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清晨醒来后,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好像身体从被窝里爬了出来,意识却没有。这时候大脑运行很慢,甚至会出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感官失灵”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刚醒过来的时候,大脑和身体的各项机能还处于被抑制状态,就像“没睡醒”一样,需要几分钟的缓冲时间。这段缓冲时间过了之后,才能从被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大脑出现“感官失灵”,可能只是大脑及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没有完全“清醒”而已。
其次,人类通过感官和直觉去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不过,人类的大脑不会像录像机那样,能够准确客观地记录所有看到的信息,大脑更像是一位小说家,会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重建。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说:“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收信息,然后又抛弃掉它们中的大部分,只使用其中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内心世界,并以此来代表外部世界。这样,我们好像戴着一副看不见的镜片在看世界,镜片过滤掉大部分的信息,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填充这个世界,就好像填充字母一样。”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大脑会自动“忽略”一部分信息,然后将专注力放在“筛选”出的信息上。
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脑接收信息的能力非常差,即使你给大脑输入了十条信息,但最终能够被大脑接收的信息可能只有两三条;二是大脑一次性接收信息的容量十分有限,很难同时处理好多条信息。
这样说来,刚起床时出现“感官失灵”的情况,也就“情有可原”了,毕竟大脑从被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也需要一点适应时间。
哈佛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教授和伊利诺伊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斯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拍摄了一部短片,片中有两队篮球运动员在不断传球,其中一队穿白色的运动服,另一队穿黑色的运动服。然后让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观看短片,统计出片中穿白色运动服的球员的传球次数,并且完全忽略片中穿黑色运动服的球员的传球次数。
两位教授还在短片中安排了一段特别的场景——让一个人假扮成大猩猩,走到球员当中,并且对着镜头捶打自己的胸膛,然后再走出篮球场,全程长达9秒。
在不到一分钟的影片放映结束之后,两位教授询问志愿者看到多少次传球。有的回答35次,有的回答34次……当然,这些回答都不重要,两位教授提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在数传球次数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结果约有一半的人回答没有,尽管那只“大猩猩”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长达9秒!
接着,两位教授又让志愿者重新观看了那部短片,并且不再有计数的要求。这一次,他们都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人群中的“大猩猩”。志愿者大多惊讶地感叹:“我居然没有看到!”还有一位志愿者坚定地认为,自己前后观看的两部短片,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版本!
在这项实验中,大约有一半的志愿者出现了“感官失灵”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屏幕上出现的“大猩猩”视而不见呢?两位教授在《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原来,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时,会出现一种叫作“无意视盲”的认知局限,这种认知局限会自动忽略掉那些“不重要”“不需要”的信息。
这也是很多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根本原因。要知道,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有多个目标、多条信息需要处理,大脑便会自动筛选出重要的部分,忽略掉不重要的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资源去处理筛选出的任务信息。
清晨起床之后,大脑开始运行起来,处理大量的信息。你所看到的一切,比如阳光、街道、车辆、人群、树木等,这些事物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大脑无法将感官接收到的全部信息处理掉,便会“自动筛选”,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自动选择出需要处理的信息,并且忽略掉大量无关紧要的信息。
所以,清晨刚起床时,如果大脑出现“感官失灵”的状态,不必慌张,只要一会儿就能恢复清醒了。如果是在白天学习或工作中出现“感官失灵”的状态,则是大脑疲惫、注意力涣散的表现。这时记得让大脑休息片刻,因为从你醒来开始,大脑就一直不停地运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