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仲马同名小说改编)
剧本:约·诺伊梅尔
(J.Neumeier)
编导:约·诺伊梅尔
(J.Neumeier)
音乐:弗·肖邦
(F.Chopin)
首演:1978年11月4日,斯图加特
一、三幕芭蕾舞剧
序幕
一场拍卖正在昔日豪华的公寓内进行。这里原是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玛格丽特·高蒂尔的寓所。三三两两的过客都在评估着房中的地毯、衣物、饰品、家具的价钱,不时有被看中的东西由工人抬走,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原主人忠实的女仆纳尼娜来此告别。杜瓦尔先生也是投标人之一,他缓步走到长椅前,久久地凝视着放在那里的一张玛格丽特的画像。
他的儿子阿芒疯狂地冲了进来,望着周围的一切触景生情晕倒了。杜瓦尔关切地来到他身边将他扶起,父子相见拥抱在一起。一位绅士坐到即将卖出的钢琴前开始演奏肖邦的B小调奏鸣曲中的慢板乐章……
第一幕
回忆将阿芒带回到当年的巴黎综艺剧院。这里正在上演《曼侬·列斯科》。观众席里坐着玛格丽特,四周簇拥着好几个男人。作为茶花女的标志,她的胸前插着一朵粉色的茶花。
有人将阿芒介绍给玛格丽特认识,年轻人喜出望外。他早就倾慕于玛格丽特的美丽,只是苦于无人引荐。他热情地吻着玛格丽特向他伸过来的手,想趁机坐到玛格丽特身边,可N伯爵不怀好意地将椅子从他的身后抽走,阿芒摔了一跤,只好忿忿地坐到观众席的另一头,眼睛却不时地往玛格丽特这边扫视。
演出开始了。玛格丽特沉浸在《曼侬》的剧情之中,仿佛与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同病相怜之感。阿芒也被剧中的故事吸引了,他似乎也感到了与男主角葛里欧的共鸣。一瞬间,这两对人:玛格丽特与曼侬、阿芒与葛里欧相遇了,他们相互对视,时间和空间暂时消失了!这一切都好像在预示即将会发生的悲剧……
戏演完了,观众纷纷朝台上的演员抛掷花朵。玛格丽特邀请阿芒的朋友加斯东和交际花普律当丝在令她讨厌的N伯爵的陪同下到她的家中小聚。阿芒也跟来了。玛格丽特显然对阿芒颇有好感,她不让N伯爵坐在她身边而示意阿芒去陪她。伯爵心怀歹意强拉玛格丽特跳舞,却被不乐意的玛格丽特煽了个耳光,只得恼怒地奔出门去。
渴望真爱的玛格丽特(一幕)
已染上了肺痨的玛格丽特咳嗽不止,只得转到自己的卧室休息,阿芒关切地跟了进来,安慰着她。阿芒望着自己梦中的情人,坦率地向她表白了爱意。玛格丽特也被阿芒的真心感动,答应了他的求爱,并把胸前的茶花插到了阿芒的衣襟上,两人激动地拥抱亲吻、融为一体了。
然而,玛格丽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接受了阿芒的爱情而有所改变。她依旧从一场舞会转到另一场舞会,每次总要换一套盛装。一位年长的公爵是玛格丽特的旧情人,特邀请她到自己的乡下豪华别墅度假。阿芒也跟去了。
第二幕
乡村别墅。玛格丽特与自己的朋友和追求者们一起挥霍着公爵的钱财。他们花天酒地,尽情享乐。阿芒始终陪伴在玛格丽特身旁。
阿芒追求玛格丽特(一幕)
公爵的到来打断了享乐者们的雅兴。他指着阿芒要他马上离开,玛格丽特不顾公爵的指责,执意护着青年,她甚至把公爵赠给她的钻石项链从脖子上解下,扔还到公爵脚边。公爵气愤地甩手走了。阿芒感激玛格丽特,再次向她表白心中的爱,两人热吻,难舍难分了。
热恋中的玛格丽特和阿芒(二幕)
纳尼娜报告有位先生造访,来者原来是阿芒的父亲杜瓦尔。杜请儿子暂时避开,他要单独与玛格丽特谈话。杜瓦尔告诉玛格丽特,由于儿子的行为已经让自己的家庭受到伤害,他请玛格丽特不要再和阿芒“纠缠”。玛格丽特竭力为自己辩解,她和阿芒是真心相爱。此时,玛格丽特的身后又闪现出曼侬,她“引诱”玛格丽特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一次次将玛格丽特“推”向手里举着珠宝首饰的“四个男人”。玛格丽特不为所动,反而将曼侬最后推向“四个男人”,并看着她被他们举起而消失。玛格丽特坚信阿芒的爱情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杜瓦尔先生仍在眼前,他不依不饶地恳求玛格丽特为了家庭的声誉,为了阿芒的前途,请玛格丽特一定要与阿芒分开。面对老人的请求,玛格丽特无奈地退缩了,答应他可以放弃对阿芒的爱情而离开。杜瓦尔满心喜悦地吻了玛格丽特的额头和手,回家去了。
阿芒回来,全然不知玛格丽特心中已经决定与他分手的难言之苦。玛格丽特催促阿芒出去骑马,她要休息一会儿。阿芒信以为真,拿着马鞭走了。玛格丽特赶紧要纳尼娜整理行装,她要立刻返回巴黎。阿芒兴冲冲归来,发现玛格丽特不见了,惊讶之余纳尼娜递给他一封信。阿芒读信方知玛格丽特已离他而去。失望、愤怒的阿芒疯狂地撕碎信纸,彻夜狂奔赶路,终于抵达巴黎玛格丽特的寓所,却发现自己的爱人已经和公爵睡在一起,他愤恨之极,晕倒在地。
阿芒在香榭丽舍大街遇到分手后的玛格丽特(三幕)
第三幕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阿芒在香榭丽舍大街,与正和一位交际花奥琳普散步的玛格丽特不期而遇,望着那张他日夜思念的女人的脸,不禁百感交集。但为了报复,他有意向奥琳普大献殷勤,可情到浓处他又不能忘却玛格丽特,奥琳普见状悻悻地离开了他。
玛格丽特来找阿芒想向他解释所发生的一切,她恳请阿芒不要这样伤害自己。瞬间的相会点燃了双方的旧情,欢乐仿佛又回到了两人的身上,再次如胶似漆地缠绵。然而曼侬命运的梦魇始终缠绕着玛格丽特,她还必须遵守对杜瓦尔先生的承诺,只得再次绝望地离开阿芒。
在此后的一个盛大舞会上,阿芒看见玛格丽特与公爵亲密地在一起跳舞,不禁妒火中烧: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背叛了爱情,她是不能被饶恕的。就在接下来的一首舞曲中,阿芒在舞厅的一角堵住了玛格丽特,他拿出一叠钞票扔给昔日的爱人:“这是给你的过夜钱!”玛格丽特难以忍受这样的侮辱,心理彻底崩溃,迅速逃离了舞会。
场面又回到了序曲的拍卖现场。纳尼娜来向阿芒告别,并递给她玛格丽特的日记本。阿芒翻开日记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病入膏肓的玛格丽特挣扎着让纳尼娜给她套上那件她第一次遇见阿芒时穿的红色礼服,她要再去综艺剧院看戏。舞台上已经演出到曼侬临终前的情节。凄美的场景让玛格丽特悲伤不已,这难道就是自己的归宿?死亡已经来临?玛格丽特忍不住刺激,慌忙从剧场逃离。
玛格丽特躺在病榻上,幻觉中出现了《曼侬》剧中的场面:穷困潦倒的曼侬被流放到美国,情人葛里欧一直陪伴着她,被旅途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曼侬终于倒在自己爱人的怀里,香消玉殒。瞬间玛格丽特也加入了曼侬临终的场面,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冥冥之中她多么渴望再见到阿芒。她已把自己的爱和恐惧全部诉诸于日记之中,托纳尼娜把它交给阿芒。
阿芒读完日记,仰天长叹。他仿佛看到了玛格丽特从**爬起,踉跄着追寻一个幻影,可是一切都消失了,她最终还是跌倒在地与世长辞。
二、用芭蕾演绎小说
作曲家肖邦
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及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高蒂尔的原型叫阿尔芳西娜·普莱西,生于1824年1月15日。由于家境贫困,15岁时便被父亲送至巴黎自己谋生。她先是在各种店铺里干活,很快就成了当时风靡巴黎的舞厅中的常客。由于天生丽质,她先做了一个小商人的情妇,后又被一位伯爵“拐走”,成了他的情人,从此开始在巴黎的时髦社会中飞黄腾达起来。
阿芒全然不知玛格丽特心中要与他分手的难言之苦(二幕)
小仲马是1844年进入到她的社交圈子并很快爱上她的。对于这一段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即两人最终结合),小仲马曾保证说“完全是事实”:晚宴上玛格丽特在大家的簇拥下饮酒作乐,突然因肺痨发作咳嗽不止,不得不由焦虑的小仲马把她送回自己的房间。在场的其他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而玛格丽特却被这位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恋所感动。当然她也知道这里包含着年轻人对她生活方式的怜悯和担忧,以及对她深切的理解。但她也在可怕的堕落生活中,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爱情。结果,在两人的谈话结束时,她立即答应作小仲马的情人。当时她从一束鲜花中抽出一朵红色的茶花插在小仲马上衣的扣眼里,以此作为他们爱情誓言的象征。以上整个这段情节后来都被诺伊梅尔改编进了他的芭蕾舞剧的第一幕之中,音乐则选用了差不多同时代生活在巴黎的波兰作曲家肖邦所写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实际生活中的玛格丽特(阿尔芳西娜)除了小仲马还有其他情人,尽管她看中小仲马对她纯真的爱,但她又必须靠大量的金钱才能维持自己已经无法收敛的奢华生活。有个传说是一位老公爵认为她非常像自己因肺结核而死去的女儿,便收她作第二个女儿,事实上也作了他的情妇。有人推测玛格丽特的肺痨就是这样传染上的。由于这病,也由于沉溺于**的夜生活,她只活了23岁就与世长辞。在她的短暂的一生中,小仲马不过是一位过客,但这位多情的作家却根据与她的交往及对她的了解,写出了一本传世杰作《茶花女》。
小说出版后感动了不少读者,一个半世纪以来不断有人将之改编成多种戏剧样式上演,最著名的当然首推威尔第的同名歌剧。有意思的是,许多舞蹈家也都看中了这个题材。据不完全统计,表现“茶花女”的舞剧竟然有数十部之多,比较有名的是首演于1963年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导阿什顿创作的同名芭蕾(也称《玛格丽特与阿芒》)。他的故事从玛格丽特(阿尔芳西娜)15岁被送往巴黎开始讲起,由著名芭蕾巨星努里耶夫和玛戈·芳登分别饰演男、女主角,音乐选用的是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
编导诺伊梅尔
1978年,被克兰科介绍到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约翰·诺伊梅尔创作了全新版的戏剧音乐芭蕾舞剧《茶花女》,引起轰动。与阿什顿的作品不同,诺氏叙述的故事则是从小仲马(小说中的阿芒)结识玛格丽特讲起(前面加了一个玛格丽特去世后她的家产被拍卖的无声序幕),接着便有了上面说到的两人成为情人的爱情场面(双人舞)。
约翰·诺伊梅尔1942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在那里他接受了舞蹈启蒙教育,后来又去丹麦哥本哈根和伦敦皇家舞蹈学校继续学习芭蕾。同时,他又拿到了威斯康辛马凯特大学的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并在那里编导了第一个舞蹈作品。1963年他的天赋被玛丽西娅·海蒂发现,并经约翰·克兰科推荐加入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先担任独舞演员并开始做编导工作。1969年,他被推荐担任了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总监。利用这个职位,他对《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多部经典舞剧做了全新的诠释,大获成功。1973年他在汉堡芭蕾舞团先任艺术总监和首席编舞,1996年又开始任总经理。由于他的领导,汉堡芭团很快成为德国舞蹈界的领军舞团。但在此期间,他仍旧不忘为他的老东家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效力,特别是在1978年他编导了为玛丽西娅·海蒂量身定做的芭蕾舞剧《茶花女》并即刻传遍了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台,成为一部新经典。
陶醉在爱情之中的阿芒和玛格丽特(二幕)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克兰科发现、培养了诺伊梅尔,而诺伊梅尔也正是在观察和学习克兰科的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作为一名编导,诺伊梅尔在赋予他的作品现代戏剧性架构的同时,也持续地专注于对经典芭蕾传统的保护,这在他创编的“戏剧音乐芭蕾”《茶花女》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在结构《茶花女》的故事时,诺伊梅尔并没有在乎那部著名歌剧的广泛影响(虽然他参考了歌剧故事中的架构),而是直接研究原小说作者小仲马的生平及他的小说,并从中撷取了可以舞蹈的元素。小仲马曾和“茶花女”一起在乡村隐居过一段时间,但她却从不让他过问此间生活的费用和她的其他开销,这使他感到尴尬,觉得自己活像(他非常熟悉的)小说《曼侬·列斯科》中的曼侬的情人葛里欧,完全要靠情人的钱生活。出于自尊心,小仲马暴怒之中给“茶花女”写了一封信,两人从此分道扬镳,尽管在感情上两人仍然倾心相爱。以上这些情节元素都没有在歌剧中体现,而诺伊梅尔却创造性地将它们设计到了自己的舞剧之中。于是,“曼侬”这个人物便在舞剧中贯穿,她时不时会闪现在“茶花女”的想象中支配或左右着玛格丽特的感情和行动,并预示着“茶花女”悲情的命运。
最后,与克兰科编导《奥涅金》,麦克米伦编导《曼侬》都没有用柴科夫斯基和普契尼的同名歌剧音乐一样,诺伊梅尔也没有选用威尔第的《茶花女》歌剧音乐。他十分聪明地选择了肖邦的音乐,而且没有像上述两位大师曾请人对他们的舞剧选用的音乐再进行重新配器。《茶花女》第一幕的音乐有乐队和钢琴;第二幕则全是钢琴独奏;第三幕两者兼而有之(全看选用的是什么作品)。如此“原汁原味”地沿用已有的音乐(包括演奏方式)作舞剧伴奏,诺伊梅尔可谓书写了“戏剧音乐芭蕾”创作的崭新一页。
发现爱人已投入他人怀抱时阿芒晕倒在地
三、肖邦的音乐,《茶花女》的灵魂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肖邦的音乐是舞剧《茶花女》的灵魂。
肖邦(1810—1849)19世纪30至40年代一直生活在巴黎,可以说就是小仲马同时代人。诺伊梅尔为自己《茶花女》选择的音乐几乎全都是肖邦在巴黎生活期间创作的。他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用“那个时候”肖邦的音乐来烘托“茶花女”故事发生时的环境和氛围,渲染活动在“那个时候”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剧中两个主人公在“那个时候”的舞台形象。在剧中,诺伊梅尔甚至干脆让台上出现一位弹钢琴者,仿佛肖邦就在巴黎的沙龙中为宾客演奏。“他”坐在台上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全剧出现的第一首乐曲),即是肖邦写于1844年的《B小调奏鸣曲》中的慢板乐章,而这一年也正好是小仲马与“茶花女”结识相爱的时候。肖邦的这首乐曲具有夜曲的特性,尤其中段“冗长而甜美”,令人想起“在很长的美丽的梦中某处忽然觉醒,发现有作者自己恍惚的面容。与其说是在作曲,不如说它是梦幻”。这慢板贴切地表现了舞剧一开始的倒序手法和情绪,让观众随着梦幻般回忆的音乐进入剧情。
不仅如此,《B小调奏鸣曲》的慢板乐章还巧妙地贯穿全剧。除了序幕,舞剧第二幕中段“茶花女”与小仲马(阿芒)已经相爱并在乡间沐浴在爱河之中,台上的弹琴者在为大家的舞会伴奏。正当众人兴高采烈欢舞时,公爵突然出现,他走到钢琴前双手按住琴键,发出刺耳的不协和音,然后公爵指责阿芒要他立即离开。“茶花女”护着阿芒并解下脖子上公爵送给她的钻石项链,扔到地上。气氛凝重。此时《B小调奏鸣曲》慢板响起:阿芒感激玛格丽特的呵护,两人再次互相表白,表示至爱不渝。这首乐曲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杜瓦尔先生恳求玛格丽特为了自己家庭的荣誉,务必离开阿芒之后。那梦幻般的音乐着力表现了“茶花女”内心的挣扎和曼侬再次在想象中闪现,预告她“这场爱情不会有好结果”的场面。慢板乐章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剧结尾:阿芒读着玛格丽特的日记,舞台一侧清晰地显现出“茶花女”临终前的一幕,梦幻般的音乐最后给人以“一切行将终结,悲剧终于落幕”的感动。
内心充满矛盾的玛格丽特(二幕)
此外,诺伊梅尔还选用了肖邦的《降A大调圆舞曲(作品34第1首)》《F大调圆舞曲(作品34第3首)》及《辉煌的大波兰舞曲》(作品22)等音乐编排了剧中几个重要的舞会场面。他又选用了肖邦《24首前奏曲》中的第15首(降D大调)即著名的“雨滴”,表现玛格丽特在杜瓦尔的恳求下同意离开阿芒的舞蹈;第24首(降D小调),类似“革命练习曲”的旋律节奏描述了阿芒在收到玛格丽特与之断交的信件后狂怒地奔向巴黎的场面,等等。
肖邦一生只写过两部有乐队伴奏的钢琴协奏曲。诺伊梅尔把《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整地运用于《茶花女》第一幕中。第一乐章描绘了众人物在剧院观看《曼侬·列斯科》,阿芒与“玛丽”相识并受邀去她家;第二乐章原是肖邦为表白对他的初恋情人康斯坦莎的爱而写,渴望爱情的抒情曲调恰如其分地在这里表现了舞剧中两位年轻人互诉衷肠、热烈相爱的场景;第三乐章“节日的舞蹈”则表现了大家同在乡间的闲情享乐情景。有意思的是该协奏曲初演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之间曾插入过一段法国号的嬉游性演奏,现被移到了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恰到好处地将略显沉闷的沙龙场面转换成阳光明媚的乡村欢乐生活。
肖邦的另一首《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沿用在了舞剧第三幕结束前。诺伊梅尔在这里只用了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著名的“浪漫曲”,那是描写阿芒和玛格丽特分手后玛格丽特因忍受不了阿芒对她的“伤害”再去找他解释一切,两人见面心中又一次燃起了爱的火焰。这段双人舞是诺伊梅尔的杰作之一:在肖邦柔美的音乐伴奏下,他把人物欲爱又分(中间再插入曼侬的闪入)的复杂心理烘托得真是入木三分,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