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减的价值
就是删除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内容精练,结构紧凑,文字精练。
新闻要简洁洗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也是处于当前快节奏社会生活中读者的要求。编辑会经常遇到稿件烦琐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缩减不单是篇幅的减少,而是具艺术性的工作,就像从事雕塑一样,精心删削掉多余的东西才可能有美的创造。有人曾问著名雕塑家罗丹,雕塑的艺术是什么,罗丹这样回答:“什么是雕塑的艺术?去掉多余的东西的艺术,就是雕塑的艺术。”罗丹的话虽简单,却巧妙地道出了雕塑的本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去掉新闻稿件中多余的东西,也是修改新闻稿的技巧。
具体来讲,对稿件缩减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稿件冗长累赘。这种现象有几种情况:主题太大什么都说,结果是面面俱到大而空;主线与枝蔓过多冲淡了主题,费了很多笔墨却主次不分;写事实发生的过程太细,生怕读者什么都不知道使得稿件烦琐;认为短稿件没有分量,写得长才显得有水平,几百字能说清楚的也要洋洋洒洒千言。这几种情况的稿件都应进行缩减。
第二,非新闻东西过多。有的稿件为追求情节生动,在叙事过程中掺入大量背景材料对比、铺垫,或是过多运用文学手法,抒情笔墨太多偏离了主题。有的稿件不注意新闻与评论的区别,让新闻担负了评论的任务,围绕事实揉入空话套话,硬要总结出什么“道理”来才认为深刻,这些都必须缩减。
基于版面篇幅限制。单就稿件而言写得不错,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没什么问题。但因其新闻价值一般不需要在版面上占过多篇幅,或互有关联的几篇稿件中有某些相似的内容,不必在版面上重复出现,或为组织专栏等需要对相关稿件进行缩减。再有,稿件是好的,只是版面容纳不下,需要缩减部分篇幅。
第三,报纸的特定要求。再如,某篇稿件的800字都没有问题,但版面上给这篇稿件的容量只有600字,那么这篇稿件便有200字的篇幅被缩减。各家报纸的任务不同,风格不同,如大报与小报、日报与晚报、党报与消闲报、综合性报纸与专业性报纸等,报道各有侧重,需要根据报纸的特定要求进行缩减。如有的稿件在某种报纸上是全文登载,而在另一种报纸上则只登较少部分,甚至是很简单的标题新闻。
由上述可见,对稿件的缩减归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前两种原因的缩减是绝对性的,不管什么报纸都如此,后一种原因的缩减是相对性的,只是为适应版面或报纸的特色要求。不管哪种性质缩减,都是为了保证新闻的质量及其特色。
二、缩减的基本方法
(一)缩减部分意思
对稿件中非重要的内容进行“瘦身”,使稿件主题突出,内容集中。
1.突出主题
删削稿件中多余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掌握要旨。
其一是缩减现实材料。稿件常见病是材料堆砌,原因在于作者觉得这个事实重要,那个事实也不忍放弃,觉得这样才说得透彻全面,殊不知“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11],材料庞杂反而冲淡主题。编辑对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区分必要的与多余的事实,通过缩减使稿件精炼,突出主题。如有篇报道的主题是讲某品牌企业重视以追踪高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在介绍这家企业如何紧盯并运用高科技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并使之进军到欧美市场后,稿件又写了这样的内容:这家企业重视售后服务并举了两个热心为用户服务的例子。这部分内容虽然也有意义,但游离了稿件以高科技成创新产品占领市场的主题,所以应删去。再看下面一家晚报的一篇报道。
华西村50岁,吸引全球175家媒体
本报讯 10月8日,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新市村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庆祝建村50周年。乔石、姜春云、迟浩田、陈至立、顾秀莲、徐匡迪、向守志、罗志军、周生贤、韩培信等发来贺信。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梁保华,江苏省领导石泰峰、黄莉新、张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原负责人张全景、何康、段应碧、陈耀邦等出席纪念大会开幕式。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贺信中指出:华西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几十年来,以吴仁宝同志为代表的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希望华西以建村50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树立更高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新跨越、铸造新辉煌,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50年来,华西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经济发展为国为民,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销售收入将超过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可达8.5万元,全面实现了衣、食、住、行、用、玩、教、医、养、游“十全”。未来十年,华西将在“十全”的基础上建设“十美”,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纪念大会上,华西全新规划打造的“十大项目”集体亮相。这十大项目包括远洋物流、海洋工程、龙希大楼、航空公司、空中旅游、山林喷灌、化纤核钢、能源开发、现货交易和新市启动。其中,投资30多亿元的“龙希大楼”,高度为328米,名列世界第15位。72层观光大厅、空中花鸟园等特色景致,将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农村的美丽新地标。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175家新闻媒体的500多名中外记者,对华西村的纪念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的主题是举世闻名的华西村建村50周年大庆,主要应突出50年来华西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否则庆典就没什么意义、新闻也无甚价值了。稿件中报道一些领导人来参加是可以的,表明华西村的影响力。但导语中的出现的人名过多、臃肿,而且这些人大多是退休的,有的离开岗位已许多年了,普通的晚报读者根本就记不得。此外,第二段领导人贺电的篇幅也过长,其讲话内容有的是读者早已知道,过去媒体也经常提到,属于一些套话没有新意。这两部分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占了稿件的一半多篇幅,有些喧宾夺主,应对稿件进行缩减,适当删去导语中的一些人名和领导贺电的篇幅,突出主题。
有篇人物通讯反映的是部队一位政工干部的先进事迹,其中有下面一部分内容。
老父亲患胃癌已到了晚期,20多天里,每个夜晚他都守候老父亲的床前,白天照样去给学员讲课、辅导。领导和同志们想安排别人代课,可他说啥也不肯,他说:“我丢下课不放心。”后来,医生郑重告诉他老父亲在这两三天内很危险,让他陪床守护,有什么紧急情况也好及时处理……可他没有这样做,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双正期盼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眼睛;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副正在聆听自己讲授新课的面孔。他把极大的悲痛咽到了心底,照样给学员们上课。3天后,他正在讲课,离下课还有30分时,来人急匆匆地告诉他,医生打来电活,讲老人马上就不行了,老人说啥也要在闭上双眼之前再看看老儿子一眼。张信兴噙住了泪水,憋住了哽咽,调节了一下悲不自胜的情绪,直到下课铃响了,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跌跌撞撞地扑在不足300米的病房。这时,老人已停止了呼吸。当回顾这段往事时,张信兴总是深沉地说:“我在感情上欠了老人的债,我是痛心的;可为培养合格的海军政工干部,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
作者是想从新闻主人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行为,连给近在咫尺的老父亲送终都顾不上,以此来显示其思想境界的崇高。这种报道倒符合“**”时期的特定环境,当时新闻宣传的“典型人物”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高大全”形象。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沿袭这类内容来宣传,显然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环境不合拍。可以突出新闻人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可在父亲弥留之际,这位主人公并不是处于一项高尖端科技成果即将诞生的关头或是涉及什么重大机密、危情时刻不可脱身,其工作无非是为学员讲课,完全可以请假或事后再补课。然而他却对老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丝心愿都置之不理,让其带着遗憾离去,并为此讲出一通“闪光”的语言,这样的言行与时代相去甚远,与当代社会氛围不和谐,这部分内容应删去。
其二是缩减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事实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或相关的知识介绍等。新闻中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起到突出、深化主题,增强知识性和可读性的作用。背景材料应少而精,多了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并且使新闻臃肿。如下面一篇稿件。
北京市政协委员到京郊密云祭奠抗战烈士
本报讯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清明节前夕市政协组织了部分委员来到京郊密云县,祭奠在那块土地上为抗击日寇入侵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
委员们首先祭扫了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南关外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敬献了花圈。
1933年3月11日,日军进犯长城古北口。当时驻扎在古北口的中国守军中央军17军的3个师的官兵,在杜聿明、郑洞国、覃异之等将领的指挥下,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浴血奋战两月有余。这场战役毙伤日军逾五千,中国守军伤亡八九千人。
战役结束后,一些尸骨被当地民众自发地加以收集,合埋在古北口南关外西山脚下。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还在坟前竖有墓碑。
为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1984年古北口镇政府曾集资对此墓进行修缮。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北京市政府和密云县政府还计划出资对此墓进行修缮,计划增建一座碑亭,并立“纪念碑”,碑文将记述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全过程。另外还计划修建一座纪念馆,公墓成为一座“阵亡将士陵园”,以供后人凭吊。
政协委员们还凭吊了当年北京地区著名的抗战英雄白乙化,到他的陵墓进行了扫墓活动,并献上了花圈和鲜花。
白乙化生于1911年,是辽宁省辽阳人。他年轻时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并且在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学运中成为学运领袖。抗战爆发后,他就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10团团长,并率部挺进北平北部地区,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在他的指挥下,打击日寇,令驻北平地区日军闻风丧胆。他甚至率部深入伪满洲国与日军浴血战斗。日军惊呼:“延安的触角伸进满洲了”!
白乙化在1941年2日,指挥马营战斗时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此次政协委员祭扫的陵墓就是白乙化墓牺牲时的所在地。白乙化作为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战英雄,他的故事至今仍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
这篇关于北京市政协委员在清明节祭奠抗日英烈的报道,稿件内容有较高新闻价值,形式上也写得层次分明,行文流畅。除个别地方用词不当需修改外,稿件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写祭扫白乙化墓的篇幅太多,占了全文的41%。主要是关于白乙化的背景材料过于详细,如生于何年祖籍是哪里,在何处上过什么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怎样,抗战中担任什么军职以及怎样率部作战,在哪里因何牺牲以及影响,等等,用了三个段落介绍,显得上下文比例失调,头轻脚重,冲淡了祭奠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的主题。因此,白乙化的这部分背景资料应进行缩减。
2.挑取精华
就是保留稿件中的精彩部分使之成篇,舍弃其余内容。
第一,摘取局部而舍其余。有的稿件就全篇来说或者是主题不突出,或者内容不充实,但其中某处有用。这种情况可以取其有意义部分单独成篇,去掉其余部分,如某中央大报刊登的下面这条消息。
天津用抗洪精神推动经济发展
八月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本报天津10月3日电 在天津,从工厂到农村,从领导到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己的优异工作成绩支援灾区蔚然成风。在今夏抗洪斗争中体现出的精神之花,正在天津结出丰硕经济之果。进入8月以来,全市经济比前几个月有了明显增长。
今夏抗洪抢险斗争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做好支援灾区的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向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达3.5亿元。与此同时。市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发出通知,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学习抗洪英雄弘扬抗洪精神的活动。全市形成了一个学英雄、见行动、比干劲、作贡献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抗洪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做好天津工作的巨大精神力量。
市委、市政府及时把群众的这种政治热情引导到搞好本职工作,集中精力搞好天津的经济建设上。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出现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天津港保税区、天津开发区是该市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连年经济大幅度增长,但在抗洪精神鼓舞下,他们分别重新确定今年经济增长新目标为33%和18%。化学工业是天津市的老支柱产业,所属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冗员过多等诸多问题,但他们不示弱,同样确立新目标,决心为全市经济增长9%作贡献。天津市公安、工商管理、工会、银行、邮电通讯等部门,为全市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纷纷出台了新举措。
这篇稿件的主题想反映天津用抗洪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尤其“8月份以来全市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可是这种增长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稿件中没有数据材料比较。大部分篇幅都是“学英雄、见行动、比干劲、作贡献的热潮”之类的空话套话。所提到的诸多部门“纷纷出台了新举措”,也没有事实支撑。稿件中这些话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完全没有新意。尽管谈到保税区、开发区“分别重新确定今年经济增长新目标为33%和18%”,但这和原来的目标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同样让人捉摸不定。全篇唯一有意义的地方,是第二段的“全市向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达3.5亿元。”这是有价值的事实。因此,可摘取这部分单独成篇编成简讯。
第二,摘取概要而舍详情。有的稿件内容有意义,各部分也基本合理,由于版面原因不能全文刊载。这种情况可以取其概要而舍详情,读者也能了解主要新闻事实。如下面这篇稿件。
清华学生推出自己的明星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清华大学的学生最近评选了自己的“明星”:李劲、张军等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被同学们推选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
由清华大学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办的这次评选十杰的活动旨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典型鼓舞人,帮助广大同学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为广大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当选的学生十杰中,有在全国图像编码领域内崭露头角的“娃娃博士”,有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比赛竞走冠军、学习成绩优秀的“双料冠军”,还有以身作则的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等。
从去年11月开始,清华学生十杰的评选活动成为清华园中的“热门”话题,历时半年的评选活动吸引了学生们及部分教职员工、校友近万人参加了投票。评选活动的组织者先后推出了《十杰排行榜》、校内新闻发布会、“我看清华学生十杰”征文等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该系材料系21班的学生说“别的地方在搞流行歌曲排行榜,我们在做学生的排行榜、人才的排行榜,意义深远。这项内容是从来没有的,给许多同学、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校团委书记宋军说:“清华十杰是清华优秀学生的代表,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产生于同学中间,跟大家没什么区别,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他们又是广大同学心目中的榜样,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方向。”
据了解,评选活动活动中,十杰候选人的成长经历报告会、学术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也吸引了很多学生。不少大学生反映。从十杰身上找到了自身的差距、也看到了追赶的目标。
清华大学开展评选“学生十杰”活动,对促进全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宣传报道,其他高校不乏启示、借鉴。稿件的第1段、第2段加上第3段前面的一句话,这几部分都已讲了清华开展评选“学生十杰”的活动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活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有多少人参加,“十杰”是些什么样的学生,这些足以构成一篇完整的新闻。后面讲的评选中的各种活动,学生、校团委书记的看法等,将之删去不影响稿件的主题。如果因版面限制还需减少篇幅,保留第1段和第2段前面的一句话也是新闻的概要,甚至只第1段也可作简讯发表。
不少消息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前面,然后依次往后排列。对这种结构的稿件,精简时一般从后删起,留下前面的第1段也是新闻的概要,编辑常用这方法来处理这种新闻稿件。
摘取概要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取要点而舍去详情。有的稿件在一个大问题下列举了多个重要方面,每部分的前面都有一个要点,有的报纸按风格特色不可能全文都刊播,往往就采用摘要点的方法,也能将主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如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外交、台海等方面的工作安排做详细阐述,有1万多字的篇幅,都市报通常都是摘取要点,将各部分浓缩发表。
(二)缩减部分语句
对稿件中多余的或不当的语句进行删削,使稿件顺畅练达。
稿件内容有意义,但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上运用不当,夹杂着与主题无关的或是有差错的句子。如叙述过于详细具体,描写脱离主题,议论夸大其辞,抒情矫揉造作等,这些都会既造成稿件臃肿累赘,又影响对内容的清晰领会,需要删繁就简,使稿件干净利落。
1.叙述多余
有篇通讯写前以色列总理拉宾如何为巴以和谈和平做出突出贡献,却最终不幸遭到顽固分子的暗杀。稿件写拉宾在一次演讲后遇害的情境时,这样写道:
拉宾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下主席台,随即在保镖的簇拥中准备乘车离开广场。就在这时,暗夜中,一支罪恶的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当他走近防弹车正要抬腿迈向车门之际,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留着黑色短发的男子,他掏出手枪向拉宾的背后连开三枪。
这里,“就在这时……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这句话也许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但是这种表述只有在不跟事实的描写相左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否则会引起读者思路的混乱,因为后面写的男子突然冲出来“掏出手枪”,才是正确的连贯性表述,也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境。“枪口正悄悄对准了他”这句话是多余的,应予删去,不然便前后矛盾。
2.描写失当
一些新闻稿中往往掺杂了不恰当的描写,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对一些犯罪行为残暴血腥的表现,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对一些惨不忍睹的灾害现场的详细展示,会让人感到失却人文关怀;对一些猥亵或强奸女性的细节渲染,会污染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类似的话语都属于删削的对象。
有篇稿件报道某地市政建设的发展,在反映有个地方由过去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优美宜人时,有这么一句话:“几年以后,这儿成了一个美丽多姿的市民广场,车辆川流不息,高压线密如蛛网,宽敞整洁的大街从广场通向四面八方。”稍加分析便知道这里的描写有不当的地方: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不可能有很多车辆行驶,市民何以去休闲?而且上空也不会有高压线穿过,更不用说是密集的了,因为高压输电路线的走向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问题,如果纵横交错地“密如蛛网”后果不堪设想。
3.悖于常理
在反映人物思想或行为时,往往不注意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两者不协调。如有的宣传先进人物的稿件,往往在某些地方过分突出个人的孤军奋战取得硕果累累,把其他因素贬得一无是处,这便悖于常理。因为个人能耐再大也离不开他人的协助,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如有的稿件写孤寡老人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时,爱加上“他逢人就说:‘他们比我亲生儿女还要亲’”这样的话。“逢人就说”是指一见到人就说,不管遇到的是什么人,这有违常理,尤其是对那些一生都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来说,怎么会有这种比较?
人物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和人物的性格应该是统一的: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的人不会拐弯抹角、吞吞吐吐;胆小慎言、优柔寡断者说话往往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主要领导与一般干部语言不同;经理和律师的语言差别也大;善辩的大学生嘴上好挂时髦的语词,农民则喜用朴素的方言土语,等等。古人云:“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病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12]新闻人物的经历、文化、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不同,用语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雅致、有的幽默、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干脆、有的婉转、有的口语化、有的文绉绉,应在新闻中做到出于谁的口就是“这一个”,这样才与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等相吻,不至于出现悖于常理的冲突。
4.议论虚泛
在叙述事实的同时喜欢情不自禁地生发议论,往往失却公允弄巧成拙。如有篇题新闻反映一位年轻演员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事迹。其中有这样赞美她的话:
她的眼睛是那种让醉汉一见都可以清醒,让月亮见了也要躲开的眼……她拍摄的即将上演的这部影片轰动在望。有人预言,她将登上奥斯卡金像奖的领奖台。
可以赞誉她的眼眼睛如何美丽动人,但形容为“月亮见了也要躲开”就有些失衡了。她拍摄的影片还未上演就“轰动在望”,还将“登上奥斯卡金像奖的领奖台”都太不着边际。有的稿件报道某项成就,动不动就写“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的先河”,这种议论也不恰当,因为稿中没有权威人士或资料来证实,只是作者一家之言。类似议论的话在不少稿件中都有,编辑都应注意。
5.空话套话
受现实中一些官腔的影响,有的稿件也习惯性地用一些无用的话语,如:
要求严格事故问责,加紧事故调查,无论涉及哪一层、涉及什么人,只要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此外还有“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圆满完成”、“正确领导”、“大力支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政治高度”等,这些官话套话,让人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难怪人们常常感叹,“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这些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应视情删除。
(三)缩减部分字词
删削稿件中有误或重复的字词,使稿件语言简洁干练。
无论是短消息还是长通讯,是叙事还是说理,新闻稿都力求简明扼要,以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尽量去掉那些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字词。文学史上有这么一桩佳话:宋代文豪欧阳修有一天和同事外出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踩死了趴在路上来不及躲避的一条狗。欧阳修问同事,你怎么用最少的话把这件事记下来?同事想了一下说道:“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欧阳修听了笑着摇摇头说,如果请你去编史,恐怕万卷都写不完哩!同事问怎么写这件事才好,欧阳修回答:“逸马杀犬于道。”同一件事,欧阳修比同事的叙述精练得多,而且不能再简洁了。编辑对新闻稿的修改,也应达到这种一言理尽、两字穷形的境地。
删除重复的字词。比如,“过去的往事”,“目前的现状”,“周围的人们”,“活着的幸存者”,“胜利地战胜了洪水”,“在背上背着”,“凯旋归来”,“雍正年间时期”,“报刊杂志”,“意外的空难”,等等,词义重复,都需删字。分别改为“往事”,“现状”,“周围的人”,“幸存者”,“战胜了洪水”,“背着”,“凯旋”,“雍正年间”,“报刊”,“空难”。这样删节,字去而意留,少了重复。
删去滥用的字词。尽量对一些在稿件中没有意义的形容词、副词删除,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重要(讲话)”以及“确保、立即、积极、及时、尤其、非常、很、最……”,它们在新闻中显得既不具体也不客观。
缩减稿件的部分意思、语句、字词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减意对稿件的删除范围大,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段大规模地删削,既有绝对性的也有相对性的。减句则是枝节性地,一般在段落大意中作局部性的删除,幅度比减意小得多。而减字的范围大多是对文字精雕细刻,在句子中进行字词的删削。减意、减句、减字虽各有区别,但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把三者截然分别开来。减句与减字实质上也是减意,而减意也经常通过减句或减字来实现,它们只是在删除的量上不相同。编辑首先要对稿件认真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三、缩减原则
对稿件的缩减,并不只是为了使稿件篇幅少了,应注意掌握下面三条原则。
缩减应与新闻价值相适应。稿件的长短受新闻价值大小的制约,缩减要符合这个要求,对于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可以详尽一些,对于新闻价值较低的事实尽量表达简略,对没有新闻价值又并无必要叙述的事实则要删削。
缩减应顾及报纸的风格特色。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对象、发行地区及任务。不同的报纸对同一篇稿件的缩减会不一样。大报与小报、日报与晚报、综合报与行业报等,对同一事实的报道都各有侧重点,不可一概而论。
缩减是清除累赘但不伤害原意。缩减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内容主题,简练精悍。在删削的同时要注意保存稿件的精华,不要把稿件弄得支离破碎,更不要把有意义的东西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