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鉴赏论(1 / 1)

文艺与人的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来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建设都是同样重要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重理轻文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不能不引起严重后果,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社会发展的片面化,人的发展的片面化。现在中共中央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提出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这不但是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的,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所谓全面的协调的,就是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全面的发展,不可为了强调这个方面而忽略那个方面。之所以要全面的协调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和均衡的。倘若我们发展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发展另一个方面,人的全面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当人的需要在某一个方面缺失的时候,那么人们就会躁动不安,就会苦闷忧愁,就会精神失衡……而随之各种社会矛盾也会激化,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会不稳定的开始和不能持续发展的开始。正是基于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这种认识,我们需要自然科学,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认识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样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为物质财富生产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其中也包括精神活动。这一点,我们通过许多曲折和教训,已经获得了深刻的认识。但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就靠自然科学及其实践呢?这在我们的认识中常常是一个盲点。如果自然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帮助人们发展物质文明的话,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帮助我们建立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使几种文明协调发展起来。可以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的几乎全部精神世界的问题。例如,人们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才有意义?我们如何来规划我们的社会?怎样的社会最适合我们的生存?社会生活中哪些是具有价值的和需要提倡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和需要加以防止的?我们对国家民族的复兴是否负有责任?如果负有责任的话,我们应如何奉献我们的力量?我们如何来发扬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避免战争?一旦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又如何应对?我们对于人的幸福应如何理解?难道吃得好住得好就是幸福吗?我们应如何对待别人?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这些问题还可以这样不断地提下去。毫无疑义,这些问题的深刻解决是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保证。自然科学作为一种不具有价值判断的科学在回答这些问题上面显得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而作为具有价值判断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深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恰好是它们大显身手的领域。

我这里想重点来谈一谈文学艺术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在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新闻学、教育学、考古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受到更多的关注,而文学艺术则常常被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多一点不算多,少一点不算少。但是,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建设真的无关紧要吗?

文学艺术具有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具有人性情感和自觉意识的,人不但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其中就包括了审美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属人的需要。因此,人不仅会感到生理性的饥渴,人也会有审美性的饥渴。这种审美性的饥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各种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容易彰显出来。但一旦人们处在特殊的状况下,在缺乏审美信息的状况下,这种审美的饥渴也是很可怕的。例如,在“**”中,当时“八亿中国人只有八个样板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没有散文,没有新的艺术作品,人的情感就陷入了危机状态,人们感到生活干枯,没有色彩,没有滋味,人的精神陷入缺失性的紧张中。这时候,人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除这种审美的饥渴。于是出现了手抄本的小说,这些小说如《第二次握手》《梅花党》《一只绣花鞋》等,这些作品就思想和艺术来说都是很差的,但还是辗转流传,不胫而走,获得大量的读者,也许是“有胜于无”的效应吧。就是说,人们为了解除审美的饥渴,宁可忍受次等品的低劣和丑陋,这是令人悲哀的。在“**”后期,引进朝鲜的影片《卖花姑娘》,这部普通的电影引来观众如潮水一般的欣赏热情,每一个地方放映都有数万人去观看。湖南某地,因为看这部片子的观众太多,秩序混乱,发生了踩踏事故。这是有案可查的事实。这说明了人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活动,因此文学艺术可以说是人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回归到这个精神家园里,让人获得快乐、振奋和慰藉,让人获得精神的舒展和自由,让人获得审美的满足,绝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它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必需品。从更积极的角度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英雄气概、磅礴气势、阳刚阴柔之情、悲剧正剧之美等,通过潜移默化,更能振奋人的精神,更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不能不指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今天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

不但如此,文学艺术还通过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搞自然科学的人与文学艺术无关。文学艺术对于他们最多不过是消遣品,可有可无。事情是这样的吗?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苏联正在进行空间技术的竞赛。两国都想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美国人更是雄心勃勃,觉得他们的科技发展是世界第一的,因此他们认为率先把卫星送上太空的理应是美国。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预料。1957年苏联率先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这一下震惊了整个美国,美国人觉得他们在空间技术领域落后于苏联,是奇耻大辱,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开始寻找原因。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美国人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科技和科技教育的确是世界第一的,但艺术和艺术教育则落后于苏联,正是美苏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艺术教育帮助苏联科技人员提高了艺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尖端科技的发展中取得了领先的地位。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研究,之所以用“零”命名,是为了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这个项目的设立,可谓知耻而后勇。为什么科技方面的竞赛转到了艺术教育的竞赛?为什么艺术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呢?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对人的整体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文学艺术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情感熏染,使他们在最高水平的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对此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文学艺术作为“情感的因素”,就这样发挥着对于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发,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孪生姐妹,彼此依靠着,互相渗透着,共同发展着。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在于它关注的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它要建设全面发展的人,在于它要规范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具有深厚功力和蓬勃活力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伟大事业。

(《文艺报》2004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