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对日程进行宏观把握(1 / 1)

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位老师授课,学生成绩也有高低之分。

有的学生思维缜密,懂得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和总结,成绩自然不错;有的学生思维僵化,同一道题反复出错,哪怕认真听讲了,最后学到的东西也不多。

如果排除智力因素,这两种学生的不同之处,可能仅仅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一种学习方法,或者说思维工具,备受哈佛教授与哈佛学子的推荐。它可以将枯燥的信息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画,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各种逻辑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做好时间管理,对日程进行宏观把握……可能很多人已经猜到了,它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名叫东尼·博赞,由于他创建了思维导图而被遴选为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的会员,同时他成为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并且创办了“世界记忆冠军协会”,专门为那些有学习障碍的人服务。

自从思维导图诞生之后,在商业、教育以及个人学习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它能够将我们思维发散的过程形象地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大脑最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放射性思考,那些进入大脑的信息,包括文字、数字、味道、色彩、音乐、感觉、意象等,都可以作为思考的中心点,由此中心点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变成另一个中心点,再向外无限发散……

这些点就像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迹可寻”的紧密关系网络。

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从思考的中心点开始记录,将大脑发散的过程以图像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且把各个中心点及关节点的隶属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够让左右脑的机能得到充分运用,帮助我们找到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并且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

由于思维导图侧重“自由联想”和“图像记忆”,而不是“结构性思考”和“理解性记忆”,所以它更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图像记忆”能够让这类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却不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较深的理解,算是一种浅层学习法。

而且,“自由联想”对思维没有太多限制,适合用在“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中,就个人而言,思维导图的运用范围还是十分广泛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时间管理呢?

用思维导图来做时间管理,简言之就是四步:收集、整理、执行、总结。有序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时间管理,那样我们的任务就会更有序地完成,可以避免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头或者毫无计划地行事。

1.收集

在时间管理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我们有哪些工作待办,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如果采用和平时的列表清单一样的方法,容易让我们忽略某些事,就会出现做着做着察觉另一件事还没来得及做的情况。

但如果是利用思维导图,用它来收集我们的待办工作,需要去完成的任务就会一目了然。首先,我们先进行一个板块式的分类,例如工作、学习、娱乐、联谊等,分类视情况而定。接下来,就是将各个板块会涉及的事列举出来。

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我们在列任务时能够想到更多,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归纳,有利于我们列举任务的完整。

2.归纳

归纳这一步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给每一个任务规定一个时间,确定要在什么时候完成它。有时候事情可能会有一些变故,这时也需要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任务,重新确定截止时间。

第二步就是给这些项目安排好优先级顺序,区分好哪些是重要、哪些是紧急的,可以用几种颜色去标记,将亟须完成的事项提前整理出来。

完成了这两步,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变得清晰明了了。

3.执行

前面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这一步执行更加顺利,更加得心应手。在执行过程中,哪些是完成了的,哪些是没有完成的,都需要标记出来,没有完成的是什么原因,个人还是外界因素导致,又有什么解决方案……

这样有序地完成任务,才能让我们工作事半功倍。

4.总结

经验在于积累,熟能生巧。最后一步就是让我们去总结经验,对于那些完成了或者没有完成但过了截止时间的任务,我们能从中收获什么?完成了的任务,我们是否有什么方法能够在下次做得更快,某些细节能否做得更好……没有完成但是过了截止时间的任务,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任务没有完成,是否与自己的能力有关,应该怎么改正……

这一系列的总结,都将在下一次帮助我们更快、更高效地处理问题。

以上四点就是用思维导图来做时间管理的一个具体步骤,这样有条理地做每一件事,就不会觉得马上就要验收成果但还有一堆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