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玫瑰仙子——浪漫的梦境(1 / 1)

音乐:卡·马·冯·韦伯

(C.M.V.Webber)

编导:米·福金

(M.Fokine)

首演:1911年4月19日,蒙特卡罗

一、少女与花魂

幕启。淑女的闺房,宽敞高大。透过对着观众的一扇大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花园。窗边放置着一把白色靠椅。整个房间的色调蓝白相间,淡雅、朴素而高贵。

舞会归来的少女

梦幻中的少女和玫瑰仙子的双人舞

随着音乐声起,一位身穿白色夜礼服的少女进入房间,她脱下披在肩上的斗篷,摘下帽子,手里仍拿着一朵鲜红的玫瑰,显然她是刚从热闹的舞会上回来,整个身心还沉浸在欢乐的舞曲之中。少女站在窗前,端详着不知是哪一位小伙子送给她的鲜花,情不自禁地与想象中的舞伴跳起舞来,随着圆舞曲的旋转,少女回味着舞会上的兴奋场面。蓦然间,她把红玫瑰贴到了自己的脸上,这是恋人送给她的礼物吗?哦,她恋爱了!少女反复地闻着玫瑰的芳香,坐到了椅子上。激动让身体疲累,香味又使她昏昏欲睡,手从脸颊边垂下,红玫瑰也从手指间滑落在地板上。

一时间周围似乎寂然无声……突然,交响乐队奏出了响亮快速悦耳的圆舞曲声。一刹那音浪充斥着少女的房间,玫瑰仙子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窗口跃入,高高的大跳动作让人一惊。仙子迅速站到少女椅子的背后,做出一个双手高举眼睛盯着少女的英俊舞姿。少女还在梦中没有苏醒,玫瑰仙子独自欣然舞蹈,在敞亮的房间里四处飘动,他身上装饰有玫瑰花瓣,头饰上也是,他动作轻盈,双脚多次跳起却落地无声,就像花瓣在风中飞舞般迷人。

玫瑰仙子最后舞到少女跟前,他用手去触碰少女。少女从梦中惊醒,看见眼前的仙子仿佛又遇到了恋人,立即起身与仙子共舞,与他一起欢腾、滑行,两人的舞步配合默契,舞姿优美,一个动作流向另一个动作,没有间断,没有停顿。少女顺从地被仙子“摆布”,犹如花朵贴着自己的面孔一样自然。两人的舞蹈如痴如醉,愈演愈烈,几乎已经融为一体。

玫瑰仙子做双脚击打动作

清晨的阳光射入房间,照到少女身上,她的身体微微动弹了一下,眼睛微张,慵懒地醒了过来。少女揉揉自己的眼睛,似乎还没明白自己身在何方。她还在思恋着梦中的情景,四下探寻着玫瑰仙子的踪影。可他已经不在!这时少女才发现自己就在闺房之中,刚才不过做了一个浪漫的梦。少女的眼光接触到地上的那朵玫瑰,她走近鲜花,轻轻拾起,又将它捂在胸前:她心满意足了,美梦仍与她的心同在。

二、编织浪漫的梦

身上装饰玫瑰花瓣的仙子

1909年,在芭蕾历史上创造了俄国芭蕾奇迹的谢尔盖·佳吉列夫第一次组织了一批执意创作新芭蕾的艺术家们前往巴黎。他们其实都是来自艺术造诣深厚的圣彼得堡玛林斯基剧院,其中有编导福金、演员尼金斯基(第七讲《春之祭》的编导),巴甫洛娃(第十一讲《天鹅之死》主演),卡萨维娜(第六讲《火鸟》主演),美术家巴克斯特、贝努瓦(他们设计了几乎所有带往法国的剧目的艳丽布景和服装)等主要骨干。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上演的剧目有《伊戈尔王》《埃及艳后》《阿尔米达的帐篷》和《仙女们》,这些作品全都由福金编导。在法国,这四出风格迥异、可看性又强的舞剧给温文尔雅的巴黎人带来了“天崩地裂的印象”,观众舆论都一片叫好。佳吉列夫可谓大获全胜,兴奋之余他立即决定次年再度赴巴黎举办俄国芭蕾的第二季演出。但由于此前俄国芭蕾舞团只是临时凑合的一个团体,人员都是在演出前几个月才集中,过后又解散,到了1910年,佳吉列夫认为建立一个固定剧团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让福金彻底脱离玛林斯基剧院而来担任剧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编舞者。1911年,佳吉列夫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美丽小国摩纳哥的蒙特卡罗正式成立。为此,福金又为剧团新排演了两部芭蕾作品:《玫瑰仙子》和《彼得鲁什卡》。前者采用了德国作曲家并不是为芭蕾伴奏而写的音乐会乐曲《邀舞》,后者则由斯特拉文斯基专门作曲。

少女迷恋玫瑰仙子

第一个跳玫瑰仙子的尼金斯基(素描)

《玫瑰仙子》是由一首诗引发了福金的创作灵感。这首诗的作者即是第一讲《吉赛尔》的剧本撰写者,诗人、小说家戈蒂埃。当年,戈蒂埃写《吉赛尔》是从德国诗人海涅笔下的“维丽”形象中生发灵感,而他的诗又激发了70年后另一位向往浪漫主义时代的芭蕾创作家福金的灵感。在戈蒂埃的诗里,描述了一朵玫瑰对一位少女诉说衷情——少女曾佩戴着它去参加一个舞会——玫瑰因为一整夜都与少女相依跳舞不止而陷入爱恋。玫瑰告诉少女,“他”死后即便成为幽灵,还会围绕着她不停舞蹈。无论在床边、在房间、在花园,“他”会日日夜夜地为她跳舞以表达对少女的爱恋……福金以此为依据选择了《邀舞》的音乐编导了《玫瑰仙子》,由尼金斯基和卡萨维娜在蒙特卡罗首演,立即引发轰动。评论说:“《玫瑰仙子》一下子创造了尼金斯基神话”,“他凭其无与伦比的弹跳能创造出一部出类拔萃的杰作”,“达到了舞蹈极致的理想”!

三、韦伯的《邀舞》

作曲家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1819年写就这首献给他夫人卡罗利涅的钢琴曲《邀舞》时,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92年后将有一位俄罗斯的舞剧编导会利用它来创排了一部芭蕾舞。同样,他当然也不可能预计到在自己逝世22年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马上就把这首钢琴曲改编成了管弦乐曲。

据记载,韦伯在谱写这首钢琴曲献给自己的爱妻时曾边弹奏边解释:一位绅士在舞会上邀请一位贵妇人与他共舞,贵妇人起初因腼腆而婉言谢绝,绅士诚挚相邀并与她交谈,两人逐渐融洽,贵妇人最终答应绅士之邀与他共同步入舞池欢舞。一曲终了,绅士深深鞠躬向妇人表示感谢并送她回到原位落座,贵妇人起身答礼,然后两人各自离去。

《邀舞》的结构正如上面所述大致分为三段。音乐开始是大提琴轻声的独奏。这个从低音区升起的曲调宽广而温暖,这是男孩第一次对少女提出邀请。接着单簧管吹出轻盈典雅的音型,是说少女“婉拒”。这样的一问一答重复了几次,邀请真挚,恋情纯洁,而且越发迫切。少女也从起先的推托渐渐变成“慨然允诺”。

乐曲进入中段。这段音乐是整个“邀舞”的核心部分,篇幅也较长,由若干个圆舞曲组成。第一首强健有力,音调呈男性性格,乐队全奏描绘出舞会喧闹且活力四射的场景。第二首是一小节一个音符,就如跳圆舞曲的男女在做微微摇晃**步时的姿态。第三首圆舞曲的主题转成了小调,但这并没有妨碍全曲明朗欢快的情绪,反而增添了若干新的趣味。就在这几首圆舞曲反复交错发展的流动中,音乐达到了急速旋转、令人昏眩的**。然后忽然一切都平静下来,舞蹈结束了,舞伴们三三两两慢步走向各自的座位。

幻觉中的玫瑰仙子和少女双人舞

乐曲进入尾声,又出现了开头那段男孩和少女一问一答的重复乐句,表明兴奋的舞蹈之后青年男女相互致敬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