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比此前历代都要发达,教材也更丰富。除了沿用前代的《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等教材外,还产生了《百家姓》《童蒙训》《千家诗》《名物蒙求》《性理字训》以及各种“杂字”等重要的蒙学教材。
南宋王应麟(1223~1296)所编《三字经》(一说宋末区适子编)即“三、百、千”的“三”。现今流行的本子有1200余字,内容包括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朝代更迭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最后用勤学有为的古人故事激励儿童奋发学习、显亲扬名。三三为句,每句押韵。文字简练晓畅。其文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字经》从宋代一直沿用至近现代,广为流传,被称为“蒙学之冠”。有很多仿作,如清代的《弟子规》《女三字经》《太平天国三字经》,还有双语的《女真三字经》《蒙文三字经》等。章太炎先生有《重订三字经》。
《百家姓》即“三、百、千”的“百”,大概形成于北宋初年,作者不详,共收507姓。四四为句,押韵,但句子没有实际意思。《百家姓》容易记背,方便儿童集中识认姓氏用字以便日常交际,是很实用的教材。其文起首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以“赵”开头,乃是因为“赵”是宋朝国姓。明代的《皇明千家姓》则以国姓“朱”打头。而清代康熙皇帝尊崇孔子,《御制百家姓》则以“孔”打头。
宋代理学兴盛,重视儿童修身教育。重要的修身教材有南宋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真德秀的《教子斋规》等。这些都是理学大家写的通俗读物,既包含儒家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也可作巩固识字、进一步识字的教材。
朱熹(1130~1200)的《童蒙须知》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五个方面讲儿童的修身与学习要领。比如读书写字的要求: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真德秀(1178~1235)的《教子斋规》是家庭读书规矩,包括八个方面: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学揖、学诵、学书。其文字简朴而思致绵密。比如学诵要:
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此类教材后世仍有很多,除了私人性质的外,还发展为书院的学规、学约、学箴、教条、程约、院训等。
宋代也通过诗歌阅读巩固识字,进一步识字。著名的诗歌选本有陈淳《小学诗礼》、刘克庄(1187~1269)《千家诗》以及《续千家诗》《神童诗》等。其中《千家诗》流传最广,后有谢枋得(1226~1289)选、王相注的七言《增补千家诗》、王相选注的《新刊五言千家诗》,以及二者的合刊本。
今本《千家诗》选诗224首,很多名篇佳作,大多浅显易懂。比如第一首是程颢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第二首是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程颢和朱熹都是理学大师,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孔子和弟子讨论过的“乐”——这是宋代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生活、写诗也是体悟道理的一种途径。这两首诗一亲切平实、一精谨绚烂,都算得上圆融通透,确实不错。
“三、百、千”加上《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可见古人很重视《千家诗》在蒙学初始教育中的地位。
宋代学童写字入门的帖子,除了沿用前代的“上大人”外,还有用宋代理学家邵雍的《山村咏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简单易懂,含有十个笔画简单的数目字,比较适合学习笔画,可兼识字。
另外,“永字八法”也是常用的写字入门方法。永字八法指“永”字包含的八种简单笔画及其书写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