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调动自己积极的情绪,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只有那些拥有自控力的人,才能走向成功。你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在法庭上,律师拿出一封信问洛克菲勒: “先生,你收到我寄给你的信了吗?你回信了吗?”
“收到了!”洛克菲勒回答他,“没有回信!”
律师又拿出二十几封信,一一询问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都以相同的表情,一一给予相同的回答。
律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跳如雷并不断咒骂。
最后,法官宣布洛克菲勒胜诉。因为律师情绪的失控让自己乱了章法。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重要,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却至关重要。
1960年,著名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一群儿童依次走进一个空****的房间,在房间最显著的位置,米歇尔教授为每个孩子放了一颗软糖。
接下来,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孩子说:“谁能坚持到老师回来时还没把这颗软糖吃掉,谁就可以得到另外一颗软糖作为奖励。但是,如果老师还没回来你就把糖吃掉的话,你就只能得到这一颗软糖了。”
实验结果发现,有些孩子自控力差,老师不在,又受不了糖的**,就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则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认为自己只要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颗糖,于是,他们尽量克制自己。他们并非不爱吃糖,却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离开座位到旁边去玩,坚持不看那颗软糖,一直等到老师回来。就这样,他们得到了奖励——第二颗软糖。
研究者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抵挡住**、坚持下来得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颗软糖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长大后,那些只得到一颗软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这就说明,凡是小时候缺乏自控力的,无论他的智商如何高,其成功的概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时候便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尤其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由此看来,在决定人生成败方面,人的非智力心理素质的作用常常超过智力因素。一个高情商的人,是一个能够成熟地调控自己情绪和情感的人,同时他也就具备了调节别人情绪的能力。
想要控制情绪,就需要先了解情绪。情绪其实具有两极性:如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激动和平静的情绪等。同时,情绪的强弱程度、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形式都可用来作为衡量情绪的尺度,如情绪的紧张程度、情绪的激动程度、情绪的快感程度等。
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就是情绪两极性的典型表现。积极、愉快的情绪使人充满信心,努力工作;消极的情绪如悲伤、郁闷等,则会降低人的行为效率。
情绪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比如满意和不满意、愉快和悲伤、爱和憎等。而每两种相反的情绪之间又存在着许多程度上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情绪的多样化形式。
虽然两种情绪处于明显的两极对立状态,但它们仍可以在同一事件中同时或相继出现。例如,儿子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牺牲了,父母既体验着英雄为国捐躯的荣誉感,又深切感受着失去亲人的悲伤。
同样,对于人来说,同一种情绪也可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恐惧会使人紧张,抑制人的行动,减弱人的正常思维能力,但同时也可能调动他的潜力,促使他向危险挑战。
紧张和轻松也是情绪两极性的一种表现。紧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情景下发生,比如客观情况赋予人需要的急迫性、重要性等,人们在这种时候就极易产生紧张情绪。当然,紧张也决定于人的心理状态,比如脑力活动的紧张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活动的准备状态等。
通常情况下,紧张能对人活动的积极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它能引起人的应激活动,产生对活动有利的一面。但过度的紧张则可能使人产生厌恶、抑制心理,并导致其行为的瓦解和精神的疲惫,甚至崩溃。
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为激动和平静。爆发式的激动情绪强烈而短暂,如狂喜、激愤、绝望等。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的。
作为情绪两极性的一种表现方式,情绪的强弱变化也异常明显。它经常呈现出从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变化状态,比如从微弱的不安到强烈的激动、从暗喜到狂喜、从微愠到暴怒、从担心到恐惧等。情绪变化的强度越大,自我受情绪影响的趋向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