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方航路的探察(1 / 1)

民族国家的崛起是英国海外扩张的不竭动力。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出色的探险家,他们离开不列颠海岸,第一次不是把船驶向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欧洲大陆,而是拨转船头朝向未知的大海前进。他们怀揣 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15世纪同样的东方梦想启航了。一批接一批的探险队寻找着通往东方的海峡。卡伯特向北探寻,为英国人发现了北美大陆;德雷克向南航行,发现了德雷克海峡,并完成了麦哲伦也未完成的环球事业;哈得孙和弗罗比歇在北美寻找西北航路,为英国人探察了加拿大北部的河湾、海峡;威洛比和钱瑟勒寻找东北航路,为英国人开辟了北方航线。

一、卡伯特父子发现北美

英国的海外扩张始于对西北航路的探险。早在15世纪,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商人就不断派出船队在大西洋上航行,寻找不列颠以外未知的岛屿和新大陆。卡伯特父子成为英国海外探险扩张事业的启明星。

1497年,来自威尼斯的航海家约翰·卡伯特(John Cabot,1450—1499)怀揣着哥伦布一样的梦想和探险计划来到英国。他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呈交给英王亨利七世。在计划书里,他向亨利七世建议,由他穿越大西洋探寻从西北到达亚洲的航路。此时,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已有数年,欧洲各国早已耳闻,只是苦于各国内政堪忧,无暇西顾,而此时的英国在亨利七世治下已经安享了十年的太平光景。雄才大略的君主亨利七世也想要参与到与东方的贸易之中,而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更适于向西航行,直达东方。亨利七世颁发给卡伯特皇家特许状,授权他“以充分自由的权力航行至东海、西海、北海的所有海域和海岸,去寻找、发现和考察位于世界任何部分的、迄今为基督教世界所不知的、异教徒和不信神者所居住的海岛、陆地、国家和地区”,亨利七世希望他能在英国的旗帜下“给他的王国或至少给他所喜爱的布里斯托尔商人带来利益”[32]。

卡伯特出生在热那亚,与哥伦布是同乡,他在11岁时随父母搬迁到威尼斯,加入了威尼斯国籍。卡伯特的父亲经营着当时最有利可图的香料贸易,开办了一家香料工场。由于父亲经常外出经商,见识非凡,从父亲的口中,卡伯特了解到外部世界的广阔,从小就萌生了探险世界的想法。16岁时,他进行了一次远足,跟随商队来到阿拉伯人的圣地——麦加,在阿拉伯世界的游历,大大增长了他的视野。这段时间里,他还首次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其中的描述心驰神往,立下了一定要前往东方探险的誓言。

回到威尼斯后,他潜心学习航海知识,并掌握了制图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水手。1484年,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3个儿子前往西班牙,担任西班牙港口建设的顾问。此时的西班牙已经完成了初步统一,伊莎贝拉女王与斐迪南国王正全力进攻南部的格拉纳达王国。国内百业待兴,特别是航海方面,亟待追赶邻国葡萄牙。1492年,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向西航行,到达了“东方”。

此后数年,卡伯特逐渐形成自己的探险构思。卡伯特对哥伦布的发现深表怀疑。他从哥伦布带回来的赤身露体的“印度人”身上没有看到富庶文明的东方痕迹。他认为哥伦布发现的只是中国大陆南部一些荒蛮的小岛。于是他提出了新的探险计划,即沿着更高的纬度前行,他还提出如果“地球是球体”的假设正确,那么纬度越高,到达东方的航程越短。他的具体航向是首先向北,到达高纬度后转向西行,这样可以更快地到达中国。从实际情况来看,卡伯特对中国所处纬度的假定是正确的,只是他与哥伦布一样,完全没有想到在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广袤大洋上,还横亘着一片大陆。

卡伯特的计划与当时堆积成山的众多探险计划一样被呈递给西班牙王室后石沉大海。没有等到任何音讯的卡伯特又把计划书呈递给葡萄牙王室,然而,此时的葡萄牙已经发现好望角,绕过了非洲,到达印度指日可待,无意再多费周折,向西探险。于是,失望的卡伯特只得退而求其次,把目光投向北方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英国。

1494年,他迁居英国布里斯托尔,这里是远洋商人的乐园,英国海洋贸易最发达的地方。此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完成了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大业,开始鼓励海外贸易,积极关注海外探险事业,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成就非常羡慕。他对西葡两国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特别不满,但迫于国力衰弱,又无航海良将,正处于隐忍时期。卡伯特的到来给亨利七世带来了希望。

在得到国王的支持后,卡伯特于1497年在布里斯托尔商人的资助下组建了一支探险队。卡伯特的行动被西班牙驻英国大使得知,他立即给自己的主子写了一封信,说:“一个像哥伦布那样的人向英国国王提议要进行通往印度的航行。”西班牙国王向亨利七世提出了严正抗议,声称此举严重损坏了西班牙的利益。亨利七世对此敷衍了事,坚决支持卡伯特的探险。

1497年5月20日,约翰·卡伯特带着他的次子塞巴斯蒂安·卡伯特(Sebastian Cabot,1476—1557)及18名船员乘坐“马修号”探险船从布里斯托尔启航。按照预定计划,他们首先向北行驶,到达北纬52度后转向西行。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他们发现了陆地,这是北美海岸附近的巨大岛屿。卡伯特将此处取名“纽芬兰”(Newfoundland)意为“新发现的陆地”。他们在此登陆后,企图找到中国的城市,不过,他们除了看到几条人工纺织的绳子和被砍过的树干外,并没有找到这里的居民。不过,他们还是在纽芬兰做了详细的考察,绘制了地图。在返航途中,他们看到了大群的鲱鱼和鳕鱼,多到可以“踏着水中鱼群的脊背上岸”,他们当时尚且不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

回到国内,他立即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亨利七世,并将渔场的消息广而告之。他说:“我到达了大汗的王国(中国),并且为你们找到了一个渔场,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他的发现令英国人非常振奋,据时人记载:“卡伯特满载荣誉而归,被人们封为伟大的司令,他身着绸缎,英国人发疯似的跟他跑……”一向小气的亨利七世也掏出 10英镑作为奖赏,并允诺给卡伯特20镑的年金。

卡伯特父子

对于卡伯特的第二次探险,英国人慷慨许多。他们组建了一只由5艘船组成的船队,雇用了200名水手。亨利七世郑重地颁发给他新的特许状,让他去推进对中国的探险,为英国谋得利益。卡伯特率领船队于1498年5月出发。这次探险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记录,卡伯特的生死也成为历史之谜[33]。据后来的历史学家推测,他们可能最远到达了格陵兰岛,然后转向西行,到达了巴芬岛,之后转向南行,在拉布拉多半岛做了考察。此后,他们可能还到达过圣劳伦斯湾。他们与北美印第安人历史性地会了面,然而,卡伯特看到的印第安人比之哥伦布带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在文明程度上相差无几,他们都还没有进入文明世界,更谈不上建立马可·波罗笔下那样富庶的城市了。他的儿子塞巴斯蒂安·卡伯特在回到英国时掌握着船队的指挥权。

卡伯特虽然没有完成预定使命,但他的贡献却是极为重要的。首先,他为英国人发现了北美大陆,揭开了北美洲的神秘面纱,并为后来英国人在北美的殖民探险拉开了序幕;其次,他为英国人发现了纽芬兰渔场,这里成为后来英国商人和渔民的乐园,这个渔场产出的鱼类,在饥荒年代,曾经养活了半个欧洲的人口。

塞巴斯蒂安·卡伯特继承了父亲的航海事业。1504年,他曾组建新的探险队第三次前往北美,带回了40吨腌制的咸鱼和70吨重的鳕鱼肝脏。1508年,塞巴斯蒂安在亨利七世的支持下,第四次向西北大西洋探险。当时维斯普奇已经提出了“新大陆”的看法,塞巴斯蒂安也确信这点,因而这次远征,他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找到能够穿过新大陆的海峡,打通西北航路前往东方。目前流传下来的史料不足以清晰展示这次探险的旅程。据推测,他们可能发现了哈得孙海峡,并将哈得孙湾误以为新大陆与亚洲之间的大洋。最终,寒冷的气候和危险的冰山阻止了他们进一步探险的脚步。

亨利七世死后,继位的亨利八世被自己的婚姻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后来又忙于欧洲事务和宗教改革,无暇顾及海外探险。塞巴斯蒂安转而回到他父亲曾经供职过的西班牙航海界,据说,他还曾担任过西班牙的大航海长。1525年,他曾随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南美大陆探险。他重新进入英国人的视野中是1547年,此时,他已经步入晚年。但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对英国海外探险的帮助却是极为关键的。他帮助英国组建了著名的“商人企业家协会”,即莫斯科公司的前身,该组织致力于对北方航路的探察,他本人在其中担任主要职务。

二、探索西北航路的努力

卡伯特父子未竟的事业激励着不懈的英国人继续努力。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探险家吉尔伯特(Humphrey Gilbert,1539—1583)曾撰写过一篇题为《试论通过西北航线到达中国和东印度的通道》(Discourse to Prove a Passage by the North-West to Cathay and the East Indies )的小册子,在英国各阶层间广为流传。1576年,他又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从西北航线到达中国的通道》(Discourse of a Discovery for a New Passage to Cathay )的文章。吉尔伯特大力鼓吹向西北探索的主张,他深信只要发现西北航路就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到达东方。[34]

1578年,女王授予吉尔伯特“去发现、探测、寻找和考察那些遥远的、异教的、蛮荒的并且未被任何其他基督教君主或人民占有的土地、国家和领地……”[35]当年,他带领一批殖民者前往佛罗里达的方向,但“可怜的吉尔伯特和他所乘的已经渗漏的曲柄老船在风暴中被迫返航”[36]。1583年,他又组织新的探险队航向更北的海域,在纽芬兰登陆,经过考察,他认为这里是适宜的定居点,可以作为向东方航行的中转站。他本来想要继续开展他的计划,可惜他在回国的途中不幸葬身大海。

另一位探寻西北航路的航海家马丁·弗罗比歇(Martin Frobisher,1535—1594)取得了重要的发现成果。弗罗比歇曾是著名的大西洋海盗,长年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进行奴隶贸易。长年的海盗生涯练就了一身航海本领。1576年6月,他得到政府和商人的支持,带领3艘小型多桅小帆船(排水量在20~25吨之间)绕过苏格兰开始了发现之旅。7月11日,他们来到格陵兰岛南端海域,冰冷的海面开始掀起风浪。其中一艘小船不幸失事,船员全部遇难。另一艘小船见状退出了探险,仓皇回国。弗罗比歇驾驶着旗舰没有畏首不前,他们在北纬63度的北美海岸发现了一个深深的海湾,弗罗比歇大喜过望,将之命名为弗罗比歇海峡。沿着这条“海峡”,他又向西北方前进了超过50多海里。在岸边,弗罗比歇找到了一种亮闪闪的黑色石块,认为它们是金矿石。他们还第一次看到了爱斯基摩人,不过弗罗比歇从他们黄色的皮肤和扁平的鼻子错误地判断他们是鞑靼人。他派5名船员上岸与土著人进行易物贸易,但是这些上岸的船员再也没有回来,去向不明。等了许多天,弗罗比歇被迫下令返航,并劫持一名“鞑靼人”随船带回。

弗罗比歇成功找到通往亚洲的西北通道并带回金矿石的消息鼓舞了英国人。很快,伦敦商人成立了一个“中国公司”,连伊丽莎白女王也入了伙。一艘由140人组成的更大的船队于次年离开英国向西北驶去。7月中旬,他们到达巴芬岛东南半岛附近,或许是他们对金子的贪欲作祟,他们并没有进行探险,也没有再去“海峡”,而是装满了岸上的“黑色金子”后返航了。国内的专家肯定了这些黑色矿石确实含有黄金,这激起国内商人蜂拥而至。

1578年,一支由15艘各种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离开英国海岸向北进发。他们的任务是要在弗罗比歇海峡建立一个要塞,以防止其他国家染指,同时继续沿海峡航行直达中国。当年6月,船队到达“海峡”处后,遭遇了暴风雪。一艘船在风暴中与冰山相撞沉没。船队随风向南飘流到拉布拉多半岛北部的昂加瓦湾,看到了哈得孙海峡,沿着这条海峡,船队一直前进了200英里。弗罗比歇相信这是另一条可以前往亚洲的海峡。回航后,船队向东北方向航行,到达了弗罗比歇湾。与上次航行一样,船队在满载黑色矿石后返航。不过,风暴把他们吹散,但是全都安然无恙,最终逐个回到英国海港。

一船船的黑色矿石被运回英国,而一则不幸的消息使弗罗比歇刚刚从女王那里得来的“在中国发现的一切海洋、陆地、岛屿和地区的元帅”的称号黯然失色。原来这些黑色的“金矿石”被投入冶炼炉后并没有提炼出一丁点儿的黄金。成立不久的“中国公司”应声倒闭。弗罗比歇发现的“海峡”也很快被发现只是一个海湾而已。失望的弗罗比歇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中重新回到他的老本行——海盗。

尽管并没有找到通往东方的西北通道,但马丁·弗罗比歇的发现也是值得称颂的。由于他的探险,加拿大北部地带开始清晰地显现在欧洲人面前。巴芬岛、弗罗比歇湾、哈得孙海峡以及拉布拉多半岛、爱斯基摩人,这些对于欧洲人陌生的地方和居民在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文明世界的视野之内。可以说,这些发现使欧洲人认识新大陆的进程,甚至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

德文郡达特茅斯港的航海家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1550—1605)继承了弗罗比歇的志愿。他于1585年得到女王的首席秘书沃尔辛厄姆(Francis Walsingham,1532?—1590)的支持,组建了一支由2艘排水量在35~50吨之间的小船组成的探险队,继续前往美洲探寻西北航路。第一次航行就有了重要的发现。他们在7月下旬到达格陵兰岛附近,与爱斯基摩人进行了易物贸易。离开格陵兰岛,他们向西北前进约600千米,发现了戴维斯海峡(Davis Strait),进入了北极圈,到达巴芬岛东岸。沿着海岸,他们进入坎伯兰湾(Cumberland Bay),进湾后向西北方向前进了近200千米,依然没有到达尽头,于是戴维斯断定这便是西北通道的海峡。

1586年,戴维斯带领4艘船重新回到戴维斯海峡海域。其中2艘船不堪严寒与冰山返航了。戴维斯则继续北上,第二次进入北极圈来到巴芬岛东岸。随后,他们沿着海岸南下,到达拉布拉多半岛东部海岸,随后发现加弥尔顿湾。此后,船队返航,并带回大量鳕鱼和500张海豹皮。这些货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在寻找西北航路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北美地区本身所蕴藏的商业价值也值得开发,于是,寻找西北航路与殖民开发开始成为一件不可分割的事。1587年,戴维斯带领3艘船再次来到格陵兰岛西南岸,其中2艘大船进行海豹捕猎,而他自己率领1艘轻快小船航向西北,继续寻找西北通道。戴维斯航行达700多英里,深入了巴芬湾,到达北纬73度。越来越冷的天气和越来越多的浮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只得转向西南,进入坎伯兰湾,2天后,他们看到的不是浩瀚的太平洋,而是海湾的尽头——陆地。失望的戴维斯随后继续探察了拉布拉多半岛海岸。9月中旬,船队返回英国。

戴维斯的三次航行都进入了北极圈内,最北到达北纬73度,这是人类迄他为止到达的最北端。他发现了戴维斯海峡、坎伯兰湾等,又对格陵兰岛、巴芬岛和拉布拉多半岛做了更为详细全面的考察,使欧洲人对北美北部一带的认识更为清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戴维斯还发明了测量纬度非常精确的“竿式投影仪”(Pole Projectors),这种仪器直到两个世纪之后仍为航海家广泛使用。戴维斯此后的人生轨迹也值得一提,他参加了阻击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1592年,他最先发现了福克兰群岛(the Falkland Islands)。1605年,他有幸到达一直梦想的东方,却又不幸地被日本海盗所杀。

西北航路的探索事业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是亨利·哈得孙(Henry Hudson)。哈得孙于1550年出生在一个航海世家,从小对航海有着深厚的兴趣,青年时代他就拥有了自己的船只,一直梦想可以驾船远洋航行,实现到达东方的夙愿。然而,直到他年近花甲才等来自己的人生转折点。1607年,莫斯科公司的几名商人找到他。莫斯科公司是东北航路开辟的支持者和受益者。然而,东北航路并没有直达东方。于是,莫斯科公司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北航路。他们与哈得孙签订了合同,派他去发现通往印度的西北航路。

在哈得孙之前,英国人已经在寻找西北航路的道路上前进了超过一个世纪,成功仍然遥不可及,哈得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即放弃向西航行的传统路线,改为径直往北,直达北极后再南下直趋亚洲。这个大胆的想法,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上却有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北极的酷寒。当时的人们虽然没有完善的地理知识,但航海的常识告诉他们,越靠近地球的两极,则越寒冷。但是,哈得孙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以距离太阳的远近来说,地球的北极与赤道好比一座山的山谷和山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了解,山谷往往比距离太阳更近的山顶更为温暖,因而,哈得孙认为北极并非寒冷之地,只要穿过高纬度的一小段冰海,就能到达北极点附近的温暖海洋,然后就可以直达地球另一端的亚洲。莫斯科公司的商人们对这一想法并无异议,他们愿意支持这一计划,因为他们相信,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看似不可行的计划中实现的,就像哥伦布那样。哈得孙的见解当然并不科学,这也决定了哈得孙的探险将充满荆棘。

1607年5月1日,哈得孙带领12名船员乘坐一艘排水量约80吨的“好望号”帆船从布里斯托尔启航。他一路北上,很快到达了北纬67度的格陵兰岛东南海岸,在此停留休整后,哈得孙继续北上一直到了北纬73度,这是探寻西北航路的前辈约翰·戴维斯到达的最北端。他们遇上了浮冰,无法继续前进。于是哈得孙转向东北,以期找到可以继续北上的海上通道。6月底,他们到达西斯匹次卑尔根岛(West Spitsbergen)。7月中旬他们到达北纬80度23分,寒冷和冰山带来的危险已经使船员们怨声载道。在船员的要求下,哈得孙只好返航,事实上,他们已经超越了所有前人,到达了人类航行过的最高纬度。9月中旬,船队回到了英国。由于没有实现预定计划,哈得孙不得不忍受来自支持者的抱怨,但他的远航也并非一无价值。他向赞助者们鼓吹格陵兰岛附近丰富的渔业资源,从而勉强使他们同意支持他的第二次航行。

1608年4月底,哈得孙带上他的儿子及原班人马再次出航。这次航行比之第一次更为不顺利,他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最远只前进到威洛比到达过的新地岛,然后为浮冰所阻无法前行。哈得孙本欲绕道继续北行,无奈船员们以叛乱相威胁,使他不得不调转了船头。不甘心失败的哈得孙背着船员悄悄把船头向西转,直航北美,期望沿着传统探寻西北航路的地方碰碰运气。结果,船上的大副罗伯特·朱埃特(Robert Juet)识破了哈得孙的计划,联合归心似箭的船员们把哈得孙赶下了驾驶台。第二次航行彻底失败了。

两次失败使哈得孙失去了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然而,对于航海家而言,对大海的眷恋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国籍的束缚。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荷兰向他招手示意。此时的荷兰已经摆脱了西班牙人的统治,开始把目光从传统的贸易中转向大海,荷兰议会悬赏25000荷兰盾寻找能够发现东北通道的人,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老哈得孙进入他们的视野。

1609年1月8日,哈得孙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约,任务是发现东北航路。[37]然而,这次航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进入高纬度后,酷寒与浮冰再次阻止了他们发现的脚步。船员们强烈要求返航,哈得孙像上次航行时一样把船头向西南拨转,带领船员们来到了北美,发现了北纬40.5度的哈得孙河。宽阔的大河口一度使哈得孙相信他们找到了通往太平洋的海峡,他们沿河上溯,发现水面越来越窄,证明这不过是一条大河。哈得孙只好返航。

11月初,哈得孙经过英国的普利茅斯港,港口的英国人出于民族主义情绪竟将他作为叛徒扣留,但英国法律并没有禁止臣民效力他国的条文,不久,哈得孙被释放回到荷兰。哈得孙发现的哈得孙河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循着哈得孙的足迹沿河设立了许多商站,与印第安人进行皮毛贸易,获利颇丰。后来,一批荷兰人在河口一座小岛上建立了一个固定的贸易据点,这个小岛名为“曼哈顿”(Manhattan island),岛上的贸易站后来发展为一座城镇,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64年,英国人夺得这里,给它改名“纽约”(New York)。

哈得孙为荷兰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使他重新成为英国商人的“香饽饽”。16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莫斯科公司联合为他装备了一艘较大的“发现”号帆船,配备了23名船员。这次航行并没有找到东去的海峡,却给英国人带来了更大的发现。

6月下旬,他们抵达格陵兰岛,然后转向西行,这是英国人探寻西北航路惯常的路线。他们来到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沿着海岸向北,他们进入一个宽阔的海峡,即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哈得孙海峡”(Hudson Strait)。在哈得孙之前,塞巴斯蒂安·卡伯特、弗罗比歇等探险家都曾来到过这里,但他们都没有驶进海峡内部。哈得孙向西航行穿过了海峡,在他眼前的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这让他相信这是太平洋水域的一部分。他们进入这片水域后转向南,一直航行了1200多千米,以为可以进入更为广阔的太平洋,却不料进入了一个更为窄小的海湾(即詹姆斯湾),眼前的陆地使他们从希望陷入绝望,他们发现的是一个比大不列颠岛大三倍半的巨大海湾。由于漫长的航行,他们到达詹姆斯湾之时已是11月,海湾里布满浮冰,显然,他们将不得不在一个寒冷的、衣食无着的荒凉地区过冬。他们登上海岸,在冰天雪地里,只能靠捕食冬眠的青蛙、寒冰下面的鱼类过活。

在饥寒交迫中,哈得孙和船员们终于等到了春天的来临。浮冰开始融化,大地开始显露生机。但是,关于此后的去处,哈得孙和他的船员们却发生了冲突。忍受了半年的饥寒与思乡之苦后,船员们当然想要返航;而哈得孙却向船员们发布了继续西航寻找西北航路的命令。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很快,一场叛乱发生了。哈得孙除了自己的儿子没有其他支持者,于是他遭到了放逐。哈得孙父子与几名生病的船员被赶到一只小船上。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许多年以前在美洲大陆南端圣胡利安湾发生的那一幕,麦哲伦把叛乱者放逐到一只小船上,当时,麦哲伦在船上留有食物,甚至还有酒。然而,这一次放逐又是多么的不同!叛乱者放逐了他们的船长,而且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食物。不过,甩开羁绊的船员们并没有全部回到妻子们温暖的怀抱,他们返航中与爱斯基摩人发生了流血冲突,最终只有5人(一说为9人)回到英国。

被放逐的哈得孙父子

20年后,托马斯·詹姆斯(Thomas James,1593—1635)来此探险,他们登上查尔敦岛意外地发现了一所简易房屋的废墟,从遗留的物品和房屋判断,这可能就是哈得孙父子最后的遗迹。哈得孙的航行是大航海时代许多悲剧性的航行中的一个,但是哈得孙却是这个时代取得成就最大的航海家之一。他完成了对丹麦海峡、哈得孙海峡、哈得孙河的发现并考察了格陵兰岛东岸、拉布拉多半岛北岸和西岸数千千米的海岸线。他的探险成就为英国与荷兰对北冰洋、加拿大各地区主权的要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自哈得孙以后,寻找西北航路的努力一度中断。半个世纪后,新成立的哈得孙湾公司重新启动了对这一地区的探险。其中最著名的探险家是亨利·凯尔西(Henry Kelsey)。他在17世纪80年代到达纳尔逊河(Nelson River)河口的纳尔逊港。他还可能是第一位见到加拿大大草原的欧洲人。不过哈得孙湾公司在半个世纪中的探险方面几无建树。[38]

1770年,年轻的英国海军塞缪尔·赫恩(Samuel Hearne)加入哈得孙湾公司,他被选中去寻找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根据土著人传说,这条河富含铜矿石,而且通往太平洋。奇佩维安人(Chipewyan)酋长马通纳比(Matonabbee)成为赫恩得力的向导。马通纳比带领赫恩发现了科珀曼河(Coppermine River)。这位土著酋长是极地生存的好手,他能用桦树皮和动物筋腱制造棚屋和独木舟。不过,赫恩的探险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科珀曼河流入北冰洋而不是太平洋,这里铜矿石品质也非常低,没有大的价值。这一时期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1728—1779)在西北太平洋进行了广泛的探险,两人的探险报告为从哈得孙湾启航发现西北航路的想法画上了句号。

英国人在探航西北通道的过程中,对加拿大北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发现。不过,英国航海家们并没有哥伦布和达·伽马那样幸运,他们寻找的是一条虽然存在但并不适宜航行的通道,危险的冰山与极度的寒冷使他们的探航更为困难,而且,也没有任何人拥有麦哲伦那样无坚不摧的坚强毅力。总之,探航西北通道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人们穿越北极海域到达亚洲还要等到很久以后才会实现。不过,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英国人获得了另外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殖民开发的思想,并最终塑造了今日的美国和加拿大。北美虽然无法与富庶的中美洲及南美洲相比,但这里的渔业资源令英国人发了大财。因此,探航西北通道的努力不仅没有白费,而且给英国人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回报,正像哥伦布当年同样是在前往东方的路上为西班牙带回一片新大陆一样。

三、英国人探寻东北航路

当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后,地球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欧洲人面前。特别是亚欧大陆,这片古老的文明陆地的轮廓开始清晰地显现。地球是球体、海洋连成一体、陆地被海洋包围这些假说一一得到证实。基于这些地理知识,人们意识到亚欧大陆也是被海洋环抱的。那么,向东北航行,绕过大陆的北部应该可以到达远东的中国和日本。这种猜想早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就得到了肯定。马可·波罗宣称他曾穿越了亚洲北部到达过“北方洋”。最早提出“东北航路”设想的欧洲人是俄国外交家、学者迪米特里·格拉西莫夫(Dimitri Gerasimov)。1525年,他提出:从俄国北部向东,经过冰海(即北冰洋),穿过阿尼安海峡[39],进入太平洋,抵达中国、日本、东南亚和印度。[40]

英国人率先开始了对东北新航路的探寻。1548年,在塞巴斯蒂安·卡伯特、诺森伯兰公爵(Duke of Northumberland)达德利(John Dudley,1502—1553)和学者约翰·迪(John Dee,1527—1608)等人的发起下,伦敦商人组建了“商人企业家协会”,致力于对东北航路的探察。约翰·迪通过精密的计算,认定可以绕过欧洲最北端,然后向东南航行直达中国。这一理论激发了航海家们对东北航路的探险热情。

在商人企业家协会的赞助下,1553年5月,由休·威洛比(Hugh Willoughby,?—1554)和理查德·钱瑟勒(Richard Chancellor,?—1556)率领的探险队驶出泰晤士河去寻找东北航路。探险队由3艘船组成,船员115人。这次探险从开始就不顺利。刚刚出海,船队就遇到逆风。当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驶抵挪威附近海域后,风暴将船队吹散。之后威洛比在茫茫大海中迷航,直到8月14日,威洛比发现了新地岛(Novaya Zemlya)。新地岛最早由俄国渔民发现,威洛比重新发现后,将该岛命名为“威洛比之地”。

威洛比离开新地岛后在寒冷的北部海域继续行进超过一个月。9月18日,他带领探险队进入诺库耶夫湾休整。然而,他犯了致命的失误。在这极北之地,停下来过冬无异于自杀。他们登上海岸探察,四处寻找食物和人烟,然而,除了皑皑白雪,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反而消耗掉了仅存的、用以保命的食物。他们坚持到1554年1月,但是这里的冬天太过漫长,最终所有船员都在饥寒交迫中罹难。

钱瑟勒则是幸运的,他驾驶着“慈善号”探险船于1553年8月24日到达俄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Arkhangelsk)港,与当地的俄国居民进行了贸易,得到了补给。他还得到沙皇伊凡四世(Иван Ⅳ)的接见。他以英国使者的身份自称,为英国取得了许多在俄国经商的特权。钱瑟勒回国后,商人企业家协会于1555年改组为莫斯科公司(Muscovy Company),并在此后通过北方航线与俄国开展了实在的贸易。[41]钱瑟勒于1555年受莫斯科公司派遣前往俄国贸易,不幸的是,他在回国途中因船只失事而遇难身亡。

受钱瑟勒的影响,1556年和1580年,莫斯科公司先后派出了两支探险队探寻东北航路,但是他们都在东航到喀拉海(Kara Sea)后受阻于冰层而失败。至此,英国人打通去中国的东北航路的希望破灭了。[42]不过,英国与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航线开辟成功,在频繁的商贸往来中,两国都享受到这条新航路带来的巨大利益。特别是对于俄国来说,它终于找到一条从海上与西欧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途径。当然,西欧与俄国联系的加深,也大大促进了俄国向西扩张的欲望,对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东欧和北欧历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