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我在北京出差,顺道去游了一天颐和园。大家知道,颐和园过去是清王朝的皇家园林,1928年才成为国家公园。我游颐和园,倒不是被那里的湖光山色与皇家建筑所吸引,而是想实地感受一下昔日皇家园林变成城市公园的历史感,亲身体验一下一个平头百姓置身于昔日皇家林苑的感觉。
那天游颐和园的市民很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看着游人走过十七孔桥,或在昆明湖泛舟,或登上万寿山,踏入昔日的皇家宫殿,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宋朝,在东京开封府游览金明池。
为什么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因为金明池是北宋的皇家园林,里面也有一个像昆明湖一样的大池子,临水建有亭台楼阁。更重要的是,每年三月初一,宋朝政府都会开放金明池,放市民入内游览、观赏,而且是免费的,开放时间是一个多月。
开放期间,市民不但可以游览金明池的皇家建筑,还能观看到各种精彩的文娱表演,因为宋朝政府照例要在金明池上举行盛大的水上文娱会演,节目精彩、形式丰富,有水师演习、水上杂技、游泳比赛、跳水表演、赛龙舟,等等。水上会演停歇的时候,游人可以租赁游船游湖,就如颐和园的游客泛舟昆明湖。
金明池还准许商家在园内开设临时性的酒肆、茶坊、饭店、商铺、地摊、勾栏,以便游客走到哪里都有坐下来休息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吃吃吃,买买买,欣赏文娱节目。更有意思的是,金明池内还设有解库,相当于今天的银行营业点,大概是考虑到游客在吃吃吃、买买买的时候,身边带的现金很快就花光了,那么可以到解库贷款。服务真是周到啊!
不仅如此,金明池在开放期间,还允许游客“关扑”。“关扑”是宋朝词汇,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博彩。皇家园林内居然可以博彩,天啊!而游客最兴奋的事,莫过于游玩一天,还能赢得不少“战利品”,如衣服、瓷器、茶叶、美酒、日用品之类,人们将这些“战利品”装在竹篮里,用一根竹竿挑着回家。
最令人兴奋的事我还未说,那就是三月二十日这天,宋朝皇帝照例会来金明池,观看水上会演,与民同乐。当然,皇帝是坐在临水宫殿上看演出,游人则在楼下观看,根本不用担心会清场。因此,皇帝驾临那一天,金明池的游人会特别多,比平日增加一倍。在金明池游玩的宋朝市民,还真说不定会偶遇皇上,一睹龙颜。
生活在其他王朝的市民可能不敢相信:皇家园林居然会向市民开放,市民居然可以在皇家园林内吃喝玩乐。想象中应该是严肃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的皇家宫殿内,居然任由游客博彩、喧哗,普通游客居然可以在园内与皇帝一起看演出。
我们拿清朝的颐和园对比一下。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1),原名叫清漪(yī)园,咸丰末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中叶,慈禧太后重建,更名为颐和园。不管这个园子叫清漪园,还是叫颐和园,都是皇室禁地,平头百姓想都别想入内参观。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一个叫侯义工的平民,因为喝醉了酒,不辨方向,误入清漪园,结果被抓起来,发配黑龙江,赏给披甲人为奴。
清王朝的小民是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进入颐和园游览的?说起来真是讽刺,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与光绪仓皇逃走,当年是庚子年,所以又叫“庚子事变”。颐和园也被洋人占领了,有一些市民便跟着洋人,入园参观。
“庚子事变”过后,清廷对洋人的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变,极力讨好,多次邀请各国公使与他们的家眷来颐和园游览,还准许外国人申请入园参观。但是,本国的臣民还是不可以进入。
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退位,颐和园被列为皇室私产,归“小朝廷”所有。不过北洋政府有限开放了颐和园,允许市民申请游园,但每月只开放三次,以农历逢六之日为参观日,且每次参观只限10人,女性不准申请。之后,由于发给清室的经费不足,北洋政府又实行“购票游园”制,颐和园的入门券每张售大洋1元2角,园中的排云殿、南湖、谐趣园、玉泉山、游船另行收费。当时的一块大洋,可以购买五六十斤大米,按购买力折算,差不多是现在两三百元。这个门票是很贵的。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颐和园才被划为国家公园。现在颐和园也收门票,联票是五六十元,不算贵。
今天我们游颐和园,如果留心,便会发现,颐和园内,昆明湖极大,万寿山的宫殿也挺气派,但道路、走廊却很窄小,游客稍多就显得十分拥挤。这是为何?因为乾隆造这个园子的时候,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有那么多人进来参观。他建造的是皇家禁苑,不是公园。
在历代王朝中,只有宋王朝将一部分皇家园林开放给市民游览,并确立为一项固定的制度。所以我们说,宋朝的一部分皇家园林,已经具有国家公园的性质。
但是,皇家园林毕竟位于京城,能到皇家园林游玩的市民,通常是京城的市民。京城之外的其他人呢?比如苏州人、杭州人、广州人,他们是否也有机会游览公园?
这涉及一个问题:宋朝城市是否出现了公园?许多朋友可能会说:宋朝怎么可能有公园呢?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公园,最早出现在近代欧洲,晚清时才传入中国,上海租界的外滩公园是中国的第一个公园。外滩公园诞生之前,中国只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它们都不是共享的,而是独占的;它们都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
其实,这话说得太绝对。前面我们说过,宋朝的一部分皇家园林,并不封闭,而是定期向市民开放。宋朝的私家园林其实也有对外开放的惯例,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很多私家园林都会打开大门,任由外人入内参观。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小词名《钗头凤》,这首词题写在什么地方?就是绍兴的沈园。当年陆游游沈园,遇到前妻唐琬,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忧伤的《钗头凤》。沈园就是一个私家园林,是一个姓沈的人家建造的,所以叫沈园。但是陆游、唐琬都可以到那里游赏,如果它是封闭的,大概就不会有《钗头凤》这首词问世了。
不过,私家园林毕竟不是公园,我也没有打算将宋朝的私家园林说成公园,宋朝另有名副其实的公园,宋朝人一般叫“郡圃”“州园”。郡是州郡,圃就是园圃,郡圃、州园就是州一级政府建设的园林。县一级政府也会建造园林,一般叫“县圃”。
不管是郡圃,还是县圃,都是当地政府筹集资金兴建的,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并管理的公共园林,并不是私家园林。地方政府兴建园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官员在工作之余,有一个放松身心的地方;二、给当地老百姓建造一个可以游玩的场所。因此,这些园林都是对公众开放的。
开放的形式也有两种:一、定期开放,通常是在每年的春天,春暖花开、景观最美的时候开放园林;二、长年开放,即一年四季都打开大门,任由公众游览。这样的园林,跟我们今天逛的公园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它就是公园,宋朝人的公园。
也许你会问:你说的宋朝公园,是不是只有个别地方才有?不是。按宋朝人的记载,每一个州城都有一个以上的公园,很多县城也建造了公园,甚至一些市镇都有公园。可以说,在宋朝,城市公园是一种普遍的公共设施。其实,“公园”这个词也不是晚清从日本传进来的,宋朝人已在使用这个词语了,而且含义就是指“公的园”。
为什么宋朝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建造公园?这跟宋朝人的施政观念有关,宋朝的执政者认为,老百姓有一个游乐的地方,是政通人和的体现;衙署园林里的湖光山色,不应该由官员独享,而应该与民共享。孟子不是说过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宋朝有不少衙署园林,名字就叫“众乐园”。
宋朝之后,地方官府便丧失了建造郡圃的积极性,原因大约也有两个:一、他们认为,官府修建嬉游之所,纯属浪费公款;二、他们认为,市民沉溺于嬉游,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宋朝式的公园建设便没落下来,以致今天许多朋友都未曾听说过宋朝居然有公园。
从宋朝的公园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宋朝政府的施政理念、宋朝市民的公民权利,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后世的王朝中也难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