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末以来外国人的汉语注音、拼音(1 / 1)

1.利玛窦的《西字奇迹》与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

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直接动机是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见后文“中国第一快:切音字运动”),而其学术渊源还可以回溯到明末耶稣会在华传教士对汉字的注音。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为方便同行学习汉语,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出版了《西字奇迹》。书已亡佚。明代程大约《程氏墨苑》收有利玛窦所作《信而步海疑而即沉》(见《潮流图》)《二徒闻实即舍空虚》《媱色秽气自速天火》三篇宗教故事和给程氏的赠言《述文赠幼博程子》(图58),并插图四张。四篇文章和部分图题图注是汉字与注音并排。据罗常培先生分析,利玛窦的注音方案有26个声母,44个韵母。

图58 利玛窦《述文赠幼博程子》(局部)

利玛窦1610年在北京逝世。同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来华传教。金尼阁改进利玛窦的注音方案,于1626年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罗马字注音的汉字字汇,供西洋读书人(西儒)学习汉语之用。其方案包括“字父”(声母)20个,“字母”(韵母)50个。“父母相会”,“字子”(音节)就生成了。参见图59。

图59 《西儒耳目资》声韵表

这种音素化的注音方案比等韵图更为条理明晰,对当时的中国音韵学家如方以智、杨选杞、刘献廷等有很大启发。杨选杞读后,在《声韵同然集》中感叹:“吾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转引自《罗常培文集》第3卷8页)

明汪廷讷《坐隐弈谱》中有很多名人题赠,其中有罗马字拼音短文一则,没有汉字对照。汪氏说是利玛窦给他的赠言,并附上自作酬答诗一首。陈垣先生考证为汪廷讷伪作,乃剪裁前面四篇材料拼凑而成,其实词句不通,“殊可笑也”。(《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