的实质,并使版面变得生动活泼,如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在《首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开始全线联调联试》里的示意图(见图7-8)。

图7-6 《人民日报》中《进口车为啥这么贵》中的统计图表

图7-7 201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中使用的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

图7-8 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中使用的示意图

3.图画

图画主要包括新闻漫画、连环画、速写等,也可以单独的体裁出现,可以以辅助的形式配合新闻报道,其中以漫画最为常见。连环画与速写通常是配合新闻人物或事件、环境。新闻漫画多以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可以是歌颂性、表扬性的正面报道,也可以是揭露性、讽刺性的负面新闻,多刊于新闻版或评论版上,引发读者的兴趣、思考。也有的漫画是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现象中的中性内容或中性的题材,如《京华时报》每日的《文艺·胡同》副刊(见图7-9)。图画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现代报纸越来越广泛运用,《人民日报》每天都有多幅漫画出现,一些都市报使用则更频繁,都开设有专栏或专刊,如《北京晚报》2013年8月4日的《五色土》漫画副刊(见图7-10)。

图7-9 《京华时报》的《文艺·胡同》副刊

图7-10 《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漫画副刊

4.装饰

装饰主要是一些美术性的图案及美术字等,多用来点缀报纸的版面,一般出现在报头、报眉、标题、专栏刊头及其他版位上,在节庆或假日期间报纸更常为使用。装饰虽然一般不包含新闻信息,但有利于突出或烘托内容,或调节读者视觉,起着美化版面,增添版面生动性的作用。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2日的一个特刊的标题装饰,就很生动美观(见图7-11)。目前有的报纸对某些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进行一些装饰来吸引读者,如201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报道《中国大学冲刺世界一流》,就将内容用几个图形装饰成学位帽的形状,既符合内容,也给人别样的新鲜感(见图7-12)。

二、图片的选编

(一)新闻照片的选编

照片选择和文字稿一样,都需从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报纸特色方面来考量,并要做相应的技术剪裁。

图7-11 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刊的标题装饰

图7-12 201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报道的装饰

1.关注瞬间的典型概括

新闻照片上的形象是瞬间的记录,可以是个人的动作,群体的百态,事件的偶发,场景的突变。新闻价值无论大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这些形象变动的瞬间定格。但这种瞬间不是随便哪个稍纵即逝的片断,而是事物变动中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一刹那,它体现着对象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变动精华的瞬间,具有新闻传播价值,能引起人共鸣。2013年7月下旬,我国的孙杨将男子800米自由泳的金牌揽入怀中,这一枚金牌不仅是他在本届世锦赛获得的第二枚金牌,而且还是中国代表团在游泳世锦赛史上的突破。在领奖台上,孙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见图7-13),报纸刊发的这幅照片很让人动容。因此,尽管照片的画面是静止的,但要看它是否是生动的、亲切的、活泼的,激动人心的或发人深省的、引起联想的。这种瞬间的要求,简单说就是要求画面起于“活”,即形象的生动性、感染力,它不苛求形式表现上的完美无缺,这一点上与文字新闻表现有所不同。倘若画面形式再优美,瞬间形象了无新意或呆滞刻板,也没有刺激人视觉感官的要素。一些挂历、杂志封面或书籍插页上的美人照,从其摄影技术、灯光运用、画面构图、色调处理来看都堪称一流,但它们是导演摆拍的、加工的,给人的印象是有形无神、装腔作势,这只是“僵”不是“活”,不能像新闻那样真正地打动人,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新闻照片瞬间的环境、人物形象的“活”在于传神,尤其是突发事件、人物新闻更是如此,它不在于光线效果,线条清晰,影纹粗细,而在于表现人物在当时条件下的性格和动作的特征。凡受人称赞的新闻照片大都是真实记录对象“瞬间”的神态举止,画面中的人物可说并没有意识到记者在拍摄,其神态才自然生动。一些照片上的人物不活,往往在于去追求形式上的描绘,人的面容过分平静或堆笑,其形象是摆布出的。如表现农村丰收,画面上常见老汉或妇女抱着麦子、棉花之类对着镜头微笑,或竖起拇指赞美,这种神态一看就有导演痕迹。如201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浙江平阳县供电公司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第一时间处理电力设备缺陷保证灌溉设备供水。新闻本身不错,可用的照片《党员服务队 抗旱到地头》中的两人对着人微笑的镜头就大煞风景,明显是摆拍的(图7-14)。这种把“笑”当生动是误会,是对新闻照片生动的浅薄曲解。新闻照片的生命力不在于画中人的笑或姿势优美、画面整洁美观,而在于瞬间是否典型,如上述《手——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及在下面提到的《奥马依拉的痛苦》,这两幅照片的“瞬间”画面影响长久不衰,其揭示的灾害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非常典型,至今在世界上还有蔓延趋势。这种“瞬间”变成了永远的教益,使世界许多报刊在评述灾害问题时,常常使用这两张生命力极强的作品作标题照片或主题照片。

图7-13 孙杨流下幸福的泪

图7-14 党员服务队 抗旱到地头

2.重视意蕴的含蓄流露

新闻照片以直观形象反映事实,方便读者即刻便把握内容及其主题。照片这种一览无余的直观性似乎把什么都表达清楚了,没有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其实不然,有些照片具有以画面背后的意蕴去感染人的力量,用藏而不露的隐性信息增添其魅力。照片内容固然重要,但其信息容量毕竟有限,能表达超越画面事实的意义必定更生动感人。这点新闻照片与文学艺术的含蓄有相似之处。中国山水画就推崇含蓄表现的“落墨甚远,刻题甚近”[6]: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藏露相宜,无画处皆成妙趣。相传宋徽宗赵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宫廷画家。有的画山腰间亮一古寺,有的画密林中显一古刹,还有的画两峰谷间露寺庙一角,唯有一幅上面没有任何建筑仅画一个和尚往山上挑水,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庙宇而古寺自在画中,此画获得了赵佶的好评。好的新闻照片也具有这种艺术般的特色,如在第29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获头奖的作品《奥马伊拉的痛苦》(见图7-15):画面上,正值烂漫多姿、金色年华的小姑娘奥马伊拉,胸脯以下全被火山喷发出的泥浆像混凝土一样凝结住了,被滚烫的泥浆所烫烂的双手已经失去攀扶身旁木棍的力量,她的脸是那么善良和美丽,充满着对生的渴望;她的神情又是那么痛苦,眼睛已经暗淡无光,绝望地看着死神逼近,“她用生命最后的眼光苦苦望着我们”。[7]面对着这生与死的报道,读者无不为之战栗,为身陷岩浆忍受巨大痛苦的奥马伊拉的命运哭泣、悲鸣。而这丰富的内涵照片没有文字直接显示,是读者潜心“读”出来的,更能震撼人引起共鸣。这幅图片报道构成了典型的“灾害新闻”的悲悯性特征,它是千千万万遇难者的象征,是灾害造成人生苦难的缩影,给人留下深深的、难以忘怀的痛苦印象。只要见到这类报道,读者就会想到天降的灾难和悲剧,升腾起不可名状的悲悯之情。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过一套多为《黑镜头》的丛书,里面许多内容是百年来各国摄影记者记录的一幅幅战乱、灾害、饥荒、疾病、死亡等镜头,虽然它们的新闻早已随时光的逝去而消失,然而审美价值却长存。无论何时重温这些照片,依然叩击人的心扉,凄苦哀叹之情油然而生。

图7-15 奥马伊拉的痛苦

新闻照片凝结的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过于直白缺乏使人想象的空间,其容量就显得有限。通过含蓄表达的手段给读者以联想,无疑扩大了照片的能量,从一些细节中,读者一般可以循此延伸画面内容的时空,从中想象事实的缘由、发展以至结局。上乘的新闻照片,在直观的画面上既有事实状态又有言外之意。画面上有的读者思索更深,画面上没有的通过联想进一步补充。照片画面有限,隐藏意蕴无限。如《手——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画面对比,与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直接描述但含蓄表达出浓郁的情感态度。

3.区别摆拍的画面

新闻照片与艺术照片都要用相机记录和复制对象的瞬间形象,在构图、光线、明暗对比、影调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但二者毕竟有性质的区别。艺术照可以通过拍摄距离、方向、速度,突破景物限制选取或正或侧、或俯或仰等最佳角度来组织环境的各个关系,以求画面完美,并根据构思、加工来制作富有感染力作品。新闻照片则是原样记录出新闻现场的形象,如实反映新闻事件和人物,这是其评价的基础与出发点。艺术摄影有一条重要的美学原理:凡与主题无关的东西都应摒弃于画面之外,画面上的细枝末节都应为表现主题服务。新闻照片尽管也要突出主题,可由于现场条件的复杂性,“瞬间”的要求不可能做到画面无可挑剔。有时候正是画面上的一些看似零落散乱的东西,恰恰反映出照片的真实、亲切。报纸登过一幅获全国摄影奖银牌的新闻照片《总理与个体户》,内容是总理到某地视察,中途突然下车到路边一家小商店与店主交谈了解民情。照片中心是总理与店主隔着柜台在交谈,两人的外套都敞开未扣,神态自然,墙上一幅画的一角往下耷拉着,其他一些地方挂着的袜子、衣服、毛巾等货品也显得凌乱。这些看似杂乱,但正显示了现场毫无虚饰的情景,表现出了国家领导人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如果把现场搞得整齐完美,反而会置照片于令人生疑的尴尬地位,减弱甚至消失新闻的真实感。如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中《村里的“银行”》的报道,讲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在农村安装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设备,让村民能足不出户可缴费,身不出村存取款。可照片上的村民在自助设备前取款时,不仅是微笑着展开一大把钱在展示,身后的人都整齐地看着他在微笑(见图7-16)。这便看出是摆布拍摄的痕迹,使一件本来是很有价值的新闻,就因现场整齐过头,反而弄巧成拙。

4.严禁人为的拼接,技术的进步使照片在电脑上剪裁、合成较为方便

一种是在原照片的基础上经剪裁,“掐头去尾”改变了原照的性质,重新形成了新的主题。如一幅新闻照片的画面上,几位领导站在绿油油的地里,头顶着大雨在商谈工作,表现了领导冒雨到田间地头视察的实践作风,乍看主题不错。而实际上,原来的完整的照片画面,是几位工人在旁边不远处操作水管喷水,让水在几位领导的头上从天而降,在剪接图片时,将几位工人的画面裁掉,“制造”出了领导的“冒雨考察”。还有一种是用人工的方法拼凑的“PS”照片,即按照设定的主题,分别将不同照片上的人物或场景,拼凑到一张照片上的,如某家媒体刊发的《凉山州会理县政府三名县领导在下乡视察》(见图7-17),因拼接技术问题成了“悬浮照”。这些弄虚作假,都严重地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编辑工作中绝不允许。

图7-16 摆拍的《村里的“银行”》

图7-17 《凉山州会理县政府领导下乡视察》的“悬浮照”

5.有的照片不宜用

照片的画面既要反映出新闻,也应当尽量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美感。有些新闻的内容只适合用文字表现,不适合用直观的照片,使用照片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如报道某地“污水遍地、屎尿横流”的环境问题,用文字表现足矣,用直观的照片反而会使人倒胃口。特别是诸如暴力、死亡、血腥以及灾害、事故等惨不忍睹的现场照片,新闻性再强都不宜选用。有家报纸报道国外某地种族冲突杀戮的新闻,配了一幅照片:一位暴徒一手提着砍刀,一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这样残忍的照片就让人不寒而栗,感到惊恐。再如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这样的两幅照片:一幅是地震灾害的幸存者在遇难者尸体堆中跨行,一幅是踩踏惨剧中遇难者的尸体层叠。尽管照片反映出了灾害的毁灭性,造成巨大的死难,但这样的照片刊登出来是不适宜的,显得过于恐怖,也是对死难者的不敬。

不雅观的新闻照片也不能用,包括带有色情、猥亵、低俗等趣味的新闻照片,不能光看其具有吸人眼球的一面,更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考虑,以免污染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视觉。

(二)图画、图示、装饰的选编

1.图画的选编

图画包括新闻漫画、插图、连环画等,报纸上以前者居多。新闻漫画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作者以漫画形式对时事进行形象化的评论,可以是对变动的社会生活的褒扬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3年3月17日《高标准农田4亿亩》(见图7-18)、8月7日的《全民健身期待“阳光普照”》(见图7-19),也可以是贬斥或是中性的描绘。报纸上较多运用的是讽刺性漫画,对一些现实中的负面现象进行讽刺、鞭挞(见图7-21、图7-22)。许多报纸都出版定期的新闻漫画专刊、专栏,有的是作为单独的体裁,有的是配合文字报道,都以夸张性的特点、形象激发读者的兴趣。

图7-18 高标准农田4亿亩

图7-19 全民健身期待“阳光普照”

图7-20 报纸中的讽刺性漫画

图7-21 新闻漫画专版

图7-22 《合不来又离不开》

新闻漫画的选编,应注重以图说事和以图明理,它虽然没有文字评论那样透彻、深刻,但读者根据画面形象,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历、经验等,也能得出结论。有的漫画在图中就有画龙点睛的词语提示,这是比较理想的,可以直接编发。如“棱镜门”之后,欧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民日报 》在2013年7月15日的一篇报道中,配发了一幅《合不来又离不开》的漫画,就勾勒出两者目前的关系(见图7-22)。有的需要加以标题的概括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有的则是要结合相关的文字内容,读者才能明白。

有的图画是特意还原出现场情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如对某些发生的有趣甚至重要的新闻,都可用电脑图画和示意图结合,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形,如对恐怖大亨本·拉登被击毙,《河北青年报》就用的这种方法(见图7-23)。

2.图示的选编

报纸上的图示主要包括统计表、示意图及新闻地图,是以形象化的方式来展现新闻内容。统计图表的运用由于数字对比鲜明,给人印象直观、易于理解,如《人民日报》 2013年8月7日 的《立秋,暑热不退》,让人一目了然(见图7-24)。

图7-23 《河北青年报》刊载的《“教科书式打击”击毙拉登》

图7-24 《立秋,暑热不退》

有的图示在数字旁边还画了相关的事物图形,显得活泼有趣。如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对几个金砖国家经济增速走势的报道中,分别在图中用了这几个国家的国旗表示,就避免了“国家加数字”的枯燥(见图7-25)。

图7-25 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对金砖国家的经济走势的报道中使用的图示

报纸上更常见的示意图,是对统计图表的变化运用。一种是曲线状表示,以连续变化的高低曲线来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一种是柱状图或是柱状的变形表示,以高低不等的柱体横向排列,表现事物间在数量方面的变化,也可以变换用箭头的升降来表示。第三种是用饼状图表示,即按对象的大小分割成多块的饼状图形,来表现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差异。如《人民日报》报道我国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的增长情形,就用曲线图表示,简单明了(见图7-26)。有时还可将示意图合起来用,《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报道我国《七成新增网民手机上网》中就有线状、柱状、饼状的示意图(见图7-27)。

图7-26 《人民日报》报道我国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的增长情形时使用的曲线图

图7-27 《七成新增网民手机上网》中使用的示意图

此外,还有一种用过程图表示,即把某种事物的过程图示出来,让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2013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腾冲农家娃 这样跃清华》,就用这种图示的方式,表现出了教育部门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怎样使得王成韬这个偏远山区的“农家娃”,踏上“高考绿色通道”而考入清华的(见图7-28)。

图7-28 《腾冲农家娃 这样跃清华》中的过程图

新闻地图的表示,是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一般按照标准地图选择需要的地方放大,并配以符号或图画、色彩、文字等制作出来,表示新闻发生的地理位置、环境情形等。新闻地图的比例不一定像标准地图那样完全准确,但需突出新闻中提到的地点,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新闻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版面活泼。新闻地图应简洁明了,要选择最新的标准地图版本绘制。有的地名或行政区划称谓改了,尚未有公开出版发行的标准地图,应在新闻中作相应的说明,以免失实误导甚至产生严重错误。如201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关于台风预警示意图,根据的是权威的中央气象台的图表,其中的地理位置便是不容置疑的。

3.装饰的选编

图7-29 版面装饰

装饰主要是美化版面,使版面生动活泼,通常用于报头、报眉、栏头、照片、标题(见图7-29),有时也用在稿件某处或四周,大小报纸都常见,特别是专版、副刊使用更为广泛。装饰不仅增添了版面的花色品种,使之显得生动,有的还有助于内容的表达。如2013年8月13日的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稿件用“爱”的心状图形装饰,表达了渴望两岸相聚、团聚的心愿,让人看了感到十分温馨。有时候甚至可以对整个版面都进行装饰,吸引读者的眼球。多色彩装饰,十分抢眼。

装饰的色彩、形状等要与稿件的内容和谐,才能相得益彰。如果编辑有创意的设想,就锦上添花了。如201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我国短跑选手创历史地冲击10秒大关,就对其报道进行精心的装饰设计,并且和内容密切结合,装饰果然别出心裁,形式上给人新奇感(见图7-30)。装饰并不复杂,有时候看似漫不经心地用线条随手勾勒,版面顿感熠熠生辉,如图7-31的版面。需注意的是,如果装饰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如某报在元旦对上年娱乐圈的“潜力股”盘点,本来是喜庆欢愉的内容,可由于对其标题、照片及稿件的装饰用了墨绿色加黑色的色彩,弄得四周像鲜血四溅一般,仿佛悲剧似的极不协调,让人看了感觉很不舒服。再如报道第52届格莱美歌手颁奖晚会的新闻,装饰用灰黑色彩,让人觉得是在昏暗的地方群魔乱舞,与颁奖现场热烈欢快的气氛与色彩格格不入(见图7-32)。

图7-30 张培萌:跑得最快的中国人

图7-31 线条勾勒版面

图7-32 版面色彩不当

三、图片的变化与安排

1.图片的形状变化

电脑技术的运用,使图片的变化变得容易。从图片形状的审美效果看,一般多为长方形图片为好,长宽大体以近似黄金分割的比例恰当,看上去顺眼、舒适。一个版面上的图片最好大小相间,横竖配合。除了如矩形类中有边长比例类似黄金分割的为主,也有可以用边长比例相差较大的竖图、横图;还可以打破常规,变化成不同图形如三角形、菱形、锥形、梯形等形状的图片。或者是经过美术手段处理成多边形的特殊形状、圆形状及椭圆、锥圆、曲线状等,都会使版面变得生动活泼。如图7-33,左右两幅图片的处理,给人透视的立体感,仿佛版面向纵深发展。图7-34版面将几幅图片变换为对称的三角形,使版面显得别致。而图7-35版面的上下图片,把相对应的一边分别处理为曲线,表现出波浪般的形状,看上去也别有一番风韵。

图7-33 版面透视的立体感

图7-34 版面中对称三角形设计的运用

图7-35 版面中对应曲线的运用

2.多幅图片的分散安排

以文字内容为主的版面,一个版面如果有多幅图片,最好是将它们分散安排在版面的不同地方,以保持版面的平衡状态(见图7-36)。如果几张都集中在一起或一个方向,版面会显得重心偏离(见图7-37)。此外,对开大报一般都是折叠发行,第一版的图片不宜安排在中部,因为折叠后会将图中的形象“拦腰斩断”,报纸打开后有折皱,影响观赏效果。

图7-36 图片安排在版面各处显得平衡

图7-37 图片只在版面一边显得失衡

3.图片安排注意人物朝向

图7-38 图片人物朝向不当安排

图片中人物形态的朝向,在版面安排中是有讲究的。如果图片中人物形态的朝向是向左,要避免把图片安排在版面的最左端,应适当地用文字隔开使照片偏右面一点,否则人物朝向紧挨着版线会给人“面壁”或“向外”的感觉,看上去别扭,反之亦然(见图7-38)。201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白俄罗斯总统即将来我国访问的消息,并附了一张人物头像,遗憾的是人物面向也“朝外”。这对一位友好国家的元首来说,应是不礼貌的。图片中有刀枪炮口等指向,或人物举止、物体运动朝向等的相邻处,也最好避免安排属于正面形象的人物图片,以免产生刀枪炮口或物体运动指向此正面人物形象的误会。如我国三峡大坝的截流成功,各报纷纷报道这一举世闻名的“截断巫山云雨”的工程。恰巧这天正值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来华访问,一家大报的要闻版同时报道了这两条消息,并都配发了图片。两幅照片一上一下相邻。在叶利钦头像的上方,是三峡大坝截流合垅的瞬间照片画面,几位工人正好站在叶利钦的头顶上,一辆大型作业车倾倒的沙石也直指他的头顶。显然,这样的情形会让人造成某种误解。虽然这两幅照片的安排只是巧合,并没有对客人的不敬之意,但客观上难免使人产生联想,带来不好的效果。如果两幅照片左右错开一些(或并列),则可避免这种不快。

当前一些都市报的娱乐版大量采用明星照片,以此来吸引读者眼球。在安排多幅图片时往往不注意它们的人物形态朝向,过于随意性便容易在照片的组合中出问题,这种情况应注意。如某报的一个版面,在几张照片的组合中,三幅照片的安排就不正确:一幅头像在主角的臀部下,一幅头像被主角的脚尖踢着,还有一幅在主角的膝盖下呈痛苦状。这几幅照片的组合显示出对几位人物的不尊重,编辑在安排图片时可能是无意的,可客观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