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凡事留有余地,别断了后路(1 / 1)

“人和路路通,惹人道道墙”,每个人在处世的过程中,难免会和他人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这时如果得理不让人,或者“以牙还牙”,就会加深鸿沟,甚至使自己陷入绝境。深谙人情世故的处世高手则会和气待人,给他人一个台阶下。免得堵死了自己的后路。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了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也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一种表现。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趁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既感到十分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显然比那些亭卒更懂得人情世故,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道理,才使两国化敌为友。

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对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每个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人情,由情人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总是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便会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2.留一步,让三分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

做人刻薄,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一种表现。如果你习惯对别人刻薄,别人也必将以牙还牙。所以,一个心胸狭窄、没有度量的人,他的刻薄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刻薄的习惯,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让人三分,实则是为自己留一处空地。

与人相处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更宽。不刻意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朋友间要退让一步,退一步会发现,活动空间是宽阔的,你会有多种的选择。

让三分还在于同朋友分享利益。当你的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必要时,牺牲一些自身利益。假如你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本来你的成功已让朋友眼红,甚至不平衡,如此一来,更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嫉妒。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锋芒不可太露,出头的椽子往往先烂。

让三分,是一种大度和宽容。“了解一切,就会善待一切”。这句法国谚语应用范围很广。譬如,越了解人性的弱点,就越能体谅别人所犯的错误;越认识社会竞争的本质,就越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失意;越知道自己厌恶的习性,就越不会被过去的伤痛所左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卸下仇恨的包袱,你会觉得轻松得多。希腊有句古语:“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让三分,有了这种忍让的心境,就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公和无礼。

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一朋友将一碗热汤弄翻,洒了旁边一位朋友一身,他连忙道歉,说不小心,岂知旁边的朋友没容他说完,便对他说:“烫到你了吗?”

这一句颇关心友人的反问,其实更胜过他说没关系。那只是一种容忍,而这句反问则让他由被动的忍让转为主动的关心。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汤,你只是皱皱眉头,尽管一个小动作,给朋友的感觉也会不对劲,他也会道歉,也知道他的失误,但你的这个动作,会让他吃到不对的味道,且不说你埋怨他几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失去了。《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让三分,是化解矛盾的另一高招。

有个将军,性情十分刻薄,而且很粗鲁,他有位部下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一次,部队在野地扎营,晚上临睡前,这个部下仍像往常一样跪在睡袋旁边祷告。将军看见他的行为,脸上挂着轻视的笑容,顺手脱下自己肮脏的靴子向他丢过去,他略受惊吓,但是仍然继续祷告,祷告完之后就躺入睡袋。

第二天早上,将军赫然发现了他那只肮脏的靴子,已经被抹得闪闪发光,并且放在他的床边。这件事使他终生难忘,从此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的态度。当然,那名部下也因为友善而得到了将军的尊重。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 “舍”就是“得”。

因此,当别人伤害了你时,你应该记事,不应该记仇。记事有前车之鉴,不记仇可以忘忧。你伤害了别人时应该道歉,更应该反省。道歉能补过,反省能自律。

假如一个朋友误解了你,当时他正在气头上,那么你最好不要去辩解,即使他口不择言,你也要学会原谅他。事后,当他知道真相时,他自然会对此表示歉意。人活在世上,本来事情就千头万绪,又何必再为一些小事徒增烦恼呢?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最好跳出三界之外,忍一时风平浪静。

太刚韧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折断。做人也一样,并不一定要时时锋芒毕露,步步逼人,也许退一步海阔天空。

3.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人有多大的度量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宽容大度,才能纵横驰骋,干成大事。若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不但有失君子风度,还会让人心神不定,最终难成大器。

宽容,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的外壳,它往往折射他的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以及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否则,一个只会咄咄逼人,而不知宽容为何物的人,恰如一个缺乏现代文明阳光照射的贫儿,只会被人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一位老人写了一首诗,他称赞道: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高阔的天空,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宽容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宽容是延续生命,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闪烁的一瞬;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

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和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苦和乐,爱与恨,才知道人生中应该忘记什么,记住什么,原谅什么,学会什么,那样才是举重若轻。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的人,最该原谅的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的是功过是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便是宽容别人。

刘明的一位已穷困潦倒的远房亲戚来找他借钱,说她丈夫因遇到车祸,住进了医院。刘明当时真的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她。因为一见她,往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真不想让她走进自己的家门。原来在20多年前,刘明借钱给她的丈夫娶了她。当刘明在遇到困难时,而且是急需用钱时,刘明只想要回借给他的钱。而娶进来的她,死活不认账,而且当刘明母亲代表刘明去表达想法,想要回刘明借给他们的钱时,他们还动手打了刘明年近70岁的老母亲。为了母亲,刘明决定不要这钱了。多少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件事刘明仍气愤难平。

后来,在她吃饭的时候,刘明顺手拿起一本杂志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杂志上的一段话给了他很深的启发: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世界上的稀有珍珠,宽容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善于宽容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同宽容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等到她吃过饭走进客厅时,刘明想:按照她的品行,不应该去同情她。但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再提也没有什么意义,何况母亲已经不在了。怎么能和他们一般见识?自己应该学会宽容,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去原谅他们的过错。现在她丈夫生命垂危,自己不能见死不救。然后,刘明跑进屋里,拿了5000元交给了她,并诚恳地说:这钱拿去给你丈夫治病,不要你还了。刘明知道她根本没有能力还钱,最起码在20年内。另外,刘明又给了她价值200元钱的营养品送给她的丈夫,让他手术后好好调养。她当时非常震惊和感动,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我对不起您,我们欠您的钱,包括以前的钱,我这辈子还不了,我来世还给您,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我给您磕头。”看到她这个样子,刘明又悲又喜,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当时刘明的心情是复杂的,说不清是爱还是宽容。

从那件事情以后,刘明的心情轻松了不少。一生中最让他恨的人,他都原谅了,他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宽容之于爱,正如和风之于春日,阳光之于冬天,它是人类灵魂里美丽的风景。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

学会宽容,是现实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苟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任用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容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像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宽广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三国时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弘的气度,自古至今皆然。据《宋稗类钞》记载,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学会宽容,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时要推己及人,以德报怨,与人为善。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4、和气待人,不要轻易得罪同事

“多个敌人多堵墙”,在职场中,我们一定要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与同事交往,切不可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与同事过不去,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冤家路窄”,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一般情况下,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是可以一点一点削减的。

在办公室里就没有必要让这种敌意延续下去,一旦和同事发生了不愉快或误会,不妨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以消除彼此间的不快,这样才不至于让不快慢慢累积,以至发展到仇恨的地步。毕竟是同事,都在为同一家公司而工作,只要矛盾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中国有句老话:“相见就是缘分”,既然同在一家公司谋生,也是一种巧合。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和谐相处,少结冤家比较有利于你自己。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你也许会困惑:自己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呢?冥思苦想,可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天,你实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但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双方的关系僵到了这个地步,似乎多说一句话都无益,如何是好呢?

别急,既然他没说你有何不对,那你就可以乘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修补。”下班时,不妨捎带一句:“今天累吗,没事一起吃个晚饭,好吗?”

这样,他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共进晚餐是很礼貌的行为,而且他也会欣然接受。共进晚餐时,不妨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总之,充分发挥神侃的威力,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友善的对待,对方怎样也拒绝不得。或者当对方神情不好时,及时给以一丝问候和关怀:“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这样即使你在无意间触犯了对方,对方对你的不满之情也会慢慢消失。

在工作中,谁都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从而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矛盾,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当与上司发生冲突时,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处世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他们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即使是上司错了也灵活处理,以求和解。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下属偏偏遇到的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上司,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下属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中的下属,就不必委曲求全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职场中,人际关系复杂,如果你不加注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得罪人。有时,就算你没有冒犯他人,但是由于利益相争,他人也会将矛头指向你,这就是职场中的人情世故。

也许你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冒犯,等你终于可以脱离苦海,另有高就,准备递辞呈时,心里肯定会想:那几个平时视我的痛苦为快乐的同事,一定很开心,如果趁此时,向老板告他一状,岂不快哉?

这时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胡乱干这种傻事。要知道不给他人台阶,也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因为世界很小,说不定今天被你告状的同事,明天也会成为你新公司的同事,到时你又如何和同事搞好关系?要是对方的职位比你高就更加不妙,这岂非陷自己于危险境地?所以何必自设绊脚石呢?此外,同行虽然是冤家,但同行间的往来还是有的,你原来公司的上司没准正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将你背后打小报告的情况相告,你新的上司肯定会认为你整天忙于侦察人家的缺点,不善于和同事打好交道,从而怀疑你团结合作的能力,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深谙职场中人情世故的人,会以和为贵,给他人一个台阶,后退一步,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不做“小人”。所谓“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开开心心地去赴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人和路路通,惹人道道墙”,懂得给他人台阶,和气待人,那么即使有什么不快,也会慢慢烟消云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所以我们在处世的过程中一定要知道给人留有余地,否则,就是堵住了自己的后路。

当然,这里的“和”并不等于一味地谦让和懦弱,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的后果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相信会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不得罪人好。

当事情还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时,还是能忍则忍,勿轻易动气。让他人下不了台,就有可能封死了自己的退路。

5、高抬贵手,给他人一个“台阶”下

“得罢手时须罢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交际中,发现别人的失误时,高抬贵手,给他人一个“台阶”下,对方可能会感激你一生。相反,让对方出了丑,则可能记恨你一辈子。

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紧抓不放,高抬一下你的贵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做人处世的一种涵养。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所以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如果你使他下不了台,对方会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对你更为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在人和人的交往中,这些都是不容忽略的。

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忌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一定要给对方留个台阶,得过且过,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但不可过分,只需“点至九分即可”。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你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给对方提供一个“台阶”,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帮助对方挽回面子,会使他对你感激不尽。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大陆一个著名的大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了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一位服务员小姐看到了这一幕,但是她并没有严词以对,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很有礼貌地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酒店主管批准,我代表中国大酒家,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簿上,你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另外,在社交中,常会遇到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尽管这是一些文娱活动,但大家都希望成为胜利者。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能绝对取胜的情况下,往往会给对手留一个台阶下,并不使对方失败得很惨而狼狈不堪,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这样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棋后,往往会有意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小青年,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其实,作为社交活动,主要目的还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满足文化生活,所以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对方造成不佳的心情。据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极爱下象棋,又把输赢看得很重,在一次宴会后与棋艺不凡的陈景夷对弈时,本来已一比一平局,却要下第三局,在残局时被对方打死了个车,顷刻间胡汉民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恼,当场晕厥,三天后竟因脑溢血死亡。

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的局面,而且要学会在出现冷场或者尴尬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给别人台阶时,要不露痕迹,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善于交往的人往往都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否则,很可能会由于方法不当,本来是帮助对方下台,结果反而弄得对方更尴尬。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以幽默为“台阶”化解尴尬。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调皮的孩子,爬上了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没有面子,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冯骥才便开玩笑似的说:“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在轻松的气氛中,既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增添了风趣。

很多情况下,我们很少考虑到给别人留台阶的问题,我们常常得理不饶人,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或雇员,而没有多考虑,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其实这样都是不利于我们和别人交往的,甚至会造成很多令人不愉快的场面。在处世的过程中,要“得罢手时须罢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抓住别人的失误不放。给他人一个台阶,帮助他人挽回面子的同时,也可让自己留下一个好形象。

6、能容人之过,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

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宽厚待人就是宽厚待已。人行走于社会,免不了与人结怨,但只要心胸豁达,能容人之过,就不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

容人之过,大度待人,对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可能会经常发生矛盾,但在矛盾面前,若能够有较大的气量,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就会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得矛盾得到缓和。刘少奇同志主张,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受到他人错误对待,应该有“单恋”的精神。不因对方对待自己态度上有错而改变自己初时的热情和真诚,始终不渝地以友好的感情对待对方。有了这种“单恋”的态度,便能唤起对方的良知。这是有道理的。三国时期,东吴老将程普原先与周瑜不和,关系很不好。周瑜不因程普对自己不友好,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不抱成见,宽容待之。日子长了,程普了解了周瑜的为人,终于受到感动,体会到和周瑜的交往“若饮醇醪自醉”。

战国时“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假如蔺相如发现廉颇羞辱自己以后,马上针锋相对,怒目相向,就会使彼此的矛盾空前激化,不但他本人失去一位忠实的朋友,而且将会给整个赵国带来严重的危害。从此可以看出,容人之过,大度待人是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消解矛盾和冲突的一剂良药。

大度待人,对那些错误地对待自己,有愧于己的人不计前嫌,热情对待,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彼此问的隔阂,而且反过来会激发对方的感激心理,使其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帮忙做事。当然,要做到有度量,亦非容易。这要求我们在处世的过程中,必须摒弃个人私欲,不能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去斗、去夺,与人闹得面红耳赤;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同样,像那种“报复之心”,“妒嫉之念”这类私心大发作的东西,更不能存在。同时,能够做到有度量,还要有点忍让精神。无缘无故受到冤屈时,只要不是恶意中伤,都应忍耐下去,应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身找原因。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

7、不要与人斗气,留下回旋的余地

与人斗气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这既不能挽回你的面子,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处世高手是绝不会做这种傻事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你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些对不起你的话或做些对不起你的事。这时,你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还是以慈悲为怀,原谅别人?懂得人情世故,善于处世的人就会选择后者。

冤家宜解不宜结,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受了气,你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对策上而不是斗气上,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会给你气受。

和人家斗气,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一来未必能够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好处。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部门工作人员下不来台,那就太不懂人情世故了。你应当想到,这一次人家阻挠了你,给你气受,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人家记了仇,你就还会有更大的气要受。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怀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于是奋发向上,寻找时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感激,那么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还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人处世总不会给人留下余地,经常搞得对方尴尬。一旦一个人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所以,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报毒,把对方逼人绝境,否则,会让对方受到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小芬是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孩,但她不幸跟几位“没教养”的人做了同事。这些人举止随便,对人无礼,让小芬很是看不惯。有一次,天正下着雨,一位女同事想出去办点事,顺手拎起小芬的伞就往外走。小芬心想:“怎么招呼也不打,就拿人家的东西,太欺负人了!”于是,她很不高兴地说:“你好像拿错伞了吧?”女同事毫不在意地回答:“我忘了带伞,只好借你的用一下。”“你好像没跟我说‘借’字。”“哎哟,还用得着说‘借’字吗?下次你再用我的不就得了?”小芬冷冷地说: “借我的东西就得说‘借’,我不同意,谁也不准拿!”没想到,这件小事得罪了那位同事,那个同事觉得小芬故意不给自己面子,让自己很尴尬,于是心生敌意,将这件小事加油添醋,大肆宣扬小芬的小气,使小芬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位同事从此以后再也不愿意理她,不知情的领导还经常提醒她,注意搞好同事关系,根本不听她的解释。小芬常常愤愤不平地想:“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而且理亏的是对方,难道这也错了吗?”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如果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你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是坦坦通途。假如你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一条大路对你来说也充满了险阻。“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道路上到处布满了荆棘和浪涛,也许无意间的失误就会为自己种下祸根。所以,我们在处世的过程中,一定要谨小慎微,时时顾及别人的面子和感受。

8、学会爱你的敌人

“报仇”这件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还可能让你元气大伤,因此我们提倡君子要“有仇不报”,还要去“爱”你的对手。

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有一位牧场的主人由于全家老小都被土匪枪杀了,因此变卖了牧场,誓要天涯寻仇。

家已经被毁了,这种仇不管是谁都想报,然而当这个牧场主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那位凶手的时候,才知道那位凶手已经百病缠身了,躺在破**一点抵抗的能力都没有,要求牧场主人给他一枪;牧场主人把枪举了起来,又无奈地放下了。

结局是,牧场的主人十分沮丧地走出那问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照耀的大草原上沉思,他默默自语:“我虚度十几年光阴,现在我也老了,报仇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呀?”

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不过同样能给人们深刻的反省,而这反省其实是在强调处世过程中要懂得“有仇不报是君子”之理。

先来分析一下一个人“报仇”所需的投资。

精力的投资:每天都要计划“报仇”的事情,要花费许多精力,想到切齿处,情绪心神激烈波动,往往影响到身体健康。

财力的投资:有的人为了报仇而放下了一生的事业,很有一番“玉石俱焚”的味道,往往会花费很多财力,以做好部署的工作。

时间的投资:有些仇并非想报就能报的,三年五年也是它,八年十年也是它,或许二十年、四十年都有可能没有实现,就算报成了,你也老迈了。

一旦你与他人结了仇,“报仇”虽然能解你“心头之恨”,可是“心头之恨”虽然消了,往往会失去你自己,因此“君子”应该有仇不报。

人与动物在有些方面是不一样的,动物的行为都根据本性出发。但是人就不同了,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行为选择,比如,放下仇恨,拥抱你的敌人。

然而,许多人看见“敌人”便往往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者环境不允许或者无力消灭敌人,也往往要保持一种冷漠的态度,或者说一些使对方不舒服的风凉话,由此看来,爱自己的敌人真的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

就因为爱自己的敌人难,因此人的成就才会有高有低,也就是说,能当着他人的面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常常比不能爱敌人的人高。

拥抱自己的敌人要主动出击,只要你采取了主动,不仅迷惑了对手,使他搞不清你对他的真正态度,而且迷惑了其他人,让他人误认为你们已经“化敌为友”。但是,是敌是友,只有你自己的心里才会明白,结果你的主动出击使你的对手处于“接招”的被动地位。假如他回避你的拥抱,那么他会获得“没有气量”之类的评价,一经比较,你们的分量马上有了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内降低他对你的敌意以外,还能避免恶化你和他的敌意。意思是说,避免了敌意太鲜明,疏通了你的去路和退路。

再有,你的行为也会让他失去再攻击的有利地势,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仍然攻击你,肯定会招致其他同事的谴责。最重要的就是,拥抱你的敌人的行动只要做了出来,时间一久就会变成习惯,让你与同事们相处的时候,能够容天下人,左右逢源,这就是你成就事业的本钱。

9、不要与小人较劲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得罪一个人,可能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而得罪一个小人,则可能为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在处世的过程中应该少得罪人,毕竟多个朋友比多个仇人好。朋友多了,路就宽了;而仇人多了,就无异于封住了自己的路。而有一种人,我们尤其不能得罪,这便是“小人”。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人。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不可测的,为人处世中,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之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处处想着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李林甫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他心胸极端狭窄,眼里容不进一粒沙子。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气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他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于是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将军调到僻壤之地,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也许,那位将军直至调往了偏远之地,还不知其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利益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没有一套对付和利用小人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给彼此留下回旋的余地,这样就不至于堵死了自己的后路。一句话,如果不是确有必要,那就别和小人较劲。

小人一般都有如下特征:外表忠贞,心里想的却是利禄,对事专门测度揣摩,喜好逢迎拍马,察言观色以受宠,歌功颂德以卖弄忠诚;结纳身边的人,专心巩固自己的名位,只知沽名钓誉,没有一句真话;只图安逸,醉心于好处,淡薄人情,唯利是图,不体恤他人;讨厌胜过自己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他人的善行就嫉妒,听到他人的恶行就赞扬,本身无能,坏的方面却无所不为;专门爱好声色,没有正经的心思,见钱眼开,见利忘义,遇到财物就想坏主意得到;急于攀结显赫宦官,暗中巴结权贵,不求实学,只图虚名,只要有益于己的,小则冒险心存侥幸,大则寡廉无耻;混迹于斯文,以吃喝为潇洒,以勤事为俗流,以避祸为清高,以消极为无过……

有些小人,将自己的“小人”之处藏得很深,在待人处世中,与这些小人打交道务必多留个心眼儿,最好不要咄咄逼人,与其针锋相对。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但是我们最好不要做得太绝了,以免得罪小人,这是保身之道。对小人,有时我们也要装装糊涂,心里不与其同流合污,但在外表上并不一定非得和人家划清界限。否则,会让他们认为是异己,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铲除你。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处世坦**,就算是真的较量起来也不会让你防不胜防,但是小人却会时时处心积虑去报复他人,就算当面不和你争锋相对,背后也会时不时给你来一刀,所以,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小心防范被小人暗算。

10、事不做绝,话不说尽

“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穷追不舍,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聪明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时,从不把对手赶尽杀绝,凡事见好就收。

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带来更大的利益。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人无干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总摸到好牌,一般情况下,一副好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坏牌,而见好就收者便是最大的赢家。

但很多不懂人情世故的人,都不懂得见好就收的处世之道,做事都喜欢做绝,说话都喜欢说得太满。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来意之后,坦露了自己的心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之后,反问道:“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

年轻人之所以面试失败,就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绝对,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他懂得“事不做绝,话不说尽”的道理,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话多的人,通常只为了一时痛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很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者说得模棱两可,给自己留条后路,说得太绝对,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要“事不做绝,话不说尽”,凭着适可而止的心态对待。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最好的方法。真正的友谊,并不一定要走得多么亲密,越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双方如若产生矛盾,就越不容易化解。著名诗句“思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也道出了做人要留有余地的道理。

社交的目的是使人缘扩大,感情加深,而造成他人难堪,则与此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要让人难堪,封死了自己的后路。“事不做绝,话不说尽”,聪明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时,从不把对手赶尽杀绝,而往往会适可而止。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与人相处,争斗在所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是非的争斗。

很多人对待自己的对手是:落井下石,踩死对方,认为这样就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忽略,即使你真的扼杀了对方,其他的竞争对手仍会相继而来,绵绵不绝。由于你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他们必然也会对你心存戒备,如有机会也会对你痛下毒手。这样,你的周围便时时潜伏着危机。更何况,风水轮流转,万一哪一天灾难落到自己头上呢?

事做得太绝,话说得太尽,无疑是将对方逼入了死胡同,而一旦一个人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会不择手段,这将对你自身造成伤害。这就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若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便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逃命”,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在理已明了之时,不必咄咄逼人,放他人一条生路,他就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没有回报,也不至于伺机报复。得理之处且饶人,也是积德。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不再次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事不做绝,话不说尽”,就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大部分人一旦陷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也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无路可走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一方也有面子和利益的需要,他当然也要“讨”回来。

事不做绝,给自己的对手一个台阶,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双方关系恶化。换句话说,在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想法。

“事不做绝,话不说尽”,一个懂得给他人留条路的人,必然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赖,也不会给自己树立太多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