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导孩子的能量,“了解”才能提出教导方法,但当社会集结了最大的能量,也彼此共通了方法之后,为什么父母仍然忧思不断?教养的知行,究竟问题何在?
有一天,我在外出用餐时看到了从未想象过的一幕,说给同辈朋友听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会跟我一样讶异,没想到大家都笑我的大惊小怪。
那天见到的是一对父母带着一个小女孩到餐厅吃饭,小女孩还没放下背包,父母就慈爱地指着菜单要孩子先选“自己喜欢”的饮料。而后,那位妈妈拿出自备的小瓶酒精,仔细喷洒擦拭桌面,又以才几厘米的距离检视整张桌子的角角落落。突然,孩子的父亲以王子向公主求婚的姿势,单膝跪地,帮小女孩脱鞋,又替孩子罩上一条软布裤,接着擦拭她的双手、脸庞。
不久,菜未做好但饭先上桌了,小女孩娇娇地指着饭碗比了比,坐在隔座的妈妈立刻说:“想吃了吗?”话声未落,孩子头也还未点之前,对座的爸爸已快速地拿出背包中放在一只夹链袋里的餐具。在父母合作无间的配合中,小女孩就像女王,一语不发,服务就到。餐具拿出来后,这对父母开始轮流把孩子(她看起来至少是小学生了)抱在腿上,然后一汤匙、一汤匙地喂,孩子想吃就开口,不想吃的时候,父母便耐心撑着手等她。
我看得很入神,对父母能这样服侍孩子的爱心感到不可思议。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日子过得太好,是成语“何德何能”才能形容——Eric跟我,何德何能,在这样以服侍来定义爱的时代,可以在小住校的时日中,穿着孩子们努力学习后烫出的衣裤?可以在我跟他们说“从今天开始,Bubu老师不再站洗碗槽,你们要自己好好想想怎么把厨房清理干净”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立刻戴起手套,接手劳务。在每个早晨起床盥洗后,戴起手套,清理自己使用过的马桶、倒垃圾。
当“爱”必须具体于生活当中,它既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权利。如果适时给孩子们多一点练习体贴的机会,会不会也等于父母愿意孩子成熟,允许他们有爱人的能力?在餐厅受父母如公主、女王般对待的女孩,看起来是很霸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我感觉那个颐指气使、行为霸道的她,其实幼弱地生活在父母爱的霸权之下。
我带过不少“怯生生”的孩子,他们由胆怯转为面对问题时,无畏但不失孩子天真的过程,的确都需要“爱”与“了解”。但教养就像做一道菜那样,不能因为“爱”与“了解”是很好的调味料,就忘情地倾倒;果真如此,考虑不周的过度只会使结果失去平衡、丧失美味。
体贴是爱的一种成熟表现,而成熟需要时间。成熟之所以需要时间,并不是单纯地等待,而是需要合理练习的机会。以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急匆匆、课表满档之外,慰劳的娱乐更不少,一个孩子要从正常的生活中得到足够的机会来练习自己体贴家庭的能力并不容易,这需要父母有眼光、重视教育技能、定睛于爱的成长。
体贴不是心血**,所以,不要鼓励孩子只是偶尔表现一下,平日却不帮忙。孩子很可能会做几道菜却不肯清理;可能会熨衣服却不每周帮忙;很可能上完洗手间、用完浴室却由他人来清理;孩子更可能经常搂着父母撒娇,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大人的肩膀好有用,但他们不能自发地好好用功,常常闹情绪,为父母添愁。
在那样的一刻,如果我是父母,我会觉得自己备受亲子之爱、体贴教育的考验。我会想得更深、更远,我会自问:“一个懂得爱、够体贴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尽自己的力减轻家庭的负担?”
任何关系都一样,“去爱”的能力需要被“受体贴”滋养。很多一辈子爱孩子而无怨无悔、精神愉快的父母,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圣人,而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爱与被爱非常平衡。
到了这个年纪,我会建议年轻父母采纳我们已经成功的经验——给孩子回报爱的机会,其中最基本的是:开开心心地帮父母分担家务,认认真真地把功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