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世界伟大的德国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1 / 1)

一位可以称得上当今伟大的歌唱家,于5月18日在他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舒坦恩贝格湖畔(Starnberger See)贝尔格(Berg)镇的家中,在睡梦中闭目长逝了,逝世之日离他生日仅10天,享年87岁。人们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迪斯考在西方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与卡拉扬、伯恩斯坦、索尔蒂,以及三大男高音等类似,他代表了战后艺术歌曲领域的典范。”

惊闻如此哀讯,引起了我们的惋惜和对他的悼念。我曾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听过他参与演唱的贝多芬《庄严弥撒》,虽不是他的专场独唱音乐会,但也可勉强算有幸听过他现场的歌声了。我收藏了他从贝多芬一直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CD唱片,还有他写的关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专著。的确,这位歌唱家是伟大的艺术家,他的歌声音质美,控制自如,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几乎唱遍了所有的德语艺术歌曲,一般人都说他是一个抒情男中音,但他在许多歌剧里打破过去的常规,演唱抒情男中音和偏低的男低音且别有风味。过去一直认为一个唱艺术歌曲的独唱家只能在音乐会上演唱,是不适宜于做一个歌剧演员的。但费舍尔-迪斯考打破了旧传统;指挥兼钢琴家巴伦博伊姆称赞他为“一个革命的歌唱家”,因为他把抒情唱腔引进了歌剧舞台,这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记忆力强,他能把舒伯特的由24个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不看谱直接唱完且中间没有停顿。有人估计他有1000个曲目,还有人说他唱过3000种歌曲(维基百科)。他演唱前都要把所唱的歌曲和创作者研究个透,才开唱。巴伦博伊姆曾言,费舍尔-迪斯考对“死亡”(“Tod”)一个字,在不同的歌曲中结合上下文,唱法可以有十几种之多。他演唱不是为了卖喉咙,他对待歌唱艺术抱着高度严肃的态度,有人说他是个“学者型的歌唱家”。

长期以来,关于歌唱艺术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要照顾声音呢,还是照顾歌词?”这个问题在费舍尔-迪斯考那里得到自然的解决,他歌唱与咬字兼顾,辅音特别多的德文艺术歌曲,他都能唱得清清楚楚。借用我国戏曲界对唱腔的传统要求“字正腔圆”,他不仅做到,而且是出色地做到了。他受到同时代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经常与他合作的舒瓦茨考普夫(Schwarzkopf)的赞扬,她说费希尔-迪斯考[1]是“天上掉下来的上帝,他无所不能”。

[1] 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1925年5月28日—2012年5月18日,原名Dietrich Fischer von Dieskau),德国男中音,同时他也是执棒的指挥家、爱好美术的画家、音乐作家和评论家。他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男中音之一,灌录过大量唱片(超过400张)。 费舍尔-迪斯考的家庭素有音乐传统。他的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母亲则是一位教师。他们很早就发现儿子的音乐天分,并尽早促其成才。16岁的时候,费舍尔-迪斯考就已跟瓦尔特(George A. Walter)学演唱,后来则到了柏林音乐学院师从韦森伯恩(Hermann Wei?enborn)。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当兵,并且落到位于意大利的美国战俘营中,但他在此期间仍然自学声乐。等到战争结束后的1948年1月,费舍尔-迪斯考终于正式亮相,在RIAS演唱舒伯特的《冬之旅》,那时其实他还是Wei?enborn的学生。同年他受聘于柏林市立歌剧院,演唱了《唐·卡洛斯》中Marquis Posa和《唐豪瑟》中的Wolfram。1949年他首次录音,曲目是勃拉姆斯的四首严肃的歌。也是在当年,他作客慕尼黑和维也纳。1951年他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下登上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舞台,演唱马勒的《旅人之歌》,也去了爱丁堡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1952年他首次访美。1954年他登上了拜鲁伊特音乐节的舞台,饰演Wolfram。接着他开始在卡内基音乐厅、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和皇家歌剧院登台演出。他的曲目有近百位作曲家的约3000首歌曲。 1983年费舍尔-迪斯考成为柏林艺术高校教授。1992年年末,他才正式结束自己的歌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