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问题上,巴赫金与中国文化思想可谓如响斯应,若合冥契。这是不是俄国文化的东方性在这位思想家身上的表现我们无法遽然断言,但巴赫金仰慕中国文化却是事实。如果从语言及意识中所包含的辩证思维入手,我们会发现,巴赫金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共性特点实在大得出乎我们意料。钱钟书先生曾在《管锥编》中,对“欧洲中心论者”的始作俑者黑格尔略有微词: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e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ei entgegengesetzte Bestimmungen),拉丁文中亦无意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102]
钱先生对黑格尔的批评是切中肯綮的。黑格尔的要害就在于不懂中国文化而敢放言中国文化——出丑是必然的。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鲜明体现在她的语言机制中。文字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身份证和基因。在我们优美而又丰富的古代汉语中,“以相反两义融会于一字”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我们凭语言和概念弄懂世界。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索绪尔解释说,概念,正如他所说,只有在与它们的反面不同时,才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第一瞬间很快通过在我们心里树立相反的另一极来弄懂事物——快乐与忧愁、富与穷、自然与文化……这一类东西无止无尽。我该加一句说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概念因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而有意义……最重要的关系当然就是对立。[103]
从这一角度看,则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可谓是说明这一点的丰富矿藏。姑再举数例:
“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周礼·地官·媒氏》)(“胜”训为“战败而灭亡”)。
“其能而乱四方。”(《尚书·周书·顾命》)(“乱”训为“治”)。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敢”训为“不敢”)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万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沽”既作“买”也作“卖”解)
古汉语中的“反训”,说的都是这类现象。《左传》所谓“美恶不嫌同辞”,“贵贱不嫌同辞”。不仅“乱”可训为“治”,不仅“贾”可以训为“买”和“卖”,而且,就连“沽”、“售”、“市”也都如此。陈绂就指出,语言现象也是辩证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也必须本着辩证法的原则。例如,按照训诂学资料,《诗·小雅·巧言》中的“君子信盗,乱是用暴”中的“盗”,在此语境下须解作“逃”,这不是此字固有的语义,但却是在此具体语境下临时具备的活义。[104]这里所谓辩证的方法,则和中医诊断病情时的“望、闻、问、切”同义,都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语词(文本的意义)等于语词的用法,这意味着语词的语义常常不是与其词典意义等同,而是与不同的语境结合而产生新义。“话语的含义完全是由它的上下文语境所决定的。其实,有多少个使用该话语的语境,它就有多少个意义。这里,话语可就不再是一个统一体,可以说,它用于多少个语境,就可以分成多少个话语……这一问题只有辩证地加以解决。”[105]语境的制约导致语词的本义发生变异,其极端情形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扭曲语词的本义,使其具有其所根本不具有的意义。例如,汉语中我们常说“阴谋”,但根据“阴谋”一词而杜撰的“阳谋”一词,由于有“阴谋”的存在,似乎也具有了合法存在的权利(“一阴一阳谓之道”)。艺术(或诗歌)文本中词的用法就是这样根据特定的文本规律而发生变异的,甚至也根据同样的原理创造新词的。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谈艺录》中,论“喻有二柄”也给人以丰富启发。语言表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其比喻性,离开比喻性语言将寸步难行。而比喻同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双重性等。比喻如此,而语言中的虚词也同样如此:
Я не стыжусь признаться,что я вам очень обязан.[106]
类似的例子还有:
“我差点儿跌倒”和“我差点儿没跌倒”(在汉语中表达相近但语义程度略有差异的意思)。再如:
И вот просто ког-да он выходил,наружность его,чтение стихов,которое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декламации было слабым,декламации не было б,но во всем этом чувствовалось,что то особое,нездешнее,так сказать.[107]
巴赫金-梅德韦杰夫指出:“在任何科学抽象中,否定总是与肯定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仅仅因为这一点,它才不会凝固和僵化。”[108]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人也指出:“善与恶的力量,拯救与灾难也是无法完全分得清楚的,它们如存与亡,生与死,夏与冬一样不可分割”。“……一旦树木不再只被当作树木,而被当作他者存在的证据,当作曼纳的栖居之地,那么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便是这样一种矛盾,即某物是其自身,同时又不是其自身,某物自身既同一又不同一。通过这种神性,语言经过同义反复又转变成为语言。人们通常喜欢把概念说成是所把握之物的同一性特征,然而,概念由始以来都是辩证思维的产物。在辩证思维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其所是,同时又向非其所是转化。”[109]巴赫金自己似乎也早就论述过人的思维自身具有的辩证特征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这样写道:“辩证关系也好,二律背反关系也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世界中,的确都存在。他的主人公的思想,有时的确是辩证的或自相矛盾的。”[110]
巴赫金关于话语的观点,也与其有关狂欢化的观点有一定交集。按照巴赫金的观点,狂欢化话语观的核心要旨,在于语言秩序的被颠覆:上下易位,高低失序。诚如其所说:“所有诸如骂人话、诅咒、指神赌咒、脏话这类现象都是言语的非官方成分。过去和现在它们都被认为是明显地践踏公认的言语交往准则,故意破坏言语规矩如礼节、礼貌、客套、谦恭、尊卑之别等等。因此所有这样的因素,如果它们达到了足够的数量,而且是故意为之的话,就会对整个语境、对整个言语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将言语转移到另一个层次,把整个言语置于各种言语规范的对立面。因此这样的言语便摆脱了规则与等级的束缚以及一般语言的种种清规戒律,而变成一种仿佛是特殊的语言,一种针对官方语言的黑话。与此相应,这样的言语还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不拘形迹的进行交往的群体,一个在言语方面坦诚直率、无拘无束的群体。实际上,广场上的人群,尤其是节日、集市、狂欢节上的人群,就是这样的群体。”[111]
在这样的话语中,已经不再是双声,而是众多声音汇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气势恢宏的大合唱。而“沉默的大多数”也会在这样的声音里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
巴赫金对最初由索绪尔提出,后又经过雅各布逊补充的关于交际问题的传统图表进行了系统更正。这图表如下:
按照巴赫金的观点,话语的性质、结构和类型,都和人类言语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是在人类言语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的。随着言语或话语类型的探索,言语体裁问题也便渐渐浮出水面。实际上,在巴赫金学派之前,俄国形式主义者们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当然,他们的探索与巴赫金学派差别还是相当显著的。总之,对于奥波亚兹来说,体裁问题的出发点是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性特征何在的问题,而对于巴赫金学派来说,言语体裁问题的起点应该是话语及其类型问题。但在奥波亚兹成员中,对巴赫金学派有一定影响的,应该说很多,其中主要是艾亨鲍姆和什克洛夫斯基。
自叙体是奥波亚兹成员许多重要著作论述的主题,主要用来描述果戈理《外套》式的叙述话语方式。自叙体叙事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与什克洛夫斯基所竭力推崇的《特里斯坦·香迪》一样,叙述者对叙事过程不进行有意识的操纵,让叙事自行展开;二是叙述话语是“讲述体”甚至很青睐方言体,而非书面语体。对此巴赫金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奥波亚兹对待自叙体的态度太注重形式特征,即口语语体。而实际上有许多自叙体并非与《外套》一样。例如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所用的叙述方式,虽然也是自叙体,但却与果戈理的《外套》截然不同。屠格涅夫的自叙体虽然也是自叙体,但指向却非针对他人,而是针对叙事自身。而列斯科夫的自叙体则虽然使用方言体,但却是为了展现异己社会的话语和世界观而采用的。当然,自叙体按照巴赫金学派的观点,最主要看其是否是“一语双声”的。
在巴赫金学派内部,最先探讨体裁问题的,是梅德韦杰夫。“在巴赫金(与梅德韦杰夫)的早期论文中,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和反驳听起来更像是在为自己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问题感兴趣而提出的一个借口或托词(更有力的证据是这个思想者‘只有一个关键理念’)。而且,有一点很清楚,即他们都把体裁当作是一个包括了历史诗学理论问题的一个基础,而实际上有许多观点形式主义者们和巴赫金是一致的。例如,二者都认为文学文本是集体事件的产品,是一个可以被描述为只有理解其体裁才能接受其具有完结性的结局的事件。”[112]
对艺术与生活之关系的认识左右着人们关于体裁问题的观点,而在巴赫金小组中,成员之间在对体裁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为对作为思想家的梅德韦杰夫的独创性表示公正起见,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在体裁观上的这一重大差异问题。梅德韦杰夫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作为巴赫金小组中最早对体裁理论的系统阐述应当受到赞扬。在他看来,文学体裁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实施着一种十分强大的社会和认识论调解功能,没有这种功能任何文艺都是不可能的。简单说来,艺术是透过体裁的光谱来与生活相关的,二者每个都有其严格确定的能力范围:‘每种体裁都有其单单只为自身所具有的看待和知觉现实的方法和手段’。”[113]
梅德韦杰夫高度重视体裁问题,他认为“诗学恰恰应从体裁出发。因为体裁是整个作品,整个言谈的典型形式。作品只有在具有一定体裁形式时才实际存在。每个成分的结构意义只有与体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体裁是艺术言谈的一个典型的整体,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整体,是已完成和完备的整体。”体裁具有其现实的维度,这维度决定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裁的类型。“第一,作品面向听众和接受者,面向表演和接受的条件。第二,作品从内部向外,根据其主题的内容来把握生活。每一种体裁都各以其本身的方式,在主题上面向生活,面向生活中的事件、问题等等。”
梅德韦杰夫指出:“每一种体裁都具有它所特有的观察和理解现实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用来理解性地掌握和穷尽现实的手段和方法的复杂体系。”“我们用内部统一的复合体——言谈——来思维和理解。……人了解现实时的这种完整的、物质上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以及它们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以其经过锤炼的体裁,用认识和理解现实的新方法丰富我们的内心言语。”……“文学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艺术家应该学会用体裁的目光来看现实。现实的一定方面的理解,只有在具有一定表达方法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这些表达方法只能运用于现实的一定方面。艺术家完全不是把现成的材料堆到作品的现成平面上。作品的平面是它用来发现、观察、理解和选择材料的。”他郑重指出:“体裁的现实性是它在艺术交际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社会现实性。因此体裁是集体把握现实、旨在完成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总和。通过这种把握能掌握现实的新的方面。对现实的理解,在思想的社会交际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着。因此体裁的真正诗学只可能是体裁的社会学。”
巴赫金尤其注重体裁问题,他甚至专门为此写过《言语体裁问题》。在《答“新世界”编辑部问》里,巴赫金指出:
体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体裁(文学体裁和言语体裁中),在它们若干世纪的存在过程里,形成了观察和思考世界特定方面所用的形式。作家如果只是个工匠,体裁对他只是一种外在的固定样式;而大艺术家则能激活隐藏在体裁中的潜在含义。[114]
体裁有体裁自身的认识方式和叙事范式——这有点像是一种套路或模式。既然如此这种模式就既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也可以反过来掩盖情感的缺席和思想的贫乏。形式主义公文之所以“屡禁不绝”,就是因为他是懒人最好的避难所。在俄罗斯当代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当安德列受军校校长、他的上司拉德罗夫的委托,受命代替校长本人当面向简小姐朗诵校长写给简的情诗时,就发生了与此十分类似的情形。剧情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安德列在隐秘**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情代入情诗这种表达感情的“诗歌范式”里,竟然讲起了他在火车上与简邂逅相遇后萌生的朦胧的感情来。抒情主人公的悄然被置换引起的尴尬自然连最没有想象力的人也不难想象:校长拉德罗夫赧颜退场;简则大为震惊。此前,她根本不以为这个大男孩会对她有什么“非分之想”,实际上她也根本不可能往那上面去想。她只觉得来俄国后一切都“好玩儿”而已。如今却震惊地发现,原来这个她眼中的大男孩竟然会对她有那么认真。这还都不是我们想要讨论的重点。还有一个问题是:情诗这种固定的范式,可以为本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的人作为“表达感情的”工具,而真有感情的人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老掉牙的“俗套”来“借花献佛”。这大概就牵涉到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它可以为表达真理而存在,也可以为推销谎言而张目。情诗写得分外动人的人未必有真感情,相反,不会写情诗的人未必就没有真情。关键看你是看重真情还是看重表达感情的套路和范式。
[1] М.М.Бахтин:Pro etcontra.Личност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М.М.Бахтина в оценке русской и мировой гуманитарной мысли,Антология,Том 2,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усского 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2001,С.35.
[2] Н.Д.Тамарченко:Эстет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Бахтина и русская религиозная философия:пособие по спецкурсу,Москва:Изд-во Кулагиной,2001,С.5.
[3] С.С.Конкин,Л.С.Конкина: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Саранск: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93,C.332.
[4] С.С.Конкин,Л.С.Конкина: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Саранск: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93,С.333.
[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页。
[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39~240页。
[7] 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4页。
[8] 转引自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88页。
[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18页。
[1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69页。
[11] М.М.Бахтин:Беседы с В.Д.Дувакиным,Москва:Согласие,2002,С.308.
[12] 〔美〕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282页。
[13] Michael Mayerfeld Bell,Michael Gardiner:Bakhtin and the Human Sciences:No Last Words,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1998,p.201.
[1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0页。
[15] М.Н.Эпштейн:Слово и молчание:метафизик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2006,С.207.
[16] Craig Brandist,Galin Tihanov:Materializing Bakhtin:The Bakhtin Circle and Social Theory,New York and Oxford:St.Martin s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St.Antony s College,2000,p.119.
[17] V.N.Voloshinov,L.Matejka,I.R.Titunik,Samuel M.Weber,Chris Kubiak:“Reviews:The Intersection:Marxism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Reviewd Work(s):Marxism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Diacritics,Vol.15,No.4,Winter 1985,p.95.
[18] Pam Morris,Lecturer in English:The Bakhtin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of Bakhtin,Medvedev and Voloshinov,London,New York,Melbourne,Auckland:Edward Arnold,1994,p.1.
[1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6~417页。
[2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1卷,晓河、贾泽林、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4页。
[2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36页。
[2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6页。
[23] 〔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李立三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20页。
[2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69~270页。
[25] Lewis Bugbee:“To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Bakhtin’s Discourse Typology”,Slavic Review,Spring,1982,p.38.
[2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92页。
[2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93页。
[28]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163~164页。
[29] 艾伦·加德纳(1879~1963),英国语言学家。
[30] Vladimir Alpatov:“The Bakhtin Circle and Problems in Linguistics”,Craig Brandist,David Shepherd and Galin Tikhanov (eds.):The Bakhtin Circle:In the Master s Absence,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p.69.
[31] Ю.М.Лотман :Об искусств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00,С.179.
[32]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光辉、张捷、张杰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3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37页。
[34] Victor Erlich:Russian Formalism:History Doctrine,Fourth edition,The Hague,Paris,New York:Mouton Publisher,1980,p.193.
[35] 按:在本书中,笔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把巴赫金与沃洛希诺夫作为“巴赫金小组”成员而一体化了。但实际上沃洛希诺夫和巴赫金之间还是有着一定差异的,只不过本书未把两人之间的差异当作主要论题讨论罢了。关于两人之间的差异,约翰·肖特尔和迈克尔·比利希在其所著《巴赫金的心理学:从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之间的对话》的一条注文里指出,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所写的文本实际上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所强调的的确不是同一些领域:虽然两人都感到对人的内在生活有一种要说出什么重要话的迫切需要,但沃洛希诺夫显然更广泛地强调社会、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问题,而巴赫金则更注重个人一些微妙的细节和伦理学问题。”见Craig Brandist,David Shepherd and Galin Tihanov(eds.):The Bakhtin Circle:In the Master s Absence,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p.28.
[36] С.С.Конкин,Л.С.Конкина: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Саранск: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93,С.81.
[3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53~154页。
[3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8页。
[3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43页。
[40] М.М.Бахтин:Беседы с В.Д.Дувакиным,Москва:Согласие,2002,С.308.
[41] С.С.Конкин,Л.С.Конкина: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Саранск: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93,С.287.
[42] Michael F.Bernard-Donals:Mikhail Bakhtin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Marxis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9.
[4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40~141页。
[4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76页。
[4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77页。
[4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82页。
[4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97页。
[48] 《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二七》。
[4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59页。
[5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60页。
[51] 陈绂:《训诂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0页。
[52] 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321~322页。
[53]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第874页。
[5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短篇哲学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44页。
[55]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874页。
[56] М.Н.Эпштейн:Постмодерн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Москв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2005,С.79.
[57] Борис Кагарлицкий:Марксизм:не рекомендовано для обучения,Москва:АЛГОРИТМ,2005,С.107.
[58]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第862~863页。
[59]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第864页。
[60] Анастасия Гачева,Ольга Казнина,Светлана Семенова:Философский контекст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20-1930-х годов,Москва:ИМЛИ РАН,2003,С.159.
[61] 〔美〕杜娜叶夫斯卡娅:《哲学与革命》,傅小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44~45页。
[62]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第890页。
[6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短篇哲学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05页。
[6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短篇哲学著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27页。
[6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1卷,晓河、贾泽林、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78页。
[6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13页。
[6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1页。
[6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0页。
[69] 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巨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第548~549页。
[7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0页。
[71] Michael Gardiner:The Dialogics of Critique.M.M.Bakhtin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p.10.
[7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31页。
[73] С.С.Конкин,Л.С.Конкина:Михаил Бахтин.Страницы жизни и творчества,Саранск: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93,С.323.
[74] 〔苏〕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巴赫金全集》第4卷,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0页。
[75] Robert Young:Back to Bakhtin,Cultural Critique,No.2,(Winter,1985-1986),p.76.
[76]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3版,第880页。
[77] Ю.М.Лотман :Об искусств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00,С.460.
[78] Caryl Emerson: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ikhail Bakhti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16.
[79] Caryl Emerson: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ikhail Bakhti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22.
[80] Ю.М.Лотман :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12,С.758.
[81] Ю.М.Лотман :О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12,С.759.
[82] 〔美〕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81、201页。
[8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74~175页。
[8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81页。
[85] Ю.М.Лотман :О поэти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1996,С.266.
[86] Ю.М.Лотман :Об искусств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СПБ,2000,С.237.
[87] 钱钟书:《管锥编》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版,第1278页。
[88]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746页。
[89]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前言第18~19页。
[90] Р.Якобсон:“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реализме”,Миров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97(4),С.251-263.
[91] Юрий Тынянов:Седьмые Тыняновские чтения,материалы для обсуждения,Рига,Москва,1995-1996,С.184.
[92]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85页。
[93]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50页。
[9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50~251页。
[9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58页。
[96]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59页。
[97]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1、12页。
[98]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54~455页。
[99]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88页。
[100] М.М.Бахтин:Pro etcontra.Личност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М.М.Бахтина в оценке русской и мировой гуманитарной мысли,Антология.Том 1,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усского Христиан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2001,С.333.
[10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86页。
[102] 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2页。
[103] 〔美〕阿瑟·A.伯格:《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洪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18页。
[104] 陈绂:《训诂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105]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428页。
[106] 童道明:《道明随笔》(6),《俄罗斯文艺》2010年第4期,第103页。
[107] М.М.Бахтин:Беседы с В.Д.Дувакиным,Москва:Согласие,2002,С.190.
[108] 〔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李辉凡、张捷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第123页。
[109]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10~11页。
[110]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8页。
[111]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14页。
[112] Carol Adlam,Rachel Falconer,Vitalij Makhlin and Alastair Renfrew:Face to Face:Bakhtin in Russia and the West,Sheffield,Englan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7,p.37.
[113] Craig Brandist,David Shepherd and Galin Tihanov(eds.):The Bakhtin Circle:In the Master s Absence,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p.61.
[114]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晓河、周启超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