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出问题的行为,决定哪些事“该问”或“不用问”是我对自己有没有资格因为“年长”而变成“资深”最常有的自省。
现在觉得“不用问”的一些事,如果发生在当年,我可能会因为年轻父母的焦急,大张旗鼓地查问。但到如今接近祖辈之年的此时,我的心境有了奇妙的改变。有些事情明明就发生在眼前,我却选择不问。
是因为我开始接受现代孩子跟以前不一样的事实,还是我的考虑确实比自己年轻当父母时来得成熟?我情愿相信是后者。
无论以什么身份带孩子,问题发生了就要处理,而处理时有两种心情可供选择:
一种是像一个侦探一样展开调查,抓住所有人关切的目光(那是我最不愿意,却是最容易集中孩子精神的选择);另一种是像一个希望解决问题的人,单纯从问题来讲解自己的看法,分析或比较状况,呼吁大家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有效落实行动。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证,如今只要教导上遇到问题,我会更务实,更能看到简单的道理。因为孩子必须从所发生的问题中获益,所以我也要自问,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能产生行为觉知的启发。我希望走最不虚耗情绪成本的路,节省孩子学习的时间,用简要的解决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念,所以有些事才选择不调查,不想找出闯祸者,不回顾问题发生的过程。我的行动有时让孩子感到意外,但只要他们不觉得我是故意高深莫测地给他们制造恐惧,那就没有关系。
我举两个这种决定带来好结果的例子,因为其中一例我曾写信给孩子,就直接以信件作为说明。
亲爱的孩子们:
昨天工作室厕所发生的事,大家都吓了一大跳吧?!
老师在下课前之所以请所有的爸妈提前半个小时到,是因为我在陪伴许多小朋友长大的过程中一个突然的发现:虽然身为大人的我们口口声声说爱你们、关心你们,却往往只在老师和家长彼此之间忧心忡忡地讨论问题,而没有把你们当成参与讨论的成员之一,于是,问题在转答中失去最简易却也最重要的意义。
到底是谁在男生厕所中另外隔出的马桶座间,故意把尿遍洒在整座马桶、墙壁和门框上,让整个空间充满臭和秽,老师并不想特别调查或是直接怀疑任何一个同学。
作为教导你们的老师,我感到很惭愧。也如我当着你们的面对你们的父母说得那样,应该惭愧的人一定不只是我而已,还有他们。我们一定是哪里做得不对,或对你们的教导不正确,以致有一位小朋友选择了利用上厕所的时间去破坏环境。
记得你们刚跟我上课的时候,常常在想上洗手间时举手等待批准。我跟你们说过上厕所是生理自然的需要,想上厕所的人不用经过批准,自己去,但上完要把手洗净、擦干,在使用中,也要保持所有设备的清洁,因为这是许多人共用的空间。我是多么地信任你们,又多么地想在信任中,自然地教会你们自重。
让Bubu老师非常难过的是,这次破坏事件不只说明了有一位小朋友心中愤愤不平,也使所有的男同学都受到怀疑,这种不公平并不是老师采取任何调查行动可以挽救的。
我认为,最紧迫的需要是身边所有的大人带着你们好好反省,并且给出一个有用的建议,否则,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哪里或由谁做出。这是一个用“非常不好”也“非常不勇敢”的方法来表达意见的结果,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表达意见和情绪的需要,所以,虽然眼前是“一个人”的破坏行为,但在我的心中却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功课。
Bubu老师笔
这个处理的方式既没有花费孩子和我太多的时间,也没有引发家长不必要的盘问或猜测。后来,工作室的厕所变干净了,就算偶尔再有,也是不谨慎而绝非故意,我的提醒也能更直指问题、简单明白。
又一次,我因为爱美心切,把几个颇有家庭历史意义的小杯子拿给小朋友装点心吃。他们在收整时,因为带点故意的推挤而打破了一只。我没有告诉家长到底是谁打破的,也要他们回家不用揭发别人,事情的意义不在“知道是谁做的”,而在“了解行动导致的损失”。
好几个月过后,有位妈妈告诉我,有一天她的孩子主动告诉她杯子是他打破的,然后那个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那么糟糕,Bubu老师还不赶走我?”我笑了,诧异地问:“不坏啊!能这样想的孩子,怎么会坏呢?”
“不问”并不是“不关心”,问了也不是就能让事情以理想的角度往前推进。问题发生的时候,每一种情况都需要在即刻的感受与采取行动之前,再多一点判断。在我成为孩子身边的大长辈之后,我但愿自己的陪伴更有“智”“仁”“勇”的精神,能慢慢“不惑”“不忧”与“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