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传说他焚书坑儒,灭绝文化,但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史料。可以肯定的是秦政暴虐,王朝短命,流传下的文学不多,但是从政治体制、文化秩序上为汉代做了充足准备。《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之前,是诸子思想的汇编,书中以道家出发,调和各派的思想,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的学说,对于汉代文化影响很大。
在汉代,儒家帮助建立帝国秩序,作了大量先秦上古的典籍著作的整理。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侍儒。好像有了一点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意识,但更多是相互不分。他们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列为五经,研习、模仿古人是主要的风气。汉武帝时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讲儒学结合神秘思想,使之更实用化。围绕王族,服务官方的文士集团开始形成,这是中国最早的文人群体。专制政权让文人创作从此成为中国文学主流,遗毒无尽。大一统政权也让官方学校教育发展,京城成为文化中心,全国普及的文体出现。造纸术的发展,也是文学作品流传变广的原因之一。
同时,汉代又承接楚文化,解说诵读《楚辞》的风气很盛。诵读的形式也加强了它对听觉、音乐性的要求。还有记载说,汉宣帝时,王褒诵读文章作品,为太子治病。文字诵读的力量,修习宗教的信众不会陌生,文字的巫术特质从来是生生不息的,汉初枚乘的《七发》赋正是对此的绝佳展示。而它在语言和体例上的进展,正式标志着汉赋形式的成熟。赋吸收了《楚辞》和战国散文,有铺陈也有献纳之意,正所谓保留原始巫术形式感,精神层面却是专制君臣的交互。赋最能显现汉朝的时代精神。西汉赋体作家最重要的是司马相如和扬雄。鲁迅说:“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汉文学史纲要》)东汉时期,赋的创作渐渐理胜于情,班固和张衡是当时的赋体大家。纪实题材的述行赋,以及灵活短小、切近个人的抒情小赋也在东汉出现。尤其是王朝末期的政治黑暗,改变着赋体的情感基调。
辞赋为散文的技巧做了很多的开拓,到魏晋时,精致的骈文形成。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文学方面的大成就。作者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因为李陵案惨遭宫刑,经历磨难后,他修正了自己的史学观,摆脱官修史书的桎梏。《史记》的威严使命中,增添了刻骨的心灵深度。这是首部个人完成的体系性著作,体量在当时是空前的。他是将洗练的史家精神转化进语言的杰出者,多用单行奇字。《史记》口语和判词转换灵活,绝无晦涩和矫饰,后来的古文家都以《史记》为典范。它的人物情节,叙事手法,也被之后许多小说戏剧所吸收。《史记》后无来者,东汉的《汉书》就已回归保守。
五言诗在汉代出现,开始是楚歌的附属。秦汉的官方音乐机构叫乐府,采民歌和文人作品入乐,前者叫乐府民歌,后者叫乐府歌辞。配乐所演唱的歌词叫做“歌诗”。(魏晋六朝用旧乐府题写作,无论合乐与否,一律称乐府,唐朝仿照乐府特点的创作也称乐府。宋元乐府又成了词曲的别称。)
乐府民歌来自民间的实践,是文人诗的源泉。五言诗就这样发端于西汉,成熟在东汉。四言平稳,多出一个字后,词语关系的组合、节拍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容积大大增加。汉代乐府中有一首《孔雀东南飞》,是唐朝之前篇幅最长的叙事诗。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东汉,但许多人怀疑它成型于汉代之后。东汉出现班固、张衡等文人创作的五言,以及完整的七言,但最高成就当属《古诗十九首》,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词,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这是《诗经》精神在新语言中的再造。沈还说它们:“清和平远,不必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汉京诸古诗皆在其下。五言中方圆之至。”当时的诗歌还在一个作品整体的观念中,有意识创作佳句,摘引佳句是魏晋之后才有的现象。
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他的结论是围绕与后世创作形式的关联。
文学作品选录:
《七发》(节选)权乘
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
答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顒顒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回翔青篾,衔枚檀桓。弭节伍子之山,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此天下恠异诡观也,太子能强起观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濯、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欲闻之乎?”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篇书信体文章开启了一个强烈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志向的写作传统。“今”的背景一是指历法的节点,司马迁参与修订太初历,确立以建寅为岁首,也就是沿用至今的春节。二是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文化转变的节点。参张文江《太史公自序》讲记。)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旦日:第二天;:联合;郤:矛盾;数:shuò,多次。郭嵩焘说鸿门宴这一节“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四愁诗》(节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这是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每句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范围里,本诗是最早的一首。)
《十五从军征》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代诗,宋代《乐府诗集》中属《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古诗十九首》(节选)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回:转;驾:象声词;言:语助词;迈:远行,一说喻声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