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6岁上本科以前,大概要算个文青。高中时奉父命选学理科,也就失去了进中文系的机会。多亏高考时发挥失常,被录取到地理系。又多亏有历史地理专业,然后从硕士起研习历史文化地理。这样,在走过几年本来也可以继续走下去的理科路线后,终于还是回归到自己更感兴趣的文科方向。这不能不说是老天的安排。
填高考志愿前,先父尝有言:大学考成这样,不能不去上;将来考研,你自己便宜处理。因此,我没有如先父所愿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不能算不孝。
虽然回归到文科方向,但毕竟在地理系吃了那么些年萝卜干饭,对于老师教的一些看家本领想丢也丢不了——后来发现,完全可以做安身立命之用。因而,我现在也没办法走纯文科路线,只能依偎于文理两界,涵泳乎史地之间。由此我对先父愈来愈感激,若非他以封建手段逼我学理科,我可能享受不到现在这样丰富的快乐(中国传统方式父爱之深厚,有如此者)。
研究历史文化地理不能不接触文学史料,日居月诸,发现这中间也包含着地理问题,而且颇有研究余地。于是陆续写了一些论文,大抵是借文学的酒杯,浇地理的块垒。现在将其整合成一本研究型专著,因重心在中古,也就颜其额曰《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这是我第三本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专著,距上一本《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出版已经14年。世事沧桑,白驹过隙,我心里没有感慨,只有感激。
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清暇自思,常觉得自己算天之幸民。小时候虽然可念的书有限,但先大伯父是读书人,常听他讲解文史典故,评析古今作品,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读书及行文偏好。现在这本书得以撰成,我自然首先应感激他老先生。理论上,他是我的启蒙师。当时“**”正殷,先父请他悄悄地给我做过一个发蒙仪式。躲在一间僻静的小黑屋里,由他领我读他特地写在一张红纸上的语录。尽管那已不是我识字之始。
本书虽关乎文学,终究是历史地理。为此我时刻感念已经在天堂的两位导师。第一章是献给季龙谭其骧师的致敬之作,第四章要特别献给引我走上历史地理之路的何业恒师。作为历史动物地理专家,何先生鼓励我从事自己更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地理方向;他走了以后,师母和哲嗣立庠、伯尧先生慨然地把先生积累下来的资料卡片交给了我。我曾以此申请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九八五”创新平台的资助,建了一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数据库”。目下该数据库尚未上线,第四章的主体正是在建库过程中撰写的。我希望能告慰先生,尽管我对文化更感兴趣,但在文化和历史动物地理之间,其实有很大的一个接合部。
本书写作绵延10余年,平常在与中文系傅杰、陈引驰、查屏球诸学兄的交往中,受到的教益不可胜数。近数年多承吴宣德、陈朝辉两位先生惠赐所需电子资料。这些都是本书的殊胜因缘,不可无纪的。
将本书组织起来,多承学兄吴松弟教授敦促。而内容去就及具体处理,得责编欧阳红女士的建议尤多。
内子李世红近年来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还协助编制了第四章的三个附表。全书统稿过程中,其他章节的页码核查也主要是由她完成的。学弟聂顺新帮忙校阅文稿,陈浩东代为清绘地图。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原载《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中华书局2014年版
图二十一 老天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