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万事“礼”为先——礼仪与送礼(1 / 1)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生在礼仪之邦,不懂得以“礼"待人.必然会举步维艰。这里的“礼",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尊重,注意各种礼仪,还包括物质上的“礼尚往来”,唯有双管齐下,才能和别人搞好关系。这也是我们必须懂得的人情世故。

1、礼节从自我介绍开始

万事开头难,与人打交道也是如此。人和人打交道,自我介绍是双方认识的第一步,是双方从陌生到认识的开始,所以一定要花点“心机”有个好的开始。

深谙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在日常交往中,做好自我介绍是与人打好交道的第一步。一般而言,人们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这时,如果你能及时、有礼貌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满足了对方的渴望,而且会让对方认为你很有诚意,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自我介绍。这样,双方以诚相见,就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想做好自我介绍就需随机应变,相时而动。有时,在参加社交聚会时,主人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介绍得很详细。为了增进了解,你不妨抓住时机,等主人介绍话音刚落时,你可接过话头再补充几句,多做几句自我介绍。当然,如果有人表示出想进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时,你可做详细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真诚自然

真诚是赢得别人接近你的第一步。有人把自我介绍称为自我推销。介绍自己时总是只说自己的好处,自己的厉害之处,而对自己的短处却只字不提,还经常用“很”“最”“极”等极端的词汇,给人留下“狂”的印象。推销产品时尚且要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作宣传,那么推销自我时也不能不顾事实而自我炫耀。大家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把自己夸得能上天入地,完美无缺,必定不是真实的情况。如果吹嘘过度,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相反,真诚自然的自我介绍,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闪闪发光,从而引起别人的注意。

(2)要有自信心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见陌生人,一旦见到陌生人,似乎思维也凝固了,手脚也僵硬了。本来伶牙俐齿的,也会变得说话结巴。本来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贴了封条。本来自己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但是却不能表达出来,这样肯定是不利于交往的。要克服这种胆怯心理,关键是要自信。当然,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心,是悦纳自己的表现。有了这种自信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不过分地掩饰自己的光芒,同时又不会一味抬高自己,这样才能介绍好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3)要随机应变

在介绍自己时,一定要重视那个或那群与你打交道的人,学会随机应变。如你面对的是年长、严肃的人,你最好认真规矩些;如与你打交道的人随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较放松地展示自己的特点,做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绍来。

自我介绍的根本目的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印象,因此要抓住对方的求知心理,迎合对方的心理需求,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比如第一次参加某方面的研讨会,你站起来说:“我叫××,我来发个言。”此时在场的人一定会这么想:这是什么人?怎么从来没见过?他代表哪方面?他的意见值得听吗?所以,面对有这么多想法的听众,你只介绍“我叫××”是不行的,别人捕获不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不知道是否会对自己有利,因此就不会安心听你的发言。如果你理解了听众的心理,就可这样介绍:“我叫××,是××大学的教授,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教学,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对之处请多多指点……”这样的介绍,才会解开听众心中的疑团,也才能使听众安心听你的发言。

总之一句,要在自我介绍中表现出你的口才,让它成为吸引人的广告,刻人人心。

2.称呼恰当,交际顺当

交际应酬中称呼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精通人际交往的人都懂得在称呼上动心思,打动对方.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以促进沟通,扩大关系网。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用什么称谓称呼人,既有个态度问题,也有个礼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亲疏关系。所以,在社会交往中,懂得人情世故的人都会讲究称呼的艺术。

(1)称呼语要因人而异

①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这时,如果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称呼长辈职务、身份、职业等又会显得生疏。所以,应该礼貌相称。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妥当了。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公开场合或者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使用。

②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用“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不能直呼姓名,可以仿照亲属间的称谓。但是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最好称呼熟人的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王校长”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不称姓而直呼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如果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礼貌,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和家人套近乎,使人生厌。

朋友、同学之间,因为相处时间长了,所以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小”“大”等,如“小李”“老张”等,还可以用一些昵称或者绰号之类的,如:“小猪”“阿超”“老大”,用这种昵称,即使工作太忙,平常疏于联系,见面时,一句亲密的称呼,也会让大家找回旧日的那种感情。

③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女士”“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这个是不能错位的,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但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绝不会反感。因为女性大多比较在乎年龄问题,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如果是成年女子,你对对方又不了解,为了不冒犯对方,可以称为“女士”。另一种是根据亲属称谓相称。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叔叔”“阿姨”“大爷”“大娘”“大叔”“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或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在不确定对方是否结婚时,称“大姐”比较稳妥。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民族、地域的差异。俗话说“入乡随俗”,每一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团体,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称为“先生”,如“古也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但是在很多欧美国家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都可用“aunt”来称呼。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如“同志”一词是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称谓,但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用“同志”这一称呼,大家便会觉得很别扭。

②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但是在工作场合和公众场合,这样称呼会显得很不严肃,比如:你到对方上班的地方去找他,称呼最好还是严肃点。特别是当你的朋友是某一单位的领导时,更要帮他维护形象。不文雅的绰号,这时会让对方在下属面前很尴尬,甚至觉得很没面子。

脑子灵活点,嘴巴甜点,运用称呼语时,根据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处理。一句称呼,可以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也可让你获得尊重和赞扬。

3.最起码的礼仪要求——清洁

干净整洁的外表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社交礼仪最基本的要求。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容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容颜,使它焕发光彩的第一步必然是干净整洁,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没有人会称赞一个外表看起来脏兮兮的人有品位、有魅力,况且注重清洁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干净整洁的外表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仪态礼仪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我们在社交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那么整洁的外表包括哪些方面呢?

(1)保持牙齿卫生

白净的牙齿是外表整洁的第一表象,会为人们增添几分意想不到的魅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满口黄牙自然会降低你的自信心,别人看在眼里同样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不了解你的人很可能认为你是个不重外表的粗人,甚至认为你对他不够尊重。

(2)注重手和指甲的清洁

手可以说是人的第二张脸,在与人交往时,行握手礼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你伸出一双脏兮兮的手,别人很可能对你产生想法,也可能将他人置于为难境地。与你握手吧,你脏兮兮的手让人看了生厌;不与你握手吧,你的一片盛情让人难以推却。所以,为了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注重手的清洁卫生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指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著名歌手滨崎步了,她每次化妆时仅在指甲上就需要花费五个多小时,真是令人惊叹!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像她一样,但是对指甲的清洁和修剪却是万万不可马虎的。因为,指甲的清洁与否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干净、漂亮的指甲,给人以轻松、舒适的感受,可为双方的交往创造更加宽广的空间。否则,很可能影响彼此的往来。

(3)恼人的气味不能有

口臭、腋臭、烟味、酒味、鞋臭味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之一,这些气味都会使你看起来肮脏、邋遢,令人觉得不舒服。

①清除口臭。口臭是破坏人际交往的一大祸害。没有人愿意与有口臭的人交谈,尤其是近距离交谈。在社交过程中,注意口腔卫生。可以为社交增添信心。

②腋臭影响个人形象。腋臭又称为狐臭。人体腋下有一种大汗腺,它除了排泄汗液以外,还会排泄较多的代谢产物,如脂酸、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在皮肤表面正常的寄生菌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出难闻的气味,尤其是在夏天,由于气温高,汗腺分泌旺盛,气味就显得更大了。有些人大汗腺较多,又多分布在腋下,于是就形成了腋臭,因此,为社交设置了障碍。

在参加社交活动前不注意个人卫生,别人可能认为你不懂得礼仪,从而毁坏了自身形象。

③烟味、酒味、鞋臭味。相比较而言,烟味、酒味和鞋臭味没有口臭和腋臭那样严重,但是同样会影响个人形象,影响社会交往。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抽烟、喝酒,其实这并不是好习惯,抽烟、喝酒不仅会加速皮肤的老化,使皮肤丧失原有的弹性和光泽,还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违背了形象礼仪的第一步——清洁原则。

鞋臭味与烟酒味一样,也是形象礼仪中的禁忌。

形象礼仪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这不但能为自身形象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交过程中,还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为增进感情创造条件。

4、微笑是最好的礼仪

不管一个人多么讲究社会礼仪,如果他整天板着一张面孔,也不会受人欢迎,微笑是表情的合体外表,要想增加做人的魅力就不要忘了微笑。

对人微笑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它显示出一种力量、涵养和暗示。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凡是懂得人情世故、善于处世的人都是笑口常开的人。

微笑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力量。一个刚刚学会利用微笑的中年领导干部说:“自从我开始坚持对同事微笑之后,开始时大家非常困惑、惊异,后来就是欣喜、赞许。两个月以来,我得到的快乐比过去一年中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要多。现在,我已养成了微笑的习惯。而且我发现人人都对我微笑,过去冷若冰霜的,现在也热情友好起来。上周单位搞民主评议,我几乎获得了全票,这是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快人心之事!”

微笑是希望和力量,犹如春风袭卷着别人的内心。没有人愿意帮助那些整天皱着眉头、愁容满面的人,更不会相信他们。而对于那些受到上司、同事、客户或家庭的压力的人,一个笑容却能帮助他们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也就是说世界是有欢乐的,是美好的。只要活着、忙着、工作着,就不能不微笑……

一个不会微笑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必须强迫你自己练习微笑。如果你是单独一个人,强迫你自己吹口哨,或哼一曲,放松一下,如此表现出你似乎已经很快乐,这就容易使你快乐了。

你的笑容就是你善意的信使。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对那些整天都皱眉头、愁容满面、视若无睹的人来说,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尤其对那些受到上司、客户、老师、父母或子女的压力的人,一个笑容能帮助他们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也就是世界是有欢乐的。

要使同事欢迎你,首先要对他们表示诚挚的关切。卡耐基说: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如同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行动比言语更具有力量,微笑则表示的是:“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

卡耐基曾经鼓励成千上万的商人,要求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24小时都对别人微笑,然后再回到班上来,所得的结果与从前则大不相同了。威廉·史坦哈正是好几百人中的典型例子。

“我已经结婚18年多了,”史坦哈说,“在这段时间里,从我早上起来,到我要上班的时候,我很少对我太太微笑,或对她说上几句话。我是百老汇最闷闷不乐的人。”

“既然你要我以微笑的经验发表一段谈话,我就决定试一个星期看看。”

“现在,我要去上班的时候,就会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微笑着,说一声‘早安’,我以微笑跟大楼门口的警卫打招呼。我对地铁的出纳小姐微笑,当我跟她换零钱的时候。当我站在交易所时,我对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微笑的人微笑。”

“我很快就发现,每一个人也对我报以微笑。我以一种愉悦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满肚子牢骚的人。我一面听着他们的牢骚,一面微笑着,于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我发现微笑每天都带给我更多的钞票。”

“我跟另一位经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他的职员中有个很讨人喜欢的年轻人,我告诉他最近我所学到的做人处世哲学,我很为所得到的结果而高兴。他接着承认说,当我最初跟他共用办公室的时候,他认为我是个非常闷闷不乐的人,直到最近,他才改变看法。他说当我微笑的时候,充满慈祥。”

“我也改掉批评他人的习惯。我现在只赏识和赞美他人,而不蔑视他人。我已经停止谈论我所需要的。我现在试着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物,如此真的改变着我的人生。我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更快乐的人,一个更富有的人。在友谊和幸福方面很富有——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微笑是“心机”和礼仪的表现,它时时刻刻都用得着,要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要不断检查自己是否面带微笑。

5、戒除不受欢迎的坏习惯

做人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让人看起来喜欢,不惹别人厌恶,在与人相处时尤其要这样,一些小的习惯和毛病就可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所以你应该检查一下自身是否有这些小毛病。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人,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使他们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就像那遮住明月的乌云一样,掩盖了他们原有的美丽与皎洁的光辉。要想成为处世高手,就必须改掉这些毛病:

(1)打呵欠

当你和朋友在一起谈话的时候,尤其是当你的朋友在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时。那时你也许感到疲倦了,你能按捺住性子让自己不打呵欠吗?

在大庭广众中,你能按忍不打呵欠吗?

假使是你和你的老朋友谈话,你知道在老友面前打呵欠会引起老友不快吗?

打呵欠在社交场合中给人的印象是:表示你不耐烦了,而不是你疲倦。

(2)掏耳和挖鼻

有些手痒的人,只要他看见什么可以用的东西,就会随手取一支来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室,大家正在饮茶、吃东西的当儿,掏耳朵的小动作,往往令旁观者感到恶心,这个小动作实在不雅,而且失礼。即使你是想“洗耳恭听”,此时此地也不是时候。

同样,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非常失礼的动作。

(3)剔牙

在宴会席上,谁也免不了会有剔牙的小动作,既然这种小动作不能避免,就得注意剔牙时不要露出牙齿,而且把碎屑乱吐一番,这是失礼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头略向侧偏,吐出碎屑时用手巾接住。

(4)搔头皮

有些头皮屑多的人,在社交的场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瘙痒,而搔起头皮来。搔头皮必然使头皮屑随风纷飞,这不仅难看,而且令旁人大感不快。

搔头皮这种现象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和乱放臭屁一样实在失礼。特别是在宴会上,或者较为严肃、庄重的场合,这种小动作是很难叫人谅解的。

(5)双腿抖动

这种小动作多发生在坐着的时候,站立时较为少见。这种小动作,虽然无伤大雅,但由于双腿颤动不停,令对方觉得不舒服,而且也给人一种情绪不安定的感觉,这也是失礼的。同样,让跷起的腿钟摆似的打秋千也是相当难看的姿态。

(6)当众放屁

放屁原属生理现象,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细菌在肠内制造出来的。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也不能够不放屁。但是在公共场合,一个响屁足可以破坏整个会场的气氛。即使放个闷屁也罢,其臭味也叫人恶心。据一个有经验的人说,在预感到要放屁的瞬间可以来三次呼吸。要不,就悄悄地离开人群一会儿。

(7)拉链和鞋带松着

这是一种疏忽,是种难以叫人宽恕的疏忽,鞋带忘记系上或男士的裤子拉链忘记拉上,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无疑是件有伤大雅的事。

(8)长指甲和污垢

留长指甲可能是一种癖好,但也有一些人却是因疏于修剪,而且也疏于清理指甲内的污垢,这就近乎失礼了。当和对方握手、取烟、用筷,半月形的指甲污垢赫然在目,实在不雅之至!

(9)不要以“喂”来喊人

打电话时,人们为了接通线路,故有“喂”一声,待互通声气以后,照例是“早安”或者是“你好”,然后再说下去。

但是有些人,平时见到朋友也像接电话一样先来“喂”一声,这就有失礼貌了,应该以姓和称呼来招呼对方才对。

我们也常见有些人问路,也是“喂”一声,虽然对方是路人,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得来一声“你好”或者“请问阁下”……

(10)频频看手表

假如你不是忙人,而且又无其他重要约会,那当你和朋友攀谈时,最好少看自己的手表。这样的小动作会使你的朋友认为你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会使谈话继续下去。同时,你的小动作可能引起对方的误会,以为你没有耐心再谈下去。

如果你确实有要事在身的话,你不妨婉转地告诉对方改日再谈,并表示歉意才行。

(11)不守时

有一位小姐,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她的脸型,配上她苗条的身材,显得特别清新飘逸,她的一双美腿走起路来轻盈极了。她喜欢穿淡雅服装,特别喜欢穿轻纱罩着的裙子。她的谈吐也是非常斯文,亲切的话语交织着清甜的笑声,跟她在一起,令人神爽意新,心神舒畅。像这样的一位小姐,怎么会令人不愉快呢?

然而,她有一个很令人头痛的坏习惯:不守时。

许多次,朋友们在车站等她一起去旅游,大家都到了。而她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有的人坚持要等她,有的人老早就不耐烦了。

终于,她来了,仍然那么轻盈、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飘逸,同时又那么清甜、那么愉快、那么悠然自在若无其事,在别人的埋怨声中,她竟连一句道歉的话也不说。

我们不知道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渐渐地她就被摒除在社交生活之外了。因为人们对她越来越反感,觉得她每次浪费别人这么多时间,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行为。这种情形,要尽量避免。

(12)打听别人的私事

吴小姐性情活泼,态度亲切,凡是她到的地方,都充满了她的甜爽的欢乐笑声。她美丽大方、明眸皓齿,而且她的打扮总是叫人看起来很舒服。

她的毛病,就是特别爱打听别人的私事。每到一个地方,她就很起劲地去查问别人的家庭情况,收入多少,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就翻弄别人的生活用具,或是偷看别人的信件。

不仅如此,她会把探来的私事,在闲谈的时候随意地讲出来,也不顾这样做对别人是否有损害。

她的这种毛病很是使人头痛,并且还一度引起别人对她产生疑惧,以为她是别有用心。其实,她的内心是毫无恶意的,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又是由于喜欢说话。好奇,就对别人的私事发生无穷的兴趣;喜欢说话,就难免会把自己的见闻讲出来。可是她不知道,在她这种“天真烂漫”的行为中,已经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的不安与不快。

社会复杂,每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有许多事情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所以,除了对很亲近的人或很熟悉的朋友之外,一般人对于别人的私生活都不会去询问。有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关心,也要得到别人同意,等别人自愿地告诉你,倘若他不大愿意告诉你,你就别再去追问。倘若他愿意把他的事情告诉你,你也不要把此事当做新闻一样,到处去讲。至于偷听别人的谈话,偷看别人的书信、日记,或其他文件等,实在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

6、“礼”多人不怪

“礼”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在平时与人交往中,你如果能做到“礼”多人不怪,就会套紧别人的心,反之则会处处受人排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深厚的感情绝非一朝一夕能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在平常多用“礼”套紧和朋友的关系。比如,平时去朋友家坐坐聊聊天时,可以偶尔带点礼物,送点有形的“礼”来调剂促进朋友间进一步沟通,深化一下彼此间的情分。

如果平时不来往,有事时就算礼品堆成山地送,对方也不一定会买你的账。拉近感情要在平时的言语沟通和为人处世上,千万不可临时抱佛脚。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朋友,才想起送礼。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拒收你的东西,即便收下了也不会尽心为你办事。

“礼”是深化沟通的桥梁,是增近感情的润滑剂,平时送点礼,为难时助你一臂之力。而无视“礼”的存在则无异于堵死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某丙是某公司的最高领袖,高级职员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你说的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你一眼,好像视而不见,你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在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但心里都是反对他。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个重要因素。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畅通无阻了。

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但是礼貌必在其中。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句俗话叫做“礼多人不怪”。多礼可以收买人心,化不利为有利,做人要讲究彬彬有礼,有来有往,这是做人的风度。

古代靠“多礼”收买人心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

董卓为了把吕布拉拢,特派李肃前去说服。李肃投其所好,送给吕布天下闻名的赤兔马为见面礼。宝马赠英雄,趁吕布心情大悦,李肃顺利地完成了劝其倒戈的任务。

曹操欲得关羽,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礼遇。虽然关公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过关斩将而去,但念及曹操的恩礼,在华容道上,曹操兵败赤壁、穷途末路时,关羽置必擒曹操的军令状于不顾,硬是把曹操放走了。

而有“凤雏”美誉的庞统刚出道时四处碰壁,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礼”多人不怪其中的深意。庞统自视甚高,不懂人情世故。在孙权面前夸夸其谈,还顺带贬了孙权器重的周瑜,惹得孙权不快;在刘备面前,他也是长揖不拜,被刘备以一个小小的县令职务随便打发。若不是他后来耍了点小伎俩得以才华展露,恐怕就要一辈子郁郁不得志了。

可见,“礼”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在平时与人交往中,你如果能做到“礼”多人不怪,就会套紧别人的心。

在当今的职场中,“礼”多人不怪同样不失为圆滑处世之道。有事没事地给同事送点小零食、小礼物,就算只有一个水果、一个小玩具也能极大地融洽双方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被认同,而这些小动作会让对方觉得你心里有他,让他心里感觉良好。如果平时我们对同事和上司好一些,人家自然就会和你走得近点,即使在交往或工作中有些磕磕碰碰,他也不好意思让你太为难。即便对方是你的竞争对手,你也要礼数备至,这样会使对方从心理上放松戒备,以备你更容易了解对手的意图,并让他在你的热情攻略下被你牵着鼻子走。反之,自以为是、不拘小节、不懂礼数的人,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7、送礼要投人所好

“礼”是沟通感情的物质纽带。“礼尚往来”才能和别人搞好关系,但是,送礼也要讲究技巧,才能实现交际的目的,否则,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可见,“礼”是生活中的大事。我们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就必须懂点人情世故,在“礼”上费些心思。

该如何“送礼”是人情礼仪中十分复杂也很难处理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全凭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礼学问的人往往能八面玲珑,四方有缘,处处春风得意。

送礼物给同事,是建立感情、推进关系的最有效的物质桥梁。同事帮了你的忙,事后不忘认真地选一份礼物亲自登门送上,既还了人情,又不至于失礼仪。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送上一份合适的贺礼,既添了喜庆,又买了人缘儿。同事生病,及时前去探望,送些鲜花、水果、营养品等,礼物虽轻,却安慰了病人,又表达了关注之情……诸如此类同事间的私人馈赠,是联络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应酬。

送礼给上司,可视为一种礼貌,表达感谢照顾的心意。上司在公事上给予不少指点,对工作该如何进行也帮了不少忙,谢谢化成礼物,更具体、更有现实意义。有时候送礼也是一种敷衍,许多人给上司送礼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所求,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事时送上的“顺水推舟”便可拉近和上司的距离,领导收下了对方的微薄小礼,工作中自然就会不好意思过分责怪、批评送礼者。

当然,送礼要注意轻重之分,一般不宜买太重的礼物,免得让对方感到你别有用心。

如果你与对方刚认识就带着厚礼去拜访他,尽管你此时的目的可能很单纯,仅仅是为了通过这个礼品与对方拉近距离,促进沟通,并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对方在心里就会犯起了嘀咕,考虑你为什么送这么昂贵的礼品、是不是要求他办什么事、能不能帮你办到、要不要接受你的礼品等一系列问题油然而生,这样就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接不接受你的礼品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重礼送出去了,但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效果适得其反。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把温暖关照送出去,当对方需要帮忙时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在平时去对方家中做客时带一些小礼品等这种方式来拉近彼此的感情,对方会非常高兴地接受,那么增进友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礼的轻重”也要因情况而定,要看你与对方友情的深浅。随着感情的加深礼品也可以随之加重,数量也可以越来越多。

送礼要别出心裁,重要的是投人所好,让人高兴。例如:

送贫困的朋友,要送实惠的礼物。家庭贫寒、生活拮据者,你送去的礼物就要倾向于实用的生活消费品,能够给他提供一定的帮助,假如你送去观赏性的工艺品,人家会觉得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假如你送去钱财,又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对方也不会轻易接受你的援助。所以送点实用的东西既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开支,他们也会很乐于接受。

送富者要送精巧礼,富者,一般礼物很难被他们看在眼里。即使你勒紧裤腰带给他买下了一个昂贵的礼物,但对于他来说很可能是件很平常的物品,把昂贵的东西送给富人,无异于提水倒人大海,所以送富贵者礼物,要从精巧上花些心思,这会引起收礼者的兴趣。

送朋友要送趣味礼,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平常送些有趣的礼物,可以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浪漫的色彩,而且也可拉近你和朋友间的感情,让对方感觉到你无论何时都还惦记着他,这不失为联络感情的一大高招。如朋友生日时,送给他一个你精心制作的碟片,里面记载着你们生活的一些精彩片段,这会让你的朋友感动万分。

送老人则要送贴心的物品。可口的食物、舒适的衣服、对他们身心有益的营养品或者老人想要的日常用品,都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如果你细心观察,送些贴心的物品,老人家也会非常地欢心,而且会认为你善解人意,对你也会颇有好感。

要想把礼送到人的心坎里去,就得重视沟通的作用,沟通做到位了,收礼人的爱好、性格、职位等相关的信息自然流人你的耳朵里,然后对症下药,投其所好,送礼也就送到家了。

据调查,日本生意人在礼品设计方面的确很有一手。在商务交际中,他们送给别人的小礼品总是能让许多欧美人爱不释手,并且让收礼人爱屋及乌。

精明的日本商人利用关系网,在交际中与外国商人建立友谊,从而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一些有利的信息,如外国人一般喜欢什么样的礼物等。这样,他们因为非常了解对方的心理,送出去的礼物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送礼的功夫能像日本人一样独到,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礼送出去并能打动人心,使收礼者爱不释手。

礼物的轻重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在礼品中体现出“关爱”“情义”。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一般情况下,礼物的挑选需要大费脑筋,尽量做到新颖独特、别出心裁,使收礼者爱不释手、过目不忘,这样,目的也就达到了。

送礼投人所好,能送到别人心坎里去,就会达到“礼轻情义重”的效果。礼到情义到,交情也就在无形中加深了,沟通也就更畅快了。

8、巧妙地运用赠礼

送礼物给别人时,一定要看好火候,相时而动,这样才能将礼物送到位,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否则,会弄巧成拙。

礼节、礼数较多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教养、内涵。而礼品则是拉近双方距离的一种物质手段,为下一步的沟通、交往铺路。

提到礼品,可能会使人想到贿赂。其实普通人赠送他人礼品,是进行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手段之一。赠送他人礼物,并非仅仅是表达内心谢意的一种目的。站在赠送者和接受者的立场来看,赠与收两方,还自然意味着弱者和强者的身份。

当然,并非所有的礼都能赠送得出去,有时礼送到人家家门上,却被拒之门外,这的确是很尴尬的事。花钱没讨好不说,弄不好还会误大事,甚至适得其反。有些人自认为眼光深远,喜欢玩“放长线、钓大鱼”的游戏,为未来感情投资而送上一些大礼,而这种师出无门的大礼恐怕十有八九都会被拒收,弄不好还给上司留个“心机”太重的印象,真是送比不送糟得多。

深谙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送礼一定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宜自然得体,毫无理由的馈赠绝非多多益善。老祖先创造了“礼节”一词,恐怕也正是暗示“逢节送礼”之意,而不是没道理地送。

送礼时,态度要极其自然,换句话说,绝不可让对方误会我们赠送礼物是想达成某一目的的手段。否则,原本是想表达内心的感谢,结果反被对方瞧不起,或者导致被对方敬而远之的不良后果,那就枉费一番心血了。下面是一些送礼的技巧:

(1)礼要及时送

亲朋故旧,遇有佳节喜庆,酬以薄礼,以示祝贺,这对加深友情,是非常有益的。但是,送礼一定要把握好时间。

送礼要及时,最忌讳的就是“迟”,如果时机过后再去送,会给人一种“马后炮”的感觉,对方会觉得你只是一种礼节上的客套,而不够重视他,所以收礼人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收了吧,佳时已过;不收吧,别人的一片盛情,驳了会显得不给送礼者面子。因此送礼一定要注意时机,若是没有赶上机会,还不如不送。不送只当是忘记罢了,但事后送去,却会让人产生歧义。事后送礼,即使礼物再多、再贵重,那种“马后炮”的阴影还是难以拂去。迟送还不如不送。

(2)礼要当面送

送礼一定要当面送,因为送礼最重要的是维系友谊,而礼物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接下来的交谈、沟通才是关键。

如果礼物要送到别人家里时,一定要选择收礼人在家时前往。如果收礼人不在家,你把礼物交给邻居转送,会让人觉得你很轻视对方,很敷衍,实不礼貌。而且,一旦收礼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接受礼物,这样一来你的礼岂不白送了,没起到作用不说,反而可能会让对方不高兴。

再者,当你送一些现代化的物品时,送礼者还应向收礼人讲清用途和用法,特色食品还应介绍烹法和食法,这些问题,如果不当着人家的面,也是解说不清楚的。

(3)礼要私下里送

送礼最好在私下进行,人多眼杂时应当回避,尤其是给同事和领导送礼,更不能轻视这些。在公众场合送礼物,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在巴结领导,而同事和领导在公众面前收下礼品,也怕背个受贿的罪名。而且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红眼者、造谣生事者无处不在,在人前送礼自然会让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抓住把柄。本来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增进友情,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但经造谣者一传变成什么样就很难想象了。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送礼最好选择私下进行。

(4)外出归来时适宜送礼

如果你旅途劳顿,还不忘给大家带点礼物回来,一定会让大家很感动。所以当你出差了或回老家了,回来时不要忘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当做礼物馈赠同事和上级,这会让他们备感温暖,而且认为你是个有“心”的人、是个不错的员工和值得深交的朋友。对于收礼方来说,一般也不好拒绝你的盛情,会收下你的礼物。

现实中有很多人送礼送得不合时宜,不仅没有达到增进感情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花了钱不说还“惹得一身骚”,所以送礼并不是礼送出去对方收到即可,而是要看好火候,相时而动,这样才能将礼送到位,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