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六书(1 / 1)

六书是古人总结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出了六书的名目:“《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做了具体解释: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人对“六书”的理解多有分歧,尤其是对“转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兰先生的观点接近南唐徐锴,他认为与孳乳相反,转注是归纳的过程:“数语一义,写成文字时统之以形,同意语太多了,找一个最通用的语言作形符来统一它们,所谓‘建类一首’,就是转注字。”如“寿、考、耇、耊”都是注上“老”而形成的。(《中国文字学》79~80页)

另外,许慎的例字也有不恰当的,比如“信”当是形声字,从“言”,“人”声。

唐兰先生批判六书说,造三书说。他在《古文字学导论》(1935)中归纳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里批判此说,提出象形、假借、形声的新三书说。裘锡圭先生进而改进陈梦家的说法,定为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他同时指出,三书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详见表格1。(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02页以下六、七、八、九各节。字形由编者选自《古文字类编》,本书古文字字形均据此书,除非另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