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书育人(1 / 1)

徐中舒先生是一位忠诚于所事的教育家,他一生固守教育岗位达70多年,及门桃李,遍于全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他1916年卒业安庆师范学校后,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活,先后教过两个小学(安庆师范附小、庐江小学),两任家庭教师(桐城方家、上海李家),又教过两个中学(合肥中学、上海立达学园),执教的大学则有八个之多(上海复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其中尤以在四川大学最久,自1937年起,迄于逝世,长达55年。徐先生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熏陶的人,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气度和修养,他在事业有所建树之后,不特母教难忘,就是清节堂及育正小学的执事和教师,也是经常感念不置的。至于受益特深的教师,他归功于胡远浚、王国维、陈寅恪三位先生,认为他能叩开学术殿堂的大门,是和他们诱掖指引分不开的。也应该指出:从他孩提时起,艰难的身世就磨砺着他,使他养成吃苦耐劳和朴实谦谨的生活作风,所以他一生在科学研究上以至在教书育人上,也都表现出这种特色。他写文章不发空议论,言之有物,富有新义;教育学生青年,也从不夸夸其谈,而是以身示范,诚意相感。他善于运用教学相长的原则,不断积累学识经验并把它们推广出去。他以科研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又在教学实践中领会时代社会的信息,用来检验和校正科学研究的方向,使学用相结合,培养起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的能力。他是对祖国历史文化深有素养的学者,他认为学生学习历史,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热忱,他们有了这种品德,才能保证他们取得的科研能力发挥最佳效益而不致滑入歧途。

他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时说,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侥幸求成,首先是要抱定勤苦学习的决心,在学习中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盲从,食古不化;同时又要打好坚固的基础,不能只找捷径,渴望速成,至于弄虚作假,更不容许。他常常引述陈寅恪的话来告诫学生说:“你还未把基本的资料弄清楚,就急于去发表微言大义,所得的结论还是不可靠的。”所以他指导学生搞科研、写论文,强调两点:第一是认真,不可轻率;其次,也不要畏难苟安,趑趄不前。正确的态度,首先要树立信心,不怕失败,通过试写,获取经验。他谈自己的写作体会说,读书不要刻板死记,要多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围绕着它去尽可能地广泛阅览、搜集有关资料,就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反复思考,理出头绪,判定真伪是非,然后才下结论,写成文章。经过这样的程序写出来的东西,便会增强逻辑性,而避免疏漏和减少片面性。当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什么问题来和他谈论时,他总是加以鼓励,让他们抓住主题,查阅资料,继续思考,形成纲要,动手去写;撰写成文之后,他又尽心指点或予修改。他不厌其烦的引导关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徐先生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执教最久,任系主任历时亦长。既任重而劳多,又尚公以从人,深受师生敬爱,是不足为异的。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服务热情高涨,打破常规,参加社会活动,承担繁多公职。“十年浩劫”剥夺了他劳动的权利,更可惜的是糟蹋了他献身人民事业的黄金难换的最佳光阴。但他一经松绑,站立起来之后,便不顾年迈,不顾健康,仍如既往,继续奋进。他指导培养着一批批的先秦史、古文字学及考古学等门类的研究生;教育部还要他主持先秦史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委托他代培研究生,他都尽心竭力,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不顾一身之危,而以广育英才为无上快乐。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教育家的高尚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