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结(1 / 1)

“五四”以来所倡导的“言文一致”是《潮流图》的精神主旨。“言文一致”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语言文字工具的效率。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汉语的言文分离、汉语的不统一以及汉字之繁难,妨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并集中体现在教育的落后上。

今天距《潮流图》的时代快100年了,黎锦熙先生所绘制的蓝图,在语言方面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完全的落实:国语标准语即现今的普通话,已经随着社会的交流融合、现代传媒的繁荣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在全社会通行无碍了。在文字方面则与当时人们的设想有很大差距:第一批简化汉字经过半个世纪的推行,已经在社会上根深叶茂。但到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次年废止第二批简化字,国家层面的汉字改革工作已经终结。

时移世易,《潮流图》绘制时代的知识人忧心国家存亡、民族落后于世界;而今天国家富强,基础教育普及,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初对繁体字的很多担忧不再成立,文字改革已经失去动力。自1986年以后,作为社会运动的语文改革大体已经收缩到学术和技术的范畴。这是国家和社会之幸。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国家和社会进步了,不再需要作为社会运动的语文改革。

近几年,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气氛中,不时传来恢复繁体字的声音。真是世事难料。假如黎锦熙先生活到今天,他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呢?

汉语中的同音词语众多,尤其是单音节词语。平时口头交流偶有障碍,但问题不大,因为口语的信息丰富、语境完整;用汉字记录时则有丰富的字形信息使彼此区别开——所以说汉字更宜于“目治”而不宜于“耳治”。而拼音字母没有汉字那么丰富的信息,同音词语是汉语拼音文字方案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问题。公认解决此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分词连写(也曾叫“词类连书”,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核心即是分词连写)。

仅仅是分词连写还不够,专家们还期待人们在语言文字应用实践中不断改造汉语词汇,尽量避免使用单音节词语(文言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避免使用同音词语。在这方面用功最多的是林汉达(1900~1972),他被称为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中间派”(倪海曙语)。

林汉达主张“整理和发展中国的语言”(主要指词汇) ,他说:“我的数年来的研究不得不使我相信:主要的问题不在用什么字母,而在如何整理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换言之,我们的语言不应停滞在单音节的原始阶段,而须向前发展,扩充复音来攻破同音的单音语的难关。”为此,他主张使用多音节词(四音节以下越长越好) ,尽量使用口语,酌量使用方言词语,淘汰同音、近音词语,规定特别写法来区别同音的单音节词语。根据这些原则,他1944年出版了《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他用白话改写了很多中国历史故事,为将来翻译成拼音文字以代替汉字史书做准备;改写工作自然体现了他整理和发展中国的语言的思想,语言非常考究。(参考《东周列国志故事新编·序言》,1962)这些历史故事现在是畅销不衰的青少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