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曼侬》——脱胎小说的芭蕾(1 / 1)

(根据18世纪普雷沃神父的小说《曼侬·列斯科》改编)

剧本:肯尼斯·麦克米伦

(Kenneth MacMillan)

编导:肯尼斯·麦克米伦

(Kenneth MacMillan)

音乐:儒·埃·马斯内

(J.Massenet)

编辑配器:莱顿·卢卡斯(由希尔达·岗特协作)

(L.Lucas)

首演:1974年3月7日,伦敦

一、三幕五场芭蕾

第一幕 第一场 巴黎附近一家旅舍的院子

进出这家旅舍的大多是女艺人、绅士以及来自巴黎的妓女,他们都是到这里寻欢作乐的。人群中不时还会混杂着几个行骗高手。车辆来来往往,送来一批又一批“高贵”的女士,她们戴着皮手套,穿着华丽的外衣,身边簇拥着年纪已经不小的先生。

周旋于两个男人中的曼侬(二幕一场)

一个小伙子出现了,他即是曼侬的哥哥列斯科,此地的小混混。他周旋于妓女、绅士们之间,如鱼得水,上上下下都很玩得转。头戴宽边帽,边走边念书,全神贯注于圣经的学生德·葛里欧上场,他是一位遁世修性的英俊青年,全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

一辆马车到达,走下来了准备要去女修道院的美丽姑娘曼侬和她的追求者,一位年纪已经不轻的老者。院子里的喧闹让曼侬有些困惑,不过她还是有本事控制着那老头。列斯科陪着GM先生上场,后者已经盯上了曼侬,要她哥哥从中撮合。列斯科巴不得让两位老先生在妹妹的身上竞相抬价,以便他在两者之间渔翁得利。

学生葛里欧开始注意院子里发生的事了,他脱去外衣,边走边用帽子扇风,坐到了一张桌子旁边。突然他看到了曼侬,不禁为她的美貌惊呆。曼侬也发现了青年,和那两个有钱人大不同,这个年轻人脸上洋溢着动人的青春活力啊!灯光骤暗,两人面面相觑,似乎都动了情。葛里欧情不自禁地走向曼侬,在她脚边跪下,吻她的手。曼侬感到窘迫,但又深受感动。她双手把葛里欧扶起,却被少年一把抱住。两人开始同舞,仿佛忘却了周围喧嚣的环境。

曼侬与葛里欧已经深深相爱,他们决定用曼侬刚从老先生那儿得到的钱逃往巴黎。列斯科与GM先生拍板成交,从屋里走了出来,发现曼侬不见了。原来葛里欧跳上马车,坐在车夫的位置上把她带走了。GM先生对列斯科再三表示自己喜欢曼侬,列斯科答应陪他去找妹妹。

曼侬与GM先生(一幕二场)

第一幕 第二场 巴黎葛里欧的寓所

曼侬与葛里欧(一幕二场)

就着烛光,葛里欧正在写信,他要家里给他汇钱。曼侬从床边走到青年身后开始抚摩他,逗弄他。葛里欧禁不住她的调情,转身和她拥抱共舞。

曼侬帮葛里欧穿上外衣,催促他赶快出去寄信。葛里欧离开后,拉皮条的哥哥列斯科和GM先生到达。GM当面送给曼侬一件精美的貂皮大衣和耀眼的珠宝。曼侬眼花缭乱,一瞬间已不再记得有葛里欧。虽然在床边她似乎也忆起了和青年缠绵的情景,但列斯科立即把她推到GM先生面前。列斯科、GM和曼侬三人舞蹈,列斯科把妹妹托到GM的肩上,转身向GM索要报酬。

神魂颠倒的曼侬向大床告别,跟着GM先生走出房间,列斯科则得意地摇晃着钱袋。葛里欧回到寓所,责问列斯科曼侬去了哪里。无耻的列斯科分钱给青年,告诉他只要他同意自己妹妹与GM同居,他们都能发财。葛里欧穷急,只得无奈被迫就范,但心里仍有不甘。

第二幕 第一场 某夫人的“酒店”

在四壁都镶嵌着镜子的大厅,某夫人正忙着给一群姑娘打扮。她们其实都是妓女,马上准备配给纷至沓来的男宾们。音乐十分喧闹,到来的男人们的举止倒很是谨慎,大家心照不宣,互相提防着,不流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列斯科步履踉跄地领着葛里欧来了,他们似乎都已喝醉。葛里欧从未到过此类场所,眼界大开。看到那么多姑娘围了上来,不禁精神亢奋起来。突然间曼侬与GM先生也来了,发现葛里欧也在场,她神色有点慌乱,思绪摇摆不定。既舍不了带她到此玩乐的阔先生,又不能忘情于帮她逃脱也许会去做修女的命运的小伙子。曼侬一身GM先生送她的黑色绣金衣裳,葛里欧在一边紧张地注视着她。

葛里欧近在咫尺,看着他关注自己的眼神,曼侬愈加感到自己不应对小伙子不辞而别,况且年轻人仍那样吸引着她。葛里欧趁隙抓住曼侬,要求姑娘跟自己走。曼侬告诉他要找机会,并马上提议让葛里欧与GM先生玩牌,私下又对葛里欧授计,要小伙子作弊,以便把老先生的钱赢过来,这样他们才能去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料GM先生早有疑心,牌局赌至一半就抓住了葛里欧的行骗“小动作”。曼侬见事情败露,赶紧拖着小伙子逃之夭夭。

第二幕 第二场 葛里欧的居室

一对逃亡的鸳鸯又一次相聚一堂。葛里欧劝说曼侬如果真要一起生活就必须放弃GM先生送她的衣物珠宝。曼侬犹豫不决,心处两难境地。此时,GM先生率警察,并押着带着手铐的列斯科闯入,他是来报复的。先要向曼侬讨回珠宝,又指控她是妓女,要求警察逮捕她。葛里欧狂怒地与GM先生打斗,警察参与进来。列斯科企图趁乱逃走,被警察开枪击毙。曼侬欲逃无路,最终被得意洋洋的GM先生抓住。

一身绣金衣裳的曼侬(二幕一场)

第三幕 美国新奥尔良

场景一 港口

这里是当年法国囚犯的流放地。繁忙的码头上,士兵和农民不停地从船上卸下货物和乘客,有的则在一旁看热闹。一群妇女被押了下来,中间就有曼侬,葛里欧则假冒她的丈夫跟着。

士兵向狱吏报告来了新犯人。狱吏对那些姑娘颇感兴趣,上前挑逗她们。曼侬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她美丽的容貌依旧。狱吏对她很是钟情,指定她到办公室报到。

场景二 狱吏办公室

士兵押曼侬入内,狱吏要士兵离开,开始调戏姑娘。曼侬假意顺从,为他跳舞。狱吏高兴要求姑娘放弃丈夫,做他的“情妇”,并把一个手镯套在曼侬手上以作报酬。葛里欧闯了进来,拿起狱吏的刀刺死了他。曼侬脱下镯子扔到狱吏的尸体上,迅速与葛里欧一起逃跑。

场景三 沼泽

为了逃脱追捕,这对恋人跑到沼泽地里藏身。周围雾气重重,芦苇丛生。两人已精疲力竭,跌倒在一坡地上。曼侬躺在葛里欧身边,似乎进入梦境:狱吏、做老鸨的某夫人、GM先生等都进入了她的幻觉,一一闪现。葛里欧吓得心神不宁,千方百计加以劝慰。曼侬望着葛里欧深情的眼神,两手围着他的脖颈亲吻。两人爱意绵绵,犹如回到了从前。此时曼侬终于抛却了过往的荣华富贵梦想全心全意地爱恋着眼前这个愿与她共苦难的年轻人。可是她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在这片沼泽地,她也失去了生的欲望,终于死在爱人葛里欧的怀抱。看着曼侬离去,葛里欧几乎发狂。他抱着曼侬企图让她复活,但一切已是徒劳,芳魂已逝,只剩下葛里欧对天哭号。

曼侬爱着葛里欧(一幕二场)

二、向命运挑战的麦克米伦

编导麦克米伦

芭蕾舞剧《曼侬》由英国著名编导肯尼斯·麦克米伦(1929—1992)直接根据18世纪法国普雷沃神父的浪漫小说《曼侬·列斯科》改编,而不是根据同样源于小说并于1893年首演的普契尼的同名歌剧剧本创作。舞剧于1974年3月7日在伦敦首演,立即遭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有人“一点也不喜欢”且“拼命诋毁”这部作品,但更有人赞美“这是对芭蕾的革新”!麦克米伦则自信地说:“对看惯了传统芭蕾的观众来说,《曼侬》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它毫无疑义地一定会得到世界的肯定!”据说这种争论“在持续了两个演出季后就逐渐平息”,过后《曼侬》已经广为人知,终于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看家保留剧目”。在回忆所有这些往事时,麦克米伦不无感慨:“在我的芭蕾生涯中,幸运与不幸总是交替出现,但我却终究能战胜厄运!”

麦克米伦1929年12月11日生于苏格兰邓弗姆林,在大雅茅斯长大。早期在当地的亚当斯学校学习,后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的前身萨德勒威尔斯舞校,并获奖学金。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年仅18岁的他从舞校毕业。同年,原萨德勒威尔斯芭蕾舞团成为伦敦考文垂花园皇家歌剧院的长驻舞团,但又留下了一部分成员组建了一个新团——萨德勒威尔斯剧场芭蕾舞团,麦克米伦即被聘为这个新团的首批团员。1957年这两个团都荣获了“皇家芭蕾舞团”的称号。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还必须要提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最初的创始人德·瓦卢娃夫人。她早年曾是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的成员,回到英国后创建了萨维勒威尔斯舞蹈学校。麦克米伦就幸运地在她的庇护下成长起来。“仿佛他生来就是皇家芭蕾的孩子,也就命中注定他日后还会成为皇家芭蕾新的主帅!”瓦卢娃曾这样说过。

逃亡中的曼侬与葛里欧(三幕场景三)

除了跳舞,他心中早就有做编导的意向。然而当年轻的麦克米伦于1953年创作第一部芭蕾作品《梦游》并“野心勃勃”地准备开始其编导生涯时,方才发现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横卧着“一座难以超越的伟岸高峰”,那就是当时英国皇家芭蕾的偶像——天才的编舞大师弗雷德里克·阿什顿。从40年代开始,无论英国、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可能不包括俄罗斯),阿什顿及巴兰钦分别意味着20世纪芭蕾的两位“新尊神”,舆论或观众都已经习惯以这两位“主帅”的成就和风格作为艺术标准来衡量当代芭蕾的水准。纵使像麦克米伦这样怀有雄心又有才能的编导也难逃他们的“阴影”。有近十年的时间,麦克米伦一直是一位充满争议的编导,深究原因,并不是他的创作缺乏独创性或技巧,而恰恰是因为他“不是阿什顿”,这使他在英国受挫,同样,因为他“既不是巴兰钦,也不是阿什顿”,也在美国遭冷遇。但麦克米伦的倔强就体现在他生来不屈从命运的摆布而勇于接受挑战的个性。

葛里欧深爱着曼侬(一幕二场)

1966年麦克米伦提出要以马勒的《大地之歌》为蓝本,为皇家芭蕾舞团编导一部同名芭蕾。可皇家剧院当局却以“不符合剧院一贯的艺术准则”为理由而加以拒绝。最后还是他在萨德勒威尔斯舞校时的同窗好友、已经在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总监的约翰·克兰科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邀请他赴德国了却自己的夙愿。事实证明,《大地之歌》是麦克米伦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芭蕾世界给与了它高度的评价。后来皇家芭蕾舞团也颇感后悔,又让麦克米伦回英国重排了此剧目。

《大地之歌》的成功促使更多人重新认识麦克米伦,他的地位也随之上升。1970年,当阿什顿从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职位退休时,麦克米伦获得提名,并承继了这一“崇高位置”。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以作品来证明自己的编导理念和技术,彰显着自己的才华。

《曼侬》是麦克米伦任艺术总监兼首席编舞后创作的最有分量的一部芭蕾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基本的舞蹈语言依旧坚持运用古典芭蕾技巧,但在人物刻画、场景处理以及编舞手法等方面又融合了大量现代手段,特别是他为舞剧的每一幕都设计了不同形式和性格的双人舞,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位评论家写道:“未来的后代们或许会忘记这部完整的舞剧,但一定会记住那些妙不可言的双人舞段落!”对于倾注了麦克米伦几乎全部心血的这部舞剧,他在接受《纽约客》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说:“剧中的人物牢牢地吸引着我。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美丽却又邪恶。一个男孩被她给毁了,居然成为了骗子和杀人犯。这很不合我们传统的芭蕾剧情,对吗?”“普雷沃神父小说中的曼侬还有一个令人惊奇之处,那就是这个女孩的思想似乎一点没有逻辑性,她刚刚对葛里欧说自己爱他,马上又同一个老东西一起欺骗他。我给她的行为提供了一条思想脉络,就是因为她的穷困。曼侬也许不怕受穷,但她不愿意做一个穷人。这就把我的舞剧导向了另一个重要主题:18世纪法国社会悬殊的穷富差异是产生罪恶的根源!”请看,这就是“麦克米伦式的芭蕾”:《曼侬》产生于“强烈的感情动机,追求激烈的戏剧性**,并传达出诸如背叛、疯狂、绝望、强暴、荒诞以及死亡等震撼视听的情节。塑造出了一个莎士比亚式的物质精神世界”!

三、马斯内的音乐

作曲家马斯内

芭蕾舞剧《曼侬》的音乐可以说全部都是选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内(1842—1912)的作品。尽管1884年马斯内曾写过歌剧《曼侬》,比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那部著名的歌剧《曼侬·列斯科》整整早了九年。但麦克米伦在编导自己的芭蕾《曼侬》时却非常明确地表示不会运用上述两部歌剧中的任何一段音乐。

不过,与作曲家卢卡斯(由另一位音乐家岗特协作)反复研究后,麦克米伦又决定仍然要选用马斯内的其他音乐作品来为新芭蕾伴奏。理由有三:其一,因为舞剧故事(从小说)的发生地大部分都在法国(只有最后一幕到了美国,但那也是法国囚犯的流放地),选择一个多世纪前一位法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无论在时代特征上还是在风格的把握上都会比较贴切;其二,马斯内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有丰富的作品可供芭蕾编导们挑选,方便从中找到合适诠释剧情、渲染环境、刻画人物感情的音乐;其三,马斯内是音乐上的抒情大师,他富有写作旋律的独特才能,他写出的旋律往往甜腻、艳丽,有时还很感伤,非常适合给温柔的女性人物“画像”。

马斯内一生曾写过36部歌剧(其中有7部失传)、200多首歌曲,1865年至1881年的16年间还写出了七套管弦乐组曲。可要在这“浩瀚”的乐谱中去寻找、选用、编辑能与芭蕾《曼侬》“配对”的音乐可谓费尽心机。

根据剧本的情节安排,三幕七场《曼侬》的音乐由37段乐曲组成(序曲除外),它们分别是马斯内的歌剧《熙德》《格里塞利迪斯》《黛依斯》《泰雷兹》《巴库斯》《堂·吉诃德》《克列奥帕特拉》《拉合尔的国王》《亚当与夏娃》等中的片断,以及《如画的景色》《戏剧场景》《阿尔萨斯风光》、歌剧《熙德》芭蕾组曲等管弦乐曲中的选段:“芭蕾曲调”、“在小酒店中”、“星期天的傍晚”、“晨曲”、“纳瓦拉舞曲”等。此外,舞剧还选用了马斯内的多首歌曲,如《如果愿意》《迷娘》《悲歌》《张开你的蓝眼睛》《下雨了》等,尤其是那首广为人知的《悲歌》被用在了第一幕第一场曼侬与葛里欧相互表白爱情而又对前景感到迷茫的双人舞段落中,原来就很悲伤的曲调由重新配器的管弦乐队奏出的音响相当动人。由于以上这些乐曲不少都是歌剧中的歌唱部分,或是管弦乐作品中的单独乐章,为了将它们依照舞剧的需要而组合在一部芭蕾音乐中,卢卡斯与岗特就必须先把它们从歌剧或组曲中“剥离”出来,并重新对之进行管弦乐的配器处理,特别是“曲”与“曲”之间如何加以有机的“连接”,调性转换或乐段之间过渡如何不显唐突等技术性工作可是让两位音乐家煞费苦心。而这一切的最后效果就是要让大家听起来十分连贯,完全没有跳跃或不协调的感觉,就仿佛马斯内又为芭蕾舞剧《曼侬》重写了一部配乐!这些目标后来全部达到了。

一对情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幕二场)

曼侬与葛里欧双人舞(一幕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