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增补疏漏(1 / 1)

报纸编辑学 邓利平 2613 字 27天前

这是为原稿增加所缺少而又需要的内容。有的新闻有意义,但某些地方有疏漏不太清楚,如只说因未讲果,或只谈果未说因,或缺少某点要素等,使人一知半解,缺乏完整的印象。编辑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稿件作必要的增补,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增补资料

1.增补背景

图4-1 9旬学生拜访百岁老师

背景是介绍新闻中有关人物、事件的历史,或事件发生的环境等情况的材料。背景材料在新闻中起对比、烘托、解释等辅助作用。增补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使读者更完整地了解新闻及其意义。

如一家中央级的报纸刊发的一篇新闻,报道了当年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投入的资金数量,但新闻中没有提往年的资金是多少,读者便不清楚投入的环境治理费用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在原稿补添上往年投入的这一背景资料,新闻就更完整些。再看下面南京一家都市报的一篇带图片的报道(见图4-1)。

9旬学生拜访百岁老师

本报讯 “难得,很难得,非常之难得!”昨天下午2点,南京上海路北阴阳营一家大院的2楼,3位银发老人兴奋得像孩童,他们如今都是高龄老人了。敲门来访的两名老太太是学生,一个91岁,叫傅婉,另一个叫黄伟惠,90岁,而屋主则是103岁的戴邦彦,是她们初中时代的教导主任。

“戴老师啊,你还记得我们吗?”“记得,当然记得。我能叫出八成学生的名字呢,你叫黄伟惠,你那时个子矮,爱打球。”103岁的戴老师说,“是呀,我跑步也快!现在腿脚也很好。”90岁的黄伟惠说。

在傅婉的印象中,教导主任从不训斥学生,对人和蔼。傅婉毕业后去外交部,新中国成立后在省委党校一直做教育工作。老人家记忆力依旧很好,能记住30多个好友的电话。一次偶然,黄伟惠了解到,昔日的教导主任就住在她儿子家附近。当他们联系上后,大家都很激动。此后一直联系,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促成了他们重阳节前夕的相见。

“不容易啊,祝福你!”两位学生送给老师麦片和糕点,还送了剪纸“福”。而昔日主任的“还礼”是恍如昔日校园中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生七十古来稀”,稿件中的2人和1人分别90岁和100岁以上,新闻很有趣味性,文字也短小精悍。能否增加点内容使之会更好些呢?完全是可以的。从时间上来看是20世纪30年代,当年他们这所学校叫什么名字?因为过去的一些校名如南开、燕京、复旦、同济等,比今天前面冠以地名或是“第X”学校的名字好听得多,他们这所学校的名字是否也优雅?另外,他们这所学校在南京什么地方?70多年过去了,当年学校的所在地肯定是今非昔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南京的读者一定会将之进行对比的。因此,稿件中如能加上这两点,篇幅并不大,却能将读者的思绪展开一些联想、对比而生发某些感慨,无疑是“锦上添花”了。

2.增补注释

注释是指对报道中涉及读者不熟悉的有关知识、技术、名称等所作的说明。对报道中出现的令人陌生的事物给予必要的注释,能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并能理解其意义,免得要询问别人或查资料。如2013年6月25日,不少报纸都刊登了这样一篇稿件。

我国天山和哈尼梯田入选《世界遗产目录》

日前,从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喜讯,今年共有32项文化自然遗产候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新疆天山和申请文化遗产的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于6月16日至27日在柬埔寨金边和暹粒举行第37届会议,对今年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2项遗产进行审议。在这32项候批遗产中,包括9项自然遗产、3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20项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届会议的讨论工作将在柬埔寨副首相索安的主持下进行,与上届会议相同,此次会议仍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播。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以及对于这些遗产的保护措施等。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有43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一条让中国人感到高兴、自豪的消息,可在新闻中提到的“世界遗产”以及“自然遗产”、“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文化遗产”这几个概念,它们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区别?许多读者恐怕并不了解,有必要加上一小段话进行必要解释。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概念指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按形态和性质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这样,读者知道了“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以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会更明白一些。如果篇幅允许的话,还可简单加入天山和哈尼为何入选的内容。因此,编辑尽可能地对新闻报道中缺乏的那些关键性的、鲜为人知的事物、概念等进行注释,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让读者了解得更清楚。

3.增补回叙

回叙是对近期已报道过的新闻的简要复述。报纸上对一些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往往进行连续报道,每次报道的都是事件发展的最新变化,但读者不一定都看过前面的报道。即便看过,也可能记得不清楚了。因此在一些连续报道中,对已经报道过的某些内容作适当简单的回述,是为读者提供方便,使他们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如2013年8月12日,是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结束的次日,有的报纸刊发了这样的报道,就缺少必要的回叙。

中国男篮击败卡塔尔

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11日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的争夺,中国队以96∶85战胜卡塔尔队。

比赛开始后,王仕鹏以一记三分球拉开了中国队的进攻序幕,随后易建联中投得手。卡塔尔队也不甘示弱,凭借组织后卫曼苏尔的中投和罚球追赶比分。朱芳雨的三分和郭艾伦的反击“2+1”使中国队一度领先6分,但曼苏尔不但自投自抢补篮得手,在第一节结束前他还投中压哨三分,卡塔尔以21∶20反超结束了首节。

第二节双方继续僵持,中国队一度打出一波8∶0的小**,但并未拉开比分。半场结束前2分47秒,孙悦在底角投中一记三分球后,落地时脚部扭伤,被队友扶出场外。卡塔尔的穆罕默德连续内线得分将比分差距缩小到1分。半场结束前,凭借王仕鹏的三分和朱芳雨的罚球,中国队以45∶40领先进入中场休息。

第三节中国队打出了气势,郭艾伦利用反击得分并助攻易建联暴扣得手,王治郅也有背转身后的“2+1”表现;一波13∶0,中国队一度将领先差距扩大到18分。大郅单节砍下11分,最终中国队以70∶55进入最后一节。

第四节郭艾伦连续命中,王哲林在内线也打成“2+1”。急于追赶的卡塔尔队则略显急躁,穆罕默德在一次反击中与郭艾伦相撞倒地,摔倒后他将双脚狠狠地砸向郭艾伦的头部,最后裁判判罚双方犯规。此后卡塔尔队虽由阿里的中投和曼苏尔的反击紧紧追赶,但无力回天。最终中国队以11分的优势取胜。

单从这篇报道来看,中国队发挥不错打得精彩,令球迷振奋。但此次比赛是从8月1日开始进行了11天,中国队打了五六场比赛,前面几场如何,是胜多负少还是胜少负多?此前中国队每场比赛虽也有过报道,时间毕竟过去了十来天,读者可能记得不清楚了,毕竟这是最后一次比赛,应在报道中对前几场中国队的成绩作简要回叙,以使读者了解这次亚锦赛中国队到底居于什么位置。其实这是中国队38年来参加亚锦赛表现最差的一次,过去是亚洲老大,几乎都拿冠军,而这次连对以前占有绝对优势的台北队,中国队竟然都输过对方18分!如果读者没有看前面的比赛消息,只根据这最后一次的比赛报道来衡量的话,会误以为中国队仍然很强,这便是缺少必要的回叙造成的。

二、增补必要的详情

有的稿件中主要事实都交代了,但缺少某些看似细微的因素,但这些对读者来说又是需要的内容,编辑应尽量补充详情,使稿件更全面一些,避免让读者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种情形,一是可让记者进行补充,因为他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如果编辑随手就能做到的,直接进行适当的增补。如前面提到的《华西村50岁,吸引全球175家媒体》稿件,从标题上看,有如此众多的全球媒体蜂拥采访华西村50周年庆典,表明这一新闻事实的价值之高,标题提到这点也是想凸显这点。遗憾的是在整篇新闻中,只在消息最后结束时一句话带过,这是很可惜的。编辑完全有必要在新闻中增补上一些前来采访的世界著名媒体的名称,如美联社、路透社、CNN、《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闻名遐迩的媒体。如果是版面对篇幅有限制,哪怕是对消息中别的内容缩减一点,也应将这点补充进去,可使新闻更让人刮目相看。再看下面这篇稿件。

公交公司开设定点专车 方便市民清明扫墓祭拜

本报讯 为了方便市民在清明前后扫墓,祭拜先人表达哀思,市公交公司在运营任务紧张的情况下,特地于近日临时增开了四路直达郊区公墓的定点定时专车。

新增的这四路定点专车分别是:新街口东站专车(165路起点站)至方山公墓;汉中门立交桥下专车(5路起点站)至江宁公墓;清凉门专车(1路终点站)至方山公墓;鼓楼公园西365路(36路起点站)至江宁公墓。这几趟专车开行一周时间,乘客可按需要,到有关地方乘车前往扫墓。

这是一条为市民服务的消息,很有新闻价值。可是消息中没有提到临时新增的这四路定点专车哪天开车,何时结束,每天多少趟,早班车与晚班车的时间。编辑可以向市公交公司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增补各路车次每天何时发车、末班时间、每趟车的间隔时间多少、这些定点专车哪天开始、哪天结束。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在哪一天、什么时间到坐车去扫墓,避免盲目地去坐车引起的不便,如每小时发车一趟,去早了晚了都要苦等,错过了返程的末班车更麻烦,等等。类似的新闻,编辑都应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三、增补点睛的议论

新闻中的议论即对事实发表的看法。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在这点上与文学艺术有本质的区别,但新闻报道也不完全排除情感因素的参与。作为职业的传播者,他要客观表现事实;作为一个社会的有情感的人,他又脱离不了七情六欲的旋涡。新闻报道作为精神产品,同样需要感情的投入。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叙述,但其中的立场态度、是非评判也是不能缺的。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就是如此,它不是心血**,无病呻吟,其“情不自禁”是“事与理”的和谐统一,即为新闻报道中对象的言行举止所激动,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

因此对一些很有意义,而报道又只是就事说事,编辑可以也应该借题发挥、画龙点睛地补充一点议论,借以表达情感态度,深化报道的主题思想,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的性质、意义,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而且,饱含真挚情意、喷射出火热情感的新闻作品,常常更能给人以感染力、震撼力,激励或陶冶,发挥舆论引导的感召力。常见报纸上有“编者按”或“编后语”的形式,就是编辑为表达对的新闻态度而补充的,它们都起到为新闻衬托主题或说明意义的作用,并能给读者以富思考。

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富源煤矿发生的一起严重矿难中,几十位矿工不幸遇难。矿方不是积极组织抢救,做好善后工作,而是隐瞒不报,恫吓知情者,威逼利诱遇难者家属。地方官员也是对此态度暧昧、漠然。新华社记者冲破重重阻力,连续报道了事件真相,其中《撕开黑幕见阳光——新华社记者山西富源煤矿艰难采访记》一稿,在详细描述了这次采访过程后的结尾有两句评论。

我们多年记者生涯和多次参加灾难性报道最艰难,也是事故性质最恶劣的一次。在此次运城富源煤矿特大透水事故的采访中,我们见惯了太多的含含糊糊,见惯了太多的吞吞吐吐,我们必须在这么多的人命面前,旗帜鲜明地表态:我们要替他们说话,替无辜身亡的那21名矿工说话。

这段议论或许是编辑加的,也可能是记者写的,但是谁写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表达了媒体对草菅人命行为的申讨,对官僚主义举止的愤怒以及揭露真相的决心。不仅不显得多余,而是水到渠成,极其自然地强化了这篇新闻的感染力。

上面叙述了对稿件所作的补充的几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编辑的拾遗补阙是为受众着想,使稿件“锦上添花”,发挥更好的效果。但编辑的补充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增必有据,适可而止。首先,编辑是补充稿件的不足而非“妙笔生花”。所作的补充,要有充分的缘由根据,所用的材料要完全可靠,是最新鲜的,最权威的。其次,补充的内容务必紧扣新闻事实,并且要少而精,不可偏离主题,一说起来洋洋洒洒,喧宾夺主。不该补充的地方,决不要自作多情地随意添加,画蛇添足只能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