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卫
刘晓曦多年以来始终坚持架上绘画的创作方式,以扎实的绘画功底为基础,不断从中国传统艺术里汲取灵感,并用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其画面中流露出的历史的沧桑感、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性、人与自然的生命力,都使得其作品丰富而宁静、厚重又充满新意。
刘晓曦与嘈杂的艺术市场保持着距离,这使得他能更好地潜心创作,而不急于走捷径让自己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他的创作是一个很自然的自我表达过程,相对于其他艺术家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偏长,每年的作品产量也不高。但沉浸在媒介空间之中,进行自由地探索却是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的事,这种探索关乎艺术家对自我的发现,对历史的关照,对世界不断地重新认识。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行为、观念、装置等创作方式大行其道,并导致艺术品的手工性、技术性被削弱。但架上绘画尤其需要艺术家在技巧上的控制能力,以及对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和探索,其手工性和技术性是无法被取代的,架上绘画因此始终保持着它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刘晓曦的作品便是很好的证明。由个体的自由表达所体现出来的修养、文化、价值都会停留在画布上,架上绘画也因此而充满了可能性。
刘晓曦擅长将军事模型纳入画面中来,这跟他对这些模型的喜好有关。与他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细腻一样,要完成一个军事模型的组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同时需要艺术家静下心来,将一切喧嚣都屏蔽在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别的艺术家画面中的飞机图像不同,他作品中的飞机都有其现实原型,例如《竹影幽灵》这件作品中的飞机便是CH-54,《群英会》中的中国飞机是歼-5。飞机模型不仅能在其画面中制造更多的“歧义”,扩张画面的氛围和格局,同时,对飞机模型的喜爱和制作与艺术家的创作也具有相似的心理基础。飞机模型一直是刘晓曦重要的表现主题,这是基于他的个人爱好。然而,在于不同图像的搭配与组合后,飞机模型本身便具有了充分的解读空间,例如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现代性的共同诉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互动关系,飞机航行体现出来的时间感等。刘晓曦表示,他也许会将飞机图像一直使用下去,但会将它越画越小,就像小鸟一样。从这种对构图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的转向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艺术家对人与自然的反思(图2)。
图2 《异度空间》 刘晓曦 布面油画 150cm×190cm 2003年
刘晓曦的写实风格主要是基于一种“二次演绎”,即将日常观看到的有意思的素材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具有个人选择性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表现出来。他笔下的现实并非日常生活的现实,而是一种心灵中的现实。其画面创作中有画家个人意识的选择,也有偶然因素。例如其作品中常出现的花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里的自然景观,当画家发现有意思的植物时,便用相机记录下来,再通过与别的图像的搭配和组合呈现到画面中。画家自己也表示,如果是在黄桷坪校区,那他画面中的那些植物便不一定出现。这样的二次演绎不仅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搜集,也体现在画家旅行过程的采风中。例如,画家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考察中国的古建筑、洞窟壁画、佛像等,并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些历史古迹的美感。像佛光寺东大殿传达出来的盛唐之雍容大气,只有在实地考察并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感受得到。画家并非简单地对这些古迹进行拍照整理,而是通过不断地体验来获得对历史的认识、对美的认识,并以摄影为中介表现到画布中。画家曾说,同一个斗拱、同一尊佛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其流露出的美感是不一样的。北宋艺术的大气磅礴而不失精微,南宋艺术的情趣和诗意,都需要艺术家静心体会,并通过油画的语言表现出来。
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方面,刘晓曦的作品是用一种独立的语言反映现实,而非直接表现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某人、某事、某物,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想象,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审美化处理,使作品具有牢固的根基和强大的力量。他大量作品的构图形式都是由近景的古建筑、花鸟与远景中的飞机构成,而画家的视点则退避到古建筑之后,通过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和具有传统中国画符号性的花鸟将艺术家与象征人类现代文明的飞机隔开。这样一来,艺术家便能在画面以外获得一个安宁的处境。这样的构图方式可以让观者对传统与现代相关问题的思考有所提示。飞机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与象征着生命的花鸟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突,画家将两者巧妙地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新的意义,这体现出画家的社会思考。画家不同时期对飞机的处理方式,以及组合元素的改变,都体现出其内心境遇的变迁。这种内心境遇是与当代社会休戚相关的。
有诗人曾说,真正的先锋都要从传统里面寻找资源。比如,庞德通过“拆字”的方法将汉字转换为意象派诗歌。刘晓曦作品中的中国艺术符号正式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并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实现现代转换。每一张作品都有画家的情感在里面,而非简单地图像组合。刘晓曦的写实虽不是实地写生,但他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在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写实,这种内心的真实比写生更能打动人。
刘晓曦在201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这本书是基于他对包含大足石刻、佛光寺、南禅寺在内的众多中国古代艺术遗迹的考察之上,以画家独有的审美眼光赋予这些古迹重要的艺术价值。过去几年,刘晓曦多次考察国内具有艺术价值的古迹,将美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上。画家认为自己是在四十岁以后才真正意识到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人的美学价值。他的阅读兴趣是《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等书,在进行反复研究与实地考察后不断获得新意,对向日葵图像的使用就与画家在新疆的见闻有关。刘晓曦对架上绘画的坚持秉持着一份初心,这份初心是个人的;而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掘与传播也是源于一份初心,这份初心是民族的,是在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后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所有这些都如足迹一样印在了他的作品中,他的每一个图像元素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每一个图像都有着历史和时代的痕迹,都反映了画家多年以来由于热爱而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