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的语言大多数有声调,以四声分别意义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四声在中古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调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上、去都是通过音节的音高变化来区别的,中古入声则以塞音韵尾[p][t][k]区别于平、上、去三声。
最初,反切注音法对字音的分析是将声、韵整体分开,韵包含声调。直到南北朝,才进一步把声调单独分析出来。《南史·陆厥传》: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当时的文风——永明体与音韵学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另据记载,周颙著有《四声切韵》,沈约著有《四声谱》,今皆不传。
四声的发现,是反切发明之后音韵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由中古四声发展而来的。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中古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即所谓“平分阴阳”;中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去声两类,即“浊上归去”。中古去声仍为普通话去声。中古入声变化复杂,派入各声都有,即“入派三声”。需要注意的是,四声是四种调类,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有对应关系,实质却不相同,其实际调值今天已经无从考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