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反馈环,实现从自控到自律的跨越(1 / 1)

“反馈环”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反馈点所形成的反馈回路。根据反馈环的方式,又可以分为“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

简单来说,“正反馈环”就是强化自身的行为,“负反馈环”就是收敛自己的行为。

如果将“反馈环”的概念放在人类身上,同样容易理解:“反馈环”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对我们提出的各种反馈。

正反馈环就是那些给予我们正面评价的人,通过他们的反馈,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自身行为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这些行为。负反馈环则是指那些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通过他们的反馈,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无论是正反馈环,还是负反馈环,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自省、更好地自控,进一步实现从自控到自律的跨越。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曾写过一本畅销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问题:从自律到幸福的唯一捷径是什么?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五次荣获“麦肯锡最佳论文奖”,还被《哈佛商业评论》排在“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排行榜的第一名,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2010年,身患癌症的他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就是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希望在自己直面死亡的过程中,能够将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理论运用到人生规划及生活中。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他把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放在自律上,从自律到幸福生活的过程则需要三个步骤:争取事业成功,家人、朋友关系和谐以及坚持正直。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思考,而不是告诉我们答案是什么。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自律的生活准则?如何将自律转化为幸福?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去寻找,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话来说就是:“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效药和快速方法。”从自律到幸福的正确途径究竟是什么?还需要自己去思考……

生存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克服自我障碍并且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但人通常无法看清自己,无法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反馈,需要众人形成一种“反馈环”,这样才能看清自己,才能实现从自控到自律的跨越。

反馈不仅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哈佛商业评论》上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反馈的谬误》。文章中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反馈方法呢?文章中明确指出,大多数的反馈不仅不会帮员工做得更好,反而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阻碍,为什么呢?

因为反馈者给出的评价或建议,仅仅是他的“个人看法或个人经验”,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而且,在反馈过程中,反馈者更倾向于评价自己,而不是评价对方。

如果站在寻求反馈意见者的位置上来说,得到过激的反馈或者遭遇负面评价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和消化。有时哪怕反馈是正确的,他们也只想逃避,更不可能做出改变。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请教完他人之后,反而更加迷茫了。

那么,什么样的反馈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呢?

《反馈的谬误》中说道:好的反馈不是指出对方的缺点或者直接教对方怎么做,而是激发他调动自己独特的才能去推动事情的进展。具体说来,好的反馈有三大特征:

特征一:能够调动你的乐观情绪

正在寻求反馈的人,通常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正处于困境之中。对他们来说,能够调动他们乐观情绪的反馈,才是好的反馈。因为只有先让他们产生乐观的情绪,才能促使他们更乐于接受全新的解决方法甚至是一些负面的反馈。

特征二:能够帮助你回溯过去,找到问题根源

如果问题难以解决,反馈者也没有更好的建议,那么可以让寻求反馈的人回忆过去的经历——以前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比如具体的想法与行动。这样的反馈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也能够帮助反馈者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特征三:能够提前设想结果,导向行动

当寻求反馈的人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反馈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让他们提前设想结果,并以此作为行动导向。这时候的反馈者是以“过来人”“引路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也更容易被认可、被接受。

总之,面对他人的反馈意见,不能“照单全收”,而要学会甄别——哪些反馈是公正客观的,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过于主观,不必太过在意。在众人形成的“反馈环”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从自控到自律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