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五分钟”(1 / 1)

李开复答记者问:

问:在来见你的路上,凌志军说你有出众的识人才能。你的特长是可以在五分钟内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请问是如何做到的?

答:面试时,用五分钟看他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不是一个真诚的人、可信的人,也可以大约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他的能力。

问:对于你刚才讲的,我有一些疑惑,如你刚才说的,你在招人的时候,能用五分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看错的时候吗?

答:当然也有看错的时候。有些人有多次面试经验,会“包装自己”,所以说我不能用五分钟完全准确地断定一个人,但是也有95%的把握。所以,我们面试要经过7~8位“考官”,还要看其取得的成绩、业绩,并得到以前同事、老师、同学的评语,才做最后决定。

问:95%的把握仍然是惊人得高,它来自什么呢?

答:这主要是依靠经验。我面试过上千个人,所以总是可以把以前见过的人和来面试的人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另外,我会提一些很特殊的难题来理解一个人的思路。我不会接受一个很广的答案,我会追根究底,因为在压力下更能看清一个人。最后,这也是情商的一个例子。我想,能识人的人会观察、能注重别人的感觉。同理心很强的人应是能识人的人,因为他能将心比心。

有奇思妙语者,大多反应迅速,这种人头脑聪明,能洞察事件的根源,有化解临场危机的本能。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是:一看德;二看才。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层层推进,直到对方无言以对或询问者无话可问,这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反应能力的强弱及其心境是否开阔。所谓变,不是强词夺理的对答,而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有理有据有节的表现;有理绝不会词穷,甚至理屈词也不穷,将黑的能说成白的,将死人能说成活人。关键是能让听者心悦诚服,从而成功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向对方不断追问,可以从中观察到对方的应变能力,也可以看出对方的真实水平。在不断追问的时候,要越问越深、越问越广。在问的过程中,没有自信的人,面对一连串的“逼问”,会惊慌失措、虚言以对,眼珠骨碌碌转……发问的人,就可从这些表情的变化,判断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对一件事一知半解的人,便会露出马脚。

发问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提出足以判定对方真心的问题。比如说“你的爱好是什么?”“家里有哪些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形式上的,对探察一个人的内心毫无帮助。“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这一类的难关,换了你,如何去打开僵局?”这一类的问题,就足以看出对方的应变能力、才干和思考力。又如,身为上司,在遇到重大的问题时,不妨向部属或同事问一句:“要是你,如何解决?”这时,在平时看似应变有方的人,却为之语塞,或是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而平时看似不够机灵的人,却能提出化解的妙方——这种事实,会让你感到一个人平时的外表和言谈举止不足信赖。领导者若能在一个人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实水平,而且这种真实水平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起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受朋友之托,张松帮朋友在其公司现有的业务人员中选一个能够独立开拓外地新市场的人担任驻西安办事处主任。通过多方考察,张松最后选择了刘某。之所以选他,是因为他思路清晰,知识面广,能言善辩,说服能力强,适应速度快。

“刘先生,你们公司生产的这种食品包装太土气啦!”张松向他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张先生,也许您说得很对。可是要知道,我们生产的这种食品是大众消费型的,这就要求外部包装和设计要符合大众消费的水平。如果外部包装成本昂贵,设计华丽,我们肯定要提高销售价格,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市场调查后所确定的价格策略。更何况我们这种食品的原料来自山区,我们宣传的定位是回归大自然,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设计必须给人一种朴实自然的感觉。我不知道张先生所说的土气,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夸奖?”他神态自然,语调平和。

“是,是!只是从口中出来的语言无法在‘土气’两字的两边加引号!”张松不得不见台阶就下。“刘先生,既然从产品到包装都不错,那么到目前为止为什么还没有打开市场呢?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市场?”

“我们的产品不是打不开市场,也不是根本没有市场,而是在我们的销售战略策划中,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间阶段。既然张先生是策划专家,不会不知道所有产品都有四个阶段。我们这种产品投放市场才六个月,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国内主要市场铺货,疏通正规销售渠道。现在,我们正处于市场的培育阶段,主要靠自然销售。之所以我们的第一阶段占的时间稍长一些,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研制的这种食品在国内尚没有第二家。”

无论事实如何,反正对方振振有词,张松已无言以对,大概是他理屈词穷了。

后来,委托张松帮他选人的朋友告诉张松,刘某在西安干得很出色,而且还有几个别出心裁的销售新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