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向田邦子的文章中读到一种“理解”,
尽管她曾自嘲一般地描写过“理想父亲”的形象,
但对于现实世界中那个专横的父亲,
却以多端的理解把她复杂的爱收藏了起来,
把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厚道
以非说理的方式表达出最好的境界。
2003年我在大阪的书店买了向田邦子的食谱,买这本书并不是为了配方或菜色摆盘,因为那些菜都是我从小熟悉并经常操作的日式家常菜或小变形。当时,向田邦子已在1981年台湾三义的空难中去世,她在东京赤坂与妹妹一起经营的“妈妈屋”也已经结束营业。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食谱的意义与工具书无关,而是透过一个属于她的具体生活面向联结了向田邦子的文字世界。
向田邦子的名言是:“就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发现闪闪发光的人生真谛。”而平凡生活中的其中一项“饮食”,在她的小说、散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虽然她是那种能独自一人坐在通常是男性应酬才去的料亭中大快朵颐、独饮自乐,被称为豪杰的女性,但在多数文章中,她对饮食的描写却是小规模的带笔,是背景,但少了那个背景,读者又捉摸不到完整的情感。
向田邦子所描述的饮食生活,有些直陈感官觉知,有些带着回忆中的快乐或悲伤,但无论如何,我读她的饮食文字从不感到煽情夸大,看得出她很爱美食却没有想利用这个人人喜欢的生活元素大加发挥。但她果真是喜欢食物到了必须把她所感觉“闪闪发光”的生活复制在赤坂的一家小店中,让赶稿与赶着上市场、书桌与炉台成为她的生活主战场。她把这些平凡情感放在真实生活中,而不是用想象的文字营造生活的张力。
我曾在一场共读向田邦子的读书会中,为参与的朋友做了她的食谱,从书中选了其中四样搭配成一餐:
一杯以马铃薯、红萝卜、西洋芹熬煮的浓汤
一道加了芥末的中华风鸡丝色拉
一盅红萝卜与酱煮油豆腐皮丝拌饭
一份蟹肉葱丝滑蛋
和洋折中的饮食,正是向田邦子生长年代的日本饮食大潮流。在她的散文、小说与她具体可见的居酒屋食谱里,到处可见这种味道与风情。
我不知道向田邦子在台湾是因小说或散文而受欢迎,但如果读她的散文的人,大概都知道《父亲的道歉信》这本结集。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实在很好,引动人类天生爱谴责上一代的本性,连不知道向田邦子的读者,看到书名也想凑热闹地围拢了过来,看看一个父亲为什么需要写道歉信给孩子,只是,那些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两代之间解剖般地责难与大彻大悟的读者们要失望了。向田邦子的文章中虽然处处有亲情,但她并不是一个操弄亲情的人,她借由“父亲”写出许多情感,更重要的是,透过父亲来理解人的极限与平凡,并试图跨过极限,在年龄的增长中,以亲子两代同时的改变,极目眺向新的希望。
多读几篇向田邦子散文的读者,一定感觉得到向田邦子的“父亲”到处可见,他既是她童年时不知是敬或畏、只要出差或是去参加晚宴,大家心情就会比较轻松的一家之主;他也是会带她吟诗识字,一心想把自己没能得到的求知机会给予孩子的父亲;他是她读女校时还会拳脚相向,对着孩子大骂“混账东西”的粗暴爸爸;也是写信时会用敬语称呼她,从嘘寒问暖直到关心学习,充满威严与父爱的“短暂”完美父亲。虽然有这么多矛盾的形象,但,有些景象却让向田邦子永远难忘。当她看过父亲抱着战时流散他地、病后归来的小妹妹时抱头痛哭的模样,她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男人放声哭泣。”当她在东京奥运的全民激动下离家出走忙着找房子时,她虽然哭,但心中了解父亲是为了另一种情感借故找她吵架,要逼她离开责任担子,要释放她自己不能给予的自由。父亲的无言与父亲的暴躁在她的文章中都没有扩大描述,但她落笔处的情感,随着岁月所成的文章,一篇篇在改变,她以“超过当时”的年龄,重看不同生命位置的父亲,没有滥情,不提原谅,却在三言两语中已把读者带到自己亲子关系的省思中。
在向田邦子提及她父亲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同行二人》这一篇。文章中的向田邦子笔触调皮得有如樱桃小丸子,带着形已离去、心相同行的父亲,一起接受一份相信如果父亲健在应该会惊喜万分、深感荣幸的个展邀约。文章中虽然大部分的文字在赞写画展主人,但前导与收尾出现的却都是十年前过世的父亲,谐谑却未失敬意的笔下,向田邦子又一次刻画出性格中永远带着某一部分小男孩面貌的那个大男人,与作为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之爱。
向田邦子的小说中经常描写日本社会中男性作为单纯的个人与家庭支柱之间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都有一群家人各自发展的生活与心情。她的作品是自传体的小说还是小说体的自传,总让读者不断心生疑问。她最擅长描写谨守二流人生的安定与灭顶于一流人生渴望的男人,还有在这种男人身边围绕的女性与家人。大家都很辛苦,但也都要在辛苦中继续生活,各自找出意义。
有一次,妈妈来台北探望我们时,跟我谈起正在NHK一星期播放一次的连续剧《胡桃の部屋》,之后她跟我谈向田邦子,说自己看过几本书之后,总觉得她所描述的故事很灰暗沉重。我知道阳光对我妈妈的意义有多大;她十八岁时外婆突然过世引发家庭极大的变动,母亲曾一度非常消沉,我想,一定是对于阳光的渴望使她把自己从自怜无助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她了解决定与命运的相关,相信寻找阳光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我跟母亲说,我喜欢向田邦子的散文多过她的小说,她有很多文章描写自己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因为对一个时代的理解。向田邦子比我母亲早一年出生,所以我常能从她笔下生活小节的描述中印证母亲口中的童年景况;或许,这是我读她的书而感到特别亲切熟悉的原因之一。
我总在向田邦子的文章中读到一种“理解”,尽管她曾自嘲一般地描写过“理想父亲”的形象,但对于现实世界中那个专横的父亲,向田邦子却以多端的理解把她复杂的爱收藏了起来;把为人子女应该有的厚道,以非说理的方式表达出最好的境界。
我们大可以期待一个完美父母的出现,然而那份期待不是对自己的父母,而是希望自己为子女做得更好,因为,理想是行动的蓝图。向田邦子的书或许有些沉重,但读后却让我因为理解而对两代之间的爱有更清楚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