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年龄,带孩子不只会有身体困累,也会有心里特别难过的时刻。身体的困累只要休息就可以缓解,但面对教育的责任而心中难过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彼此的鼓励。
我给孩子们上课这么久以来,无论父母亲们如何帮助我在孩子面前建立声誉,孩子就是孩子,总会有让人非常伤神的地方。孩子失序或错误,我并不为难。以我的年纪,以我当母亲的资历和长期跟孩子相处的经验来说,既然决定要以隔代的经验来教导小朋友,就应该合理地看待成长必有的坎坷。虽然不敢奢望来到跟前的孩子个个敬我、爱我,但还是非常期待孩子们都有柔软易感的心。
好几年前,我曾在电梯间看到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不带一丝玩笑地“揍”他的外婆。那位从乡下来支援女儿家庭的和蔼老人悲悲切切的样子,至今还留在我的脑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行为有问题的孩子,让人害怕的是那孩子的心硬。
朝夕跟孩子们相处的好处是生活化,生活实务让各种责任教育不落为空谈。但它辛苦的一面在于,如果教育对象还未建立对纪律的理性了解,往往就无法珍惜环境教育所能带来的启发与受训练的好处,相对地也会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生活品质与学习权益。讨论教育最让人感受到教育的狭隘,并不是生活范围的不够宽广,而是各执一词的答案,没有中心价值的比较。所以,父母其实无须过度心烦,问题是单纯的,状况之所以让人费心,只是因为长久以来,身为亲师的双方,不能在各自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候贯彻“导”与“教”的作用:导是揭示价值,建立观念;教是以言行具体带领实践的方法,并及时修正错误。
光以“说话”来看,这些年我就常跟孩子们讨论他们说话的方式有很多的问题。有时候,当他们像是对着我提问,而我很关心地回答时,得到的回应却是“没事”。我教导他们如果不注意,养成这样讲话的习惯,有一天会像“放羊的孩子”一样,不再有人因为关心他们而出声。孩子睁大眼睛,好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提醒。原来,他们已经习惯说话不一定有人听,所以常喃喃自语以为没人听到,挑衅似地说话也没人管。
在应该说“我们听老师的决定”时,有人会轻佻地答:“听啦!反正老师最大。”也有孩子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当意见领袖和永远的反对党,他们掀起吵闹的胆识也让我惊讶。虽然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但我只要眼见一个不分尊幼、不顾环境、人我错乱的实例,心里便要难过很久,担心谁来改变他们。
一个我这样年纪的人,想跟孩子以师生关系相处,除非孩子的价值观够正确,否则总会有需要承受因为不敬而难过的时候。那难过逼迫自己看到世代漠视尊重的事实,也会让人担心资深却没有尊严的问题。在那样的时刻,我想的是另一些跟我一样年龄的老师,他们会不会也处在“不得已的屈辱”和“责任感”的挣扎中?他们何以能战胜自己,得到继续努力的力量,而我又何以经不起这种考验呢?
社会上少了我这种年龄的老师并不可怕,但我真正害怕的是家庭中年纪长些的长辈如果对新时代的教养望而却步,那将是多大的损失。我深知好长辈是好孩子出现的机会,所以,每当心中难过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怕,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很好的,而行为不够正确的孩子,也有权利得到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