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六国文字(1 / 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权力逐步下移、分散,社会越来越活跃、多样起来。战国时期文字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书写材料更为丰富。就现存文物来看,战国文字主要有金文、货币文字、玺印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

战国中期后,金文大量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往往简单记录作器年份、主管官员和作器工人的名字等。铸字也往往被刻字代替。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后世出土铜器中很大比例是兵器。参见图10、图11。

春秋时开始铸造青铜币,战国时已大量流通。铸币上有标明发行地、重量、价值等信息的文字。

战国陶文中,属齐国的最多。陶文内容跟金文大致一样;多数是用玺印印出的,少数是刻画的。

大概在春秋时期,贵族通信开始在绳结处用泥封,泥上加按玺印,以防偷看。这样的书信叫“玺书”。现存早期玺印多属战国时期。字有阴文、阳文之分。阴文是凹陷的,用纸上印出的字是白色的,所以也叫白文。阳文正好相反,印上的字是凸起的,在红色印泥在纸上印出的字是红色的,所以也叫朱文。不过,隋代之前玺印主要是用来打封泥的,不是在纸上用的。因为封泥不能太大,战国玺印面积有限,字数一般在四个以内。参见图12。

用简帛作书写材料当是很早的事,但简帛不易保存,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简帛文字属于战国。出土的战国简帛文字以楚国为主,大概跟这些地区潮湿的墓室环境有利于阻止简帛氧化有关。20世纪50年代以后多次发现楚简,如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博简有1700余枚,35000多字。清华简有2300多枚,估计有40000多字。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所含多是典籍。除典籍之外,较常见的内容是墓葬的遣策和杂记、占卜记录、司法文书、占书等。遣策是随葬物品的清单。杂记记录的是墓主生前的疾患、祷祝、占卜等事。

存世最早的战国楚帛书是长沙子弹库帛书。这是一篇古代天文历数著作,包括日月四时的创生神话、异象与天灾、各月宜忌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活跃而多样化,体现在文字上,则是俗体字流行和各国文字形体、风格形成较大的差异。俗体字流行主要表现为随意简化,也有不少繁化,以及上面提到的以鸟虫书为代表的美术化、装饰化。参见表格3。

从上表可以看出,简化字形往往有连笔的痕迹,可见追求书写速度的动机是很强的。这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已经日常化,使用频繁,不再是商周时代用于庄重场合的、巫史等少数专家的技能。

各国文字的分化是很严重的。秦国文字比较传统,东方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也包括其他一些小国)文字比较新潮,而六国文字之间甚至一国文字内部,也有很大差异。参见表格4。这种情况影响到社会交流、政策法令的施行和教育的推广,是秦灭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