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殷商起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末期青铜才开始逐渐被铁代替。在青铜时代,青铜被广泛用于铸造各类器具,如乐器、炊器、盛食器、酒器、水器、兵器等。铸造青铜器要预先用泥制作陶范。如果要铸出文字,一般先在陶范写好,雕刻出来,也有直接在青铜器上刻字的。
在先秦时代,“金”指铜,金文就是铸刻在古代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在有字铜器中,钟、鼎最为重要,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古代称祭祀为吉礼,称铜制的祭器为吉金,所以金文又称吉金文字;另有铜器铭文、彝器款识等称呼。
金文是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的,周代最为流行,春秋仍旧多见。历代都有发现先秦铜器的记载,宋人开始有人专门收集、研究。估计见于著录或现有实物的铜器,累计有一万数千件。其中约有四分之一属于商代,其余大多是周代的。累计金文单字3700多个,有2400多字能释读,大多数铭文大致可以通读。两周金文内容广泛,是研究当时社会和语言文字的可靠材料。
商代铜器铭文比较简单,往往在五六个字以内,主要是做器者的族名、所纪念的先人称号等。——此类叫记名金文。参见图4、图5、图6。
西周铜器则往往记事,百字以上的长篇铭文多见,二三百以上也不少。毛公鼎有近五百字。记事金文记录重大事件如祭祀、赏赐、册命、旌功、训诰、战事等,当然往往还要称颂祖先或王侯的功绩。西周金文未定型、繁难、同字异构等特征仍比较明显。参见图7。
图7 散氏盘照片和铭文 散氏盘又称夨(z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书风朴拙厚重,是重要的金文书法范本。 铭文大意是:夨国因原先掠夺散国边境地区,现割让一片可以耕种的土地作为赔偿。然后详细记录了割地的边界,并列明两国25名履勘人员。最后描述盟誓的情景:王九月乙卯日那一天,夨国四人先后立誓:“我们已经把土地交付给散国。如果违约,愿挨千鞭,罚千金,受放逐。我们发誓!”夨国国王在豆新宫东廷将新的边界图交给散国。制图人为史官中农。
西周青铜器多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春秋铜器大多属于各诸侯国。从春秋起,各地的书写风格逐渐分化出来,还出现了美术化、装饰化的字体,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国的鸟虫书(参见图8)。
甲骨文用于日常巫术活动,使用频繁,涉及各种平常内容。而有字铜器往往有纪念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特征,场合庄重、稀见。体现在文字风格上,甲骨文有俗体字的特点,而金文是比较传统的正体字。另外,陶范质软,所以金文比较接近用毛笔直接书写的字。甲骨文则受甲骨和刻刀的影响,形成一种特殊字体。
与金文有关的重要概念另有大篆与籀文。
汉代人称《史籀篇》文字为籀文。张怀瓘《书断》云:“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说文解字》重文(一般认为,重文就是异体字)中有籀文225个。
秦汉时人为了说明秦篆与其前身的关系,称秦篆为小篆,称小篆所从出的字体为大篆。但“大篆”的实指只有籀文一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自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说文解字·叙》:“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有人推测大篆当是《虢季子白盘》(图9)和《石鼓文》(图17)一系,上承西周金文、有别于六国俗体异文、下启秦代小篆的正统字体。
今人也有把小篆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等统称为大篆的。
图9 虢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时期水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叙述虢季子白在与猃狁(匈奴先民)的战斗中立功,受到周王褒奖、赏赐的事。铭文字体端庄,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是重要的金文书法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