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1 / 1)

1980年,文改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仍直属国务院。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及其机构划归教育部管理。同年,语文出版社成立,吕叔湘兼任社长。1982年,文改会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复刊。

1981年,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在哈尔滨举行成立大会,学会成立宣言提出:

我们的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我们重视传统文化,因此也重视承载传统文化的汉字。但是我们更加重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现代文化,更加重视创造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在汉字存在的同时,可以创造汉语拼音文字,用来弥补汉字之不足,担当汉字所不能。两种文字并存并用,各得其所,各尽其长,在相辅相成之中自然一消一长。最后,汉语拼音文字可能成为一般通用文字,而汉字依然是传统文化的文字。

从这个宣言再次看出,尽管1958年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已经在政策层面宣告汉字的前途问题“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创制汉语拼音文字仍是“文革”后文字改革界的宗旨和信仰。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2年秋,黑龙江省在拜泉县、讷河县、佳木斯市的3所小学6个一年级班开始实验。儿童入学后,首先学习汉语拼音,要熟练至能直呼各个音节。然后开始大量阅读纯拼音读物、汉字注音读物,在教师指导下和自学中增识汉字。同时利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写话、作文,读写同时起步,帮助儿童发展思维,增长知识,逐步提高读写能力。实验要求用三年时间完成当时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任务,识字和写字达到同年级(三年级)的实际水平。实验效果很好。1983年7月,倪海曙写了考察报告《难以相信》。这份报告引起了教育界、语言学界的极大重视。

从1983年秋季开始,上海市、广州市、大连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继进行实验,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到1985年秋季,这项实验已经扩大到了23个省、市的800余所学校的3500多个班,参加实验的学生已达15万人。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影响深远,其教材一直使用到2010年代。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款。

1982年3月,文改会决定重建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式公布,字音分歧得到基本解决。

国家语委所订国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把“荫”字的读音yīn取消了,只能读yìn。凡原来用“荫”(yīn)的地方要求一律用“阴”字,比如“林荫”“树荫”要写作“林阴”“树阴”。这也还可以接受。但“林荫道”要写作“林**”就有点怪怪的。再说“荫”有草头,用来指“树荫”是在心理上很自然的,符合汉字“目治”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抵制这个规定,不予执行。一些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愿意跟《现代汉语词典》站一队,以免师生尴尬。2013年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最新的汉字规范,对这两个字没有做注。看来《现代汉语词典》基本上得到了大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