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1 / 1)

武则天传 宋可书 782 字 26天前

母亲的去世让武则天在政治上感觉到了一丝苍白无力,虽然她已经力挽狂澜,并且掌握了比之前更大的权力。但是她明白,失去一个精神支柱和臂膀之后,武则天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化解一个个危急。母亲的去世让她更深刻地明白,作为女人的她已经掌握了女人最高的权力,可是皇后永远是皇帝的附属品,她仍然要受皇帝的牵制,就连她的生死也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她的荣耀和灾难,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武则天,更加现实而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局面,只有掌握了帝王的权力,才能保全骑虎难下的自己。于是,武则天有了架空高宗皇帝的念头,并且为这个念头付诸实际行动。

唐高宗身体日益不佳,据《资治通鉴》记载:“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唐高宗得了一种病,病发起来头非常疼,眼睛无法看东西。这种病只能长期调养,高宗只好长期卧床,政事只能交由武则天去处理。武则天借高宗生病,太极殿低洼潮湿的理由,要求搬离太极殿。

武则天想要将自己的权力扩大,就要缩小百官的权力,尽量摆脱百官对皇权的监管。于是她希望通过搬离太极殿,拉远皇上办公与群臣办公的距离,阻碍百官对皇权的控制。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所以最关键的是中书和门下两省。太极殿是高宗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的场所,而各类奏章的起草和审核都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进行监管和封驳审议,宰相对事件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的办公之处离皇帝非常近,这样就对皇权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管和控制。武则天为了摆脱这种管制,她选中了太宗曾修建的避暑宫殿——大明宫,她决定利用大明宫的地理优势,对百官的权力形成制裁。

武则天大兴修建大明宫,为的是将权力和政治中心移到大明宫,并且将中书省和门下省由皇宫禁内,搬到禁外。两省远离皇上的办公中心,就不再方便对皇权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而此时的宰相议政也被放到了禁外进行,这是唐代中枢结构的一个巨大改变。

武则天在大兴土木修建大明宫的同时,还不忘之前韩国夫人与魏国夫人的教训,为了使高宗皇帝无法再恩宠任何女人,自己可以肆意专宠,武则天打着为高宗龙体着想,宫中不宜留太多女人,后宫嫔妃数量也应该有所减少的借口对后宫嫔妃“大肆洗涤”。但皇上并不是和尚,如果后宫之中没有女人,那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高宗自然也脸上无光。武则天为了让高宗体面一些,她创立了一个新制度,将皇妃、昭仪、婕妤、才人、美人全部取消。将原有的皇妃改为两人,分别命名为“襄德”,官居一品,“劝义”四人,官居二品。这些女官自然如名字一样,要劝诫皇上勤劳奋进,关心政事。高宗光听着这些名字,看着这些嫔妃天天说教一样的劝告,哪里还有宠幸的心思呢。

修整后宫完毕,武则天又开始针对朝廷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整。随着李义府的倒台,大量新政策的实行,需要武则天决策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奏折堆积如山,武则天只能开始筹划任用更多新人来为自己效力。武则天迫切需要一批可以起草诏书辅助决策的智囊人物,同时,也为自己的党羽扩充增加人选。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将这批人招入宫中。但武则天最担心的是权力的下移,所以她任用的这些人,官阶并不高,这些人也经常被调换。随着时间推移,武则天渐渐允许这帮智囊人物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由此,这批智囊人物被称为“北门学士”。

这批“北门学士”编写了一批署武则天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著作。

《臣轨》共分两卷,此书以儒家传统观念道德为基础,论述了臣子应该有爱国忠君之心,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臣轨》已经作为学子考试的一个必考书目,证明它有一定政治传播目的。“北门学士”通过一些修撰手段,间接传播和弘扬了武则天想表达的精神内涵。而这批智囊,也充分为武则天创造了舆论导向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