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至1961年期间,受国民经济困难影响,一些文改机构被合并到文改会,或者撤销。1966年6月“**”开始,文改会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吴玉章、邵力子、叶恭绰、马叙伦、陆志韦、林汉达、丁西林、韦悫等人在十年动乱中相继去世;全体机关干部于1969年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设置了文字改革办公室,由叶籁士负责。1973年7月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名称,1975年9月再次直属国务院,由教育部代管。
1975年5月,文改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12月在首都和各省、市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称“二简”,见图79)。二简放弃一简以偏旁简化、偏旁类推为主的简化原则,改走“群众路线”,生造了一大批“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的字;单纯追求简单,完全破坏了汉字的结构系统。文改会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解释》(载《人民日报》1978.1.31)中就《草案》所收简化字的来源解释说:
毛主席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汉字简化工作更应该这样去做。……《草案》中所收简化字,是根据以下三种材料研究选用的:一是一九六〇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征集简化字的通知后,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推荐的群众中流行的新简化字材料。二是一九五六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来,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三是一九七二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
《草案》通过同音代替、删除异体字和采用一字两读等方法,精简了263个字。对一字两读的解释是:
采用一字两读精简汉字的方法,也是广大群众创造的。群众形象地说,汉字是忙闲不均。有些字,笔画少,结构简单,但使用频率小,应该让它们多承担一些“责任”,把一些笔画繁、结构复杂的常用字的读音和意义兼起来。如彳亍的亍,只有三画,但不常用,用它代替常用字“街”,既减少了好多笔画,又减少了一个字,使用时也不会发生意义的混淆。《草案》中的迂(遇)、桔(橘)等都属于这一类。
《草案》还使一些偏旁、部件变成常用字,如彐(雪)、厶(私)、厷(雄)、疒(病)、歺(餐)、(眉)、(修)等。
《人民日报》于1975年10月开始试用“二简”草案第一表的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当年秋季在教材上试用“二简”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二简”草案引起了广泛讨论,文改会收到群众来信一万多封,有很大的争议。
1978年3月,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开会期间,胡愈之、王芸生、王力、周有光等23人联名写信,要求会议文件不用“二简”草案简化字。争议也导致社会用字的混乱。7月,教育部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新排课本、教学参考书不再使用新简化字,仍用原字进行教学;到8月,全国报纸、图书都停止试用“二简”字。
但是“二简”字并没有到此为止,其后文改会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工作,1981年8月制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修订草案》,1985年初提出《增订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征求意见稿)。但是汉字改革的时代很快就结束了。
图79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局部)
1978年,受“文革”影响耽误多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终于正式出版。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主持编写工作,又经过众多专家审稿,并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它是第一部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现代汉语中型词典,也是最重要的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