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话
起初天地洪荒,之后人类出现。文字产生之前,原始人早就开始运用声音,并在无数代的集体生产中创造出语言,形成口传文化。口传的神话、歌谣、咒语就是今日文学、历史、音乐、科学、哲学的原始形式。直到大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才把声音和图像符号结合,造出文字。中国与其他许多文明一道,经历了这种文明的重大转折。但是,远古的传说在文字记录上是稀少零散的。古人言先有三皇五帝,然后是夏商周三代,传说中夏的开始,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信史可考的应从商代开始。商周文明,都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商朝的甲骨文占卜辞,以及一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华夏已知最早的文字。卜辞是就战争、祭祀、农作等事务问教于鬼神,从中可以找出“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样带点歌谣味道的文字,但大部分文字是非常简单的。直到西周末年,一些篇幅较长的钟鼎铭文才出现。
原始社会的生产技术和自然风土、信仰浑然一体,没有神圣与世俗、想象与现实、动物与人类、自然与文明、生活与艺术的区分。我们在《尚书》《吕氏春秋》等著作的记载中,还能看到诗、乐、舞蹈三者合一的形态。诗,源于刚才说到的身体、口头的表达,正是文学总的源头。商代的文化蕴含在原始信仰的总体中,巫师承担沟通天地神人的职能,也包括史官的职能。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史料、歌谣,这些从商到春秋的文献,基本上是巫师仪式的存留。
到了周朝,崇拜的神更加抽象化,人的行为更有决定意义。所谓的周礼,就是礼乐为标志的文明,政治制度,祭典仪式,伦理规范的等级建立。政治手段和德、仁等道德观渐渐取代了神巫,并被后来的儒家吸收、改造。公元前770年,西周覆灭,王室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即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王室的文化垄断被打破,各诸侯国出现新的士子阶层。到战国时,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各个学派在政治、伦理、文化上的思辨、讨论丰富起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他文明里常有超越现世的长篇史诗神话,中国神话只有些片段零散的文字记录,这或许与中国过早确立人的中心地位有关。现存的神话资料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等。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是儒生、方士根据各地神灵传说的汇编,收录神话最多。内容庞杂,包括地理、历史、动植物、矿产等资料。它被看作最早的(一度也是最权威的)地理总集。自汉代起,其正统地位被《禹贡》取代,详见当代学者刘宗迪的论述。
当语言架构出原始状态的信仰,就形成神话。他们在后世文献中出现时,往往被编者根据当时的时空观、史观进行了重新解读。尤其是儒家占据主流之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神话的流传有极大的负面作用。神话的另外一条主脉是被道家的思想收编,成为汉代之后的仙话中人长生不老、修行成仙的故事。
文学作品选录: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节选)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礼记·礼运》(节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山海经》(节选)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林。《山海经》是现存最早的地理书,记载上古时的地理风土,成书于战国时代。)
《淮南子·览冥训》(节选)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爁焱:lǎn yàn,大火延烧的样子;颛民:指善良的人民。《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著作,思想接近道家及更原始的神秘信仰,有大量神鬼灵异的记录。)
《尚书孔氏传》(节选)
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此书系魏晋人伪造的《尚书》,绝地天通是指上古统治者对人神沟通的垄断,可参考余英时的论述。)
《尚书·尧典》(节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试译:舜说:夔!我任命你做典乐之官,用音乐耐心地教导年轻人,使他们具备这样的人格:正直温和,宽厚坚强,刚直却不暴虐,大度而不傲慢。用诗表达情感,用歌声唱出诗篇,声音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调和,相互的秩序不乱,以此达到人与神的和谐。夔说:好啊!我按照这样的方式敲击石奏出的音乐,能使飞禽走兽都随着音乐而舞。)
《尚书·舜典》(节选)
诗言志。
(志应为有感情基础的愿望,而非意志。)
《周易》履卦卦辞(节选)
履虎尾,不咥人,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