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汉语方言(1 / 1)

方言不限于声韵问题,只是为了方便章节安排,列在这里。

中国自古有书面语、共同语(有时二者是一体)与方言并行的传统。古代社会的交通、商业不发达,社会分离、地理阻隔使方言得以形成,而人群迁徙、民族融合、语言接触等因素则又使方言变异,或造成新的方言。

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各种汉语方言。划分方言的标准有粗有细。比如汉语的粤方言,在当地人看来还有广州话和香港粤语的不同。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现代汉语方言分为10个大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平话(图57)。

图57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汉语方言图”

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人们感受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

官话方言的语音与共同语相差不大。而东南诸方言的语音则与共同语差别很大,只会官话的人是听不懂的。比如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官话方言大多如此,也有5个或3个的。吴语则多为7~8个。闽语多为7个。客、赣方言多为6个。粤语多为8~9个,多则10个。

据北大中文系《汉语方音字汇》(1989),官话方言声母有20个左右,韵母有40个左右。双峰、苏州、温州等方言点有浊声母,所以声母近30个,而韵母在33个至49个之间。而东南各方言大多声母少,而韵母、声调多。官话方言则声、韵、调类别少,但普遍有轻声和连读变调,许多方言点有儿化。

又如入声在大多数官话方言里已经消失,但是原入声字派入哪些调类是很不同的,这可以作为方言划分的一个依据。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就是这么做的(表格6)。

表格6 古入声字的今调类

方言词汇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口语常用词汇。现据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1996)举例,见表格7。

表格7 方言同义词举例

普通话词语方言同义词举例

粥稀粥、稀饭、米汤、水饭、黏粥、汤、二抹子饭、二抹头、甜稀粥

米饭大米饭、大米干饭、白米饭、干饭、蒸饭、饭、粳米饭、稠饭、干粥、稠粥

胡同胡同儿、过道(儿)、巷儿、圪浪得、合浪(子)、巷道、巷当、巷路、巷巷(儿)、冲冲、弄子、弄儿、巷口、巷子、道子

厨房灶火屋(儿)、饭屋儿、灶火坑、伙房、火庵儿、里楼、屋儿地下、堂屋地、正间地、灶间、伙屋、灶屋、棚儿底下、灶房、灶门间、火边、灶门口、锅屋、灶下、锅上

厕所茅房、茅厕、茅厕坑、茅子、厕所儿、茅楼(儿)、便所(儿)、栏子、圈、屎栏、后楼、圈圈、茅厕子

丈夫当家的、男人、先生、孩儿他爹、孩子他爹、老头子、老汉子、掌柜的、老汉子、班儿上的、外头的、屋外的、老登、女婿、她男的、男的、外头人、当家哩、当家人、老倌(儿)、男边的、门前人、老公、领头人、男将、外手的、外人儿、老爷们、他爹

妻子媳妇儿、太太、老婆(子)、娘儿们儿、孩子他娘、女人、媳子、孩儿他娘、家里(的)、老伴、婆姨、屋里人、老擓、屋儿里的、屋里(的)、家里人、老婆儿、婆娘、家里头的个、堂客、女的、她的、屋头边的、女将、屋头的、奶奶、内人、家眷、老嫚子

**个个、咂儿、妈儿、**儿、奶子、妹妹、妈妈、奶、奶子、妞妞、奶奶、奶妞、**儿、妈妈儿、斗斗儿、咪咪、妈、捏捏疙瘩、灭灭、芒芒

这里这儿、这、这点儿、这堂、这大、这歹、这圪垯、这块、这凯、格尖、咧口儿、这来、这下、格里、格块、格拉、这块儿、这向头儿、这合儿、这边儿拉、这垯、自垯、这些、这地方、这得、札儿、这塔儿

明清以后城市和商业繁荣,共同语的影响力增大,方言开始弱化。近代以来这种趋势更强了。吴语、赣语、湘语的方言在逐渐接受共同语的特点、成分,逐渐蜕变;闽语、粤语、客家话也有这样的趋势,只因与共同语差异较大,所以变化较慢。如调类的减少,这是方言发展的大趋势。据专家调查,不少吴语区青年的单字调从上一辈的7~8类减少为5~6类。又如,在湖南沿江、沿铁路线地区的湘方言中,全浊声母现在已经变为不送气的清声母。至于方言中吸收大量普通话的词语,更是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