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仓颉造字与汉字的形成(1 / 1)

在汉字产生之前,中国古人用实物记事,其中最常见的是结绳。《易经·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是六十四卦之一,象征“断事明决”。人类学家在世界很多地方的现代部族中调查到结绳记事的现象,包括在我国的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哈尼族等。可见结绳记事是一种非常古老、普遍的符号。

各部族的结绳记事方法是很不相同的。《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在某些现代部族中,绳子的颜色、绳结的样式、绳与绳之间的联系,也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结绳之外,契刻——在木头等物上刻画印记也是一种常见的记事方法。

结绳、契刻表意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相比之下,记录语言的文字真可谓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鬼夜哭”是形容天地鬼神见仓颉创造了文字,因而惊骇至极。作者的原意是批评人类的智巧伪诈,倒也描绘出古人对文字神奇力量的惊叹。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在中国社会早期政治中,巫、史是最重要的以文字、知识为专长的“技术官僚”。巫负责人神沟通,实质上是负责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下文会讲到,甲骨文即是巫的工作档案。而史的工作是记言、记事,实质上是构建和维系政治传统、典章制度。《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这段话说明结绳记事功能有限,不能适应“庶业其繁”的时代,于是专职记事的史官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律创造(其实应该是整理)文字。“庶业其繁”大概是指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统一国家产生,政治活动变得日益重要时的状况;这时文字与语言结合较为紧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形成了。

当代主要文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字母拼音文字和非字母的、表音兼表意的汉字。大多数字母有共同的来源——约公元前1700年至前1500年间的原始闪米特字母。世界主要的四种字母中,拉丁(罗马)字母分布最广,其次是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印度字母;如果按使用人口多寡排序,印度字母仅次于拉丁字母,然后是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传统,据说最早出现在宋代。古人对写有字的纸持敬惜之心,不随意丢弃、践踏、玷污,不用在糊窗、封坛等微贱不洁场合,而要用字纸篓收集后专门烧灰。字灰用来祭仓颉,然后撒入江河,称“送字灰”或“送字纸”。还有专门烧字纸的“惜字塔”,还有专门收集、焚化字纸、旧书的民间组织惜字会。

清朝流行“惜字律”、敬惜字纸的故事,劝人敬惜字纸,也劝人对写字作文、对经典乃至文化传统持恭敬态度。不仅儒家如此,佛家更是如此。印光法师有《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