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后维新时代”的权力危机:大阿哥事件(1 / 1)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在宫里接见完伊藤博文后,都已经回到颐和园了,听到康广仁的口供,立刻又从园子里边回宫,对光绪皇帝和大臣又哭又骂。她骂这些大臣:“我把皇上交给你们,让你们看着,你们怎么看成这个样子,你们的责任心在哪儿?”

之后,又转过来骂皇上:“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我对你那么好。你4岁时,我把你接到宫里边来,一直照顾你,一直帮着你,给你找好的老师,让你接班,结果你和那些没良心的王八蛋勾结在一起害我。”皇上一开始其实听得很迷糊,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听着听着,他慢慢悟出来:原来慈禧太后是认为他掺和进了康有为他们的谋反计划。

光绪皇帝知道了这里边的脉络后,慈禧太后就问他怎么处理。光绪皇帝这个时候也乱了方寸,下令将他们杀掉。戊戌年的这一重大事变发生之后,最不该做的就是草率地把这几个人都杀掉。光绪下令后,下面的人迅速按照康广仁的供词实行抓捕。先是到了谭嗣同家抓谭嗣同。谭嗣同是英雄好汉,他一上来就说:我跟你们走。这一下子就把康广仁的供词坐实了。然后,又派人去抓刘光第,刘光第说:“那个老太婆,她早就该让位了。哪有退位之后又干预政治的呢?”刘光第和政变没关系,但刘光第一直就反对慈禧太后继续干政,所以他也被抓了。不到一个星期,所有的涉案人员就都被一网打尽了。之后就按照光绪皇帝的命令,将他们全部处死!当然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张荫桓。

张荫桓当时被抓了之后,由于他是外交官,在国外有很高的声誉,日本外交官就连夜找到李鸿章,他说:“李中堂,现在只有你能救张荫桓。”李鸿章说:“你不知道张荫桓是我的敌人吗?尽管他早年跟着我干,但后来他又背叛了我,他活该。我跟他矛盾很深,我为什么要救他?”日本外交官说:“中堂,看在我的面子上,帮一帮他,而且正因为你和他有矛盾,所以你一句话就可以救他了。”李鸿章说:“现在都半夜三更了,我怎么救呢?”日本外交官听出李鸿章话里的意思,知道他同意了,就讲:“中堂大人,只要你想救,总有办法的。”所以,后来在所有被抓捕的人当中,只有张荫桓躲过一劫。实际上张荫桓可能是康有为对朝廷内部矛盾想象的一个信息源。他们是小老乡,康有为很多信息是来自张荫桓。

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给戊戌六君子翻案的事情才提上日程。杨锐的儿子把杨锐当年拿到的皇上的密旨交出来,摄政王将这份文件交给了庆亲王,让他研究一下对戊戌大案的处置是否有有失妥当的地方,因为这是先皇帝的一块心病,也是太后的一块心病。

这个案子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庆亲王组织讨论后,得出的结果是杨锐可以翻案,其他人不能翻案。政变是事实,但杨锐是为了保皇上,他是无辜的。杨锐当年如果把这份皇上写给他的东西拿出来,大概他就不会死。但是杨锐不死,光绪就一定会出问题。所以杨锐在1908年被平反了,其他人都没平反。这就导致康、梁对清政府心生怨恨。

我们今天仔细去研究康、梁的资料,尤其是梁启超的资料,你会发现梁启超对清廷的厌恶,不是发生在光绪活着时,而是在1908年这次要求平反的事情被拒绝以后。后来各地陆续出现骚乱,到1911年滦州兵谏发生后,梁启超对清朝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保皇党。清廷在1908年戊戌大案平反问题上处理得太极端了,康、梁确实是参与了政变,但是你不能永远让人背着这个罪责,戊戌党人总要回国的。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外面流亡,这个案子始终得不到处理。现在光绪和慈禧都不在了,那顺水推舟,将戊戌党人大赦,这样其实对晚清政治改革是有好处的。结果,除杨锐外的所有人都没有被平反,这应该说是晚清帝制最后出问题的一个很大原因。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讲光绪。光绪皇帝在政变之后,心里边实际上是非常灰暗的。这个时候他就在检讨自己:我还是不行啊,我怎么遇人不淑呢,我怎么没有对人基本的辨别能力呢?就在戊戌事件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光绪皇帝连羞带怒病倒了,这就成了后来政治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光绪皇帝小时候身体就不好,而在改革当中,光绪皇帝又很亢奋,在经过这样一次事变的折腾后,他的身体终于垮掉了。

更糟糕的是,光绪皇帝在年轻时,身体可能就出了问题,所以他大婚十年,皇后、妃子都有,但就是没有子嗣。在中国的帝制体制下,权力的传承一旦出了问题,就麻烦了。1899年这一年他的病时好时坏。政变发生之后,中国政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国际社会的观感问题。

在1898年之后,国际社会把清廷内部看作是有两个派系。之所以如此,与康、梁在海外流亡时对其添油加醋密切相关。张之洞当时就跟日本外务省交涉说:“你们日本太过分了,怎么不管管康、梁?别让他们胡说八道了!”他们在说什么呢?他们反复在讲:我们皇上又被囚禁瀛台了,我们皇上又不被允许说话了,我们太后跋扈。总而言之,就是骂太后,赞美皇上。我们今天之所以形成这种认识,完全是因为康有为、梁启超在政变之后不断在海外这样讲。因为海外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他这么讲,外国人信,之后再反馈给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也就信了。只有高官不信,所以我们今天去看资料,凡是能和皇上、太后接触的军机大臣、总督层面的高官,从他们的嘴里听不到清廷内部存在两个派系这种信息。我们读鹿传霖、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的资料,都发现不了太后跟光绪皇帝有矛盾。刘坤一虽然在1899年要换皇帝时,表示了反对,但是他的资料当中也没告诉我们两宫有矛盾、在国家发展上有什么保守和改革的派系区分。所以,我们讨论近代史和晚清史的重要事件时,要重新调整视角,不能人云亦云。

在这种状态下,光绪皇帝的身体情况,就被外国人视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风向标。1899年这一年,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引起了国际资本的高度波动。因为从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开始增加,列强的利益在中国,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稳定性就特别看重。英国公使窦纳乐,在这一年就时刻关注着皇上的身体状况。

到了1899年夏天的时候,关于光绪身体不好的谣言四起,清廷方面为之烦恼不已。都说皇上身体不好,但皇上身体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那怎么办?当时中国重要的官方发言人是庆亲王。外国人问庆亲王:“皇上怎么样?”庆亲王就讲:“皇上很好啊,皇上和太后一起处理政务,完全没问题。外边都是在胡说八道。”后来窦纳乐就说:“你这种讲法没用,因为中国有说话不诚实的记录,你这样说没人信。”他建议,“你要真的想证明皇上的身体没问题,那就必须让第三方来证明这个说法是诚实可信的。”庆亲王和高层会商讨论之后,就决定让第三方做个鉴定。这样,皇上的身体状况就不再是国家的最高机密。1899年10月,各国公使就推荐了法国驻华公使馆的医生去给皇上做一次会诊。中国的太医院和各省的名医也对皇上做了会诊,发现皇上身体没有大问题。毛病是有,但不致命。并不像外面传的那样,皇上不能履行职务,马上就要死掉了。之后法国的医生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也向总理衙门出具了一份诊断报告。

法国的诊断报告上写道,按照西方医学的观察,皇上患有慢性肾炎。但只要改善他的饮食,加上必要的药物治疗,排尿就能够恢复正常,气闷就能够消失,皇上的病情会逐步好转。总体而言,皇上的病并不影响他继续履行皇帝的职务。11月5日,皇上和太后一起接见日本使臣。又过了一个月,等到1899年底,他们又在宫里边集体招待英法德日俄等国家的公使和夫人。这一时期,太后和皇上的外交活动,比过去要频繁得多,其中他们俩共同出席活动的次数更是明显增加。

实际上,我们真正去研究史料,就会发现光绪和慈禧真的没矛盾。但是到了1899年底的时候,光绪皇帝的病情发生了反复,这个时候为了中国的政治稳定,清廷满洲贵族内部觉得应该考虑一下接班人的问题了。所以,就有人提议给他过继一个孩子。当这个思路得以确认之后,究竟过继谁就成了大问题。慈禧太后提出几个条件,一个是与皇族关系要亲近;另外要年纪小,小才好培养。

谁家的孩子更合适呢?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和溥字辈的满洲贵族谈话,就看哪一个孩子合适。后来,他们就选择了端郡王的儿子。端郡王之前一直处在政治权力的边缘化状态,1891年,才做到御前大臣。他虽然是皇族,但是地位不高。

照理来说,挑选光绪皇帝的接班人时,应该从几个王爷当中选最优秀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专制体制下的帝位传承,是一个高层的民主架构。它其实是一场博弈,最终找的并不是哪家的孩子优秀,而是看家族。它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家族不能太狠,你很狠、很坏,那一旦把权力给你,大家就都没有活路了。

我认为当时最好的接班人,应该是庆亲王的儿子,他做过商务部部长,一表人才,而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为什么不能找他?因为庆亲王太跋扈。除此之外,就是恭亲王家的孩子,但慈禧太后心里面很反感他家的孩子,所以恭亲王家也不可能。那么假如不发生其他问题的话,后来的摄政王载沣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他这个时候的年龄比后来选出的大阿哥稍大一些。之所以他没有被选上,是因为光绪皇帝的心结。政变之后,太后心里面总在怀疑光绪,你说康有为这一拨人闹事和你无关,你怎么证明?这个时候光绪皇帝就面对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怎么让太后相信他真的没介入其中。因此,我想光绪皇帝的立场也决定了大阿哥的人选限制。光绪皇帝大概在第一时间讲,他们家再也不出皇帝了。首先亮出一个姿态,这事和他真的无关。这样一来,醇亲王家族也就放弃了帝位的继承权。

醇亲王家不出,恭亲王家不出,庆亲王家不能出,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排来排去,最后就排到了端郡王家。1900年1月,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被选为大阿哥,名字叫溥儁。这一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国内具有改革倾向的人,对这件事情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经元善策动了上海的一千多名资本家给朝廷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也给朝廷上书,讲这个事情不能做。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大阿哥这个帝位继承者,光绪皇帝确实很难履行皇帝的职责,他的身体状况是个大问题。当时清朝已经延续了200多年,王朝礼节特多,光绪皇帝受不了这种礼仪性的活动,所以后来他就不参加了。但是有些活动,皇帝推不掉,像是那些王爷100岁的冥诞,你皇帝不来的话,规格不够。

所以,确定大阿哥的人选,从各种角度来讲,都有它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但是这件事确实很难让各个阶级都理解。在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刚刚起步,也弄不清真相,因为王朝政治是秘密政治。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出了问题,大家都难免心存疑虑:换人之后会不会换路线?

其实清廷在选择帝位继承人时,没想过换路线。但是实际导致的结果却引起了国内外的恐慌和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担心大阿哥上位、光绪皇帝被排斥后,会不会使大清帝国的维新道路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国内恐慌表达出来了,国外恐慌没有表达出来,但在随后的排外主义运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恐慌的体现。所以我们讲后边的几个重大事件,也都能从1898年的事情当中找到它的逻辑起点,它们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都能够在1898年的改革政变中找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