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葡萄之前,先别急着说它是酸的(1 / 1)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只狐狸午睡起床后,感觉肚子很饿。这时正好路过一个葡萄架,看到熟透的葡萄一串串掉下来,它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可葡萄架太高,狐狸踮起脚也够不着。聪明的狐狸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向后退了几步,然后猛地跳起来,可是离葡萄还是差一点点。经过好几次跳跃,仍旧没有成功。

狐狸有些累了,也有些心灰意冷。不过,它马上又笑了起来,自我安慰道:“这些葡萄看着很诱人,但说不准是生的,又酸又涩呢。幸亏没吃到嘴里,不然我会难受死的。哼,这种酸葡萄,就是送给我吃,我也不愿意吃!”

狐狸这样想着,“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的食物了。

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酸葡萄效应”,指的是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而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让自己从不安、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不会受到伤害。

如此说来,“酸葡萄效应”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不都像这只狐狸一样吗?起初信誓旦旦,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比如清晨早起背诵10个单词,可第二天清晨闹钟一响,又不想起床了,还给自己找来各种借口:再睡几分钟吧,没有睡好,哪有精力背诵单词呢?这个时间点,起床的人应该很少吧?大家都没有起床,我继续睡也很“正常”啊!算了,继续睡吧,明天再背也不迟……

就这样,不仅早起的计划被抛之脑后,还给自己找来一大堆理由,以求心安理得。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首次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时,或者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感。这便是“认知失调”。为了解除这种不适感,心理防御机制会站出来,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各种安慰自己,以此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将其“丑化”,让它变成狐狸口中的“酸葡萄”,从而让心理平衡。比如面试工作失败了,内心本应该有些失望,但转念想想这份工作也有各种不好的地方,工资不够高,福利不够好,还不让请假……这样一想,内心的失落感没了,反而多了一丝欣慰。

再比如,当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强调自身既得的利益,淡化目标的结果,从而让自己不至于过分失望和痛苦。比如一起参加选秀节目的朋友入围了,你却被淘汰了。为了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你可能会安慰自己说:“这次入围又不代表会成为冠军,就算成为冠军也不一定会红,没什么可羡慕的。我自己虽然被淘汰了,但有了参赛经验,还有更多的比赛在等着我呢!”

“酸葡萄效应”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在遭遇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者免除精神压力,让心理保持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不过,这种阿Q式的“心理安慰”,也只能暂时缓解内心的压力与痛苦,不能依赖于此,而应该马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让自己获得真正积极的情绪。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摆脱“酸葡萄效应”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失败了就承认失败,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寻找“下一次做得更好”的方法,而不是给失败找借口;想要得到某个东西,要努力提升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不是通过自我安慰,去缓解内心“求而不得”的失落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特里法则”,它源于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当错误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承认错误”,而不是找借口。

曾经的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中这样写道:“她也有像许多小朋友一样的缺点,如‘爱掉字,抄错字’的毛病,但是她能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将‘粗心’变为‘细心’;她学习的条件并不优越,但她喜爱学习、渴望学习;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

只有改变自己的态度,承认错误,接受错误,才会想办法去改正错误,战胜错误。如果只知道找借口安慰自己,那么就不可能“知错能改”了。

在吃到葡萄之前,先别急着说它是酸的;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先别急着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