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直率、单纯本没有错,但社会复杂,你不去害人,不代表别人不会害你,所以,做人还是要多个心眼,懂得隐藏自己,不能太“透”了。老于世故的人,绝不会轻易向任何人暴露自己的底细。
1、做人要善于隐藏自己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为人处世时懂得隐藏自己,方可消灾避难;过分地炫耀自己的能力是毫无益处的。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底细,尤其在自己得意的时候,更要懂得隐藏的道理。这样才能避开灾难,万事大吉。
聚兴仁商号是四川重庆杨文光与人合伙集银一万两开办的商行,主要经营棉纱、匹头、杂货、土特产等,经营大权由杨文光掌管。
当初,杨文光在经营自己的聚兴祥时,积累了不少经商经验,开办聚兴仁后,他便大刀阔斧地扩展业务,开拓利源。例如,在商货上他采取了深购远销、长途贩运的经营手段,同时他还做起票号生意,使商业与银钱业结合起来,加速了资本发展。
隐而不露是杨文光与众不同的经商手段。杨文光在急需用款、调整周转金时,常常使用的手段是不露声色,即便迫在眉睫,也装出一副不需用款的姿态,让人摸不清底细,内急外静,静待放款者上钩。因此,当票号找到他这殷实富户放款时,他会故作镇静,推说不需要钱,直到放款者托人劝说,他才以“帮忙”的口词,表示十分被迫的勉强接受放款,且告诉对方他这是给人家面子,“帮个忙”,还特别嘱咐对方不要告诉别人,免得给他找麻烦,实则迫不及待地用这笔款周转资金。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他扩大了十几个分号,既得了实利,又让外界摸不准他的底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根本不懂得人情世故,做人总是咋咋呼呼的,取得一点成绩,便到处张扬炫耀,反而令人怀疑他的自身能力。做人还是要善于隐忍,杨文光的策略值得参考。
张谨公司休假,想独自去九寨沟旅游,临出门前,妈妈叫住了她:“小谨,把你手上的钻戒摘掉,还有项链。”
张谨不情愿地放下背包,说:“妈,飞机再有两个半小时就起飞了,你看我还没出发呢,算了吧?”
“来得及,摘下来,让妈妈给你收着。”妈妈说。
张谨不高兴地摘下手上的戒指,说:“一个破戒指,满大街都有人戴,你还怕别人抢了,谁稀罕要呢。”她很不舍地摘下那枚光灿灿的钻戒,交到妈妈手里。钻戒是张谨男友送的订婚戒指,张谨很爱惜,平日很少摘下。
妈妈说:“我不是不知道,可去九寨沟那么远的山里,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像城里女人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首饰。出门少露一点财,少给别人一份不良企图,多留一份安全给自己,也好安心旅游。”
张谨妈妈说的也许正应了“出行需谨慎,有财不外露”的道理。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须时刻小心谨慎。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要时时注意,收敛自己的个性。太招摇、太张扬,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有时还可能影响别人,从而引起别人的嫉妒和反感,最终酿成悲剧。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的人非常浅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起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意思是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这就告诫人们,做人就要懂得隐藏自己,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是毫无益处的。
2.不要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给自己,千万不能心里搁不住事,什么都说出来,一不小心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那真是单纯过头,吃亏吃尽,糟糕透项。
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但心里话千万不要“随便”说。尤其是在职场中,就更要慎之又慎了。
如今,不少公司都在实施人性化管理,尽力打造家一样和谐亲密的工作氛围,上司可以和下属谈心,同事之间也能亲如兄弟姐妹。无数事实已证明,和谐的同事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但身处职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保护好自己,就不能随意吐露自己的心声。
小杰初人职场时,怀着很单纯的想法,像大学时代对室友们无话不说一样,常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及想法毫不设防地对同事讲。工作不久后,小杰就因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经理的首要人选。可他曾无意中告诉同事,他的父亲与董事长私交甚好。于是,大家对他的关注集中在他与董事长的私人关系上,而忽视了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董事长为了显示“公平”,任命一个能力和他差不多的职员为部门经理。可见,如果小杰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许就能得到这个升职的机会。老板们都欣赏公私分明的员工,敬业不仅意味着勤奋工作,更意味着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事带到工作领域中来。
同事毕竟是工作伙伴,他们不可能像家人那样完全地包容你、体谅你。很多时候,同事之间最好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而一些个性化的东西,除体现在工作的创意中外,最好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处世中,一定要把握好保护隐私的尺度,但有些个人情况,比如个人爱好等,是可以拿出来和同事分享的。那么哪些隐私属于要保护的对象呢?
个人信息可分为绝对隐私、非隐私、相对隐私三大类,前两种较好把握。比如,会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背景、亲人朋友关系、情感,会影响他人对你道德评价的历史记录;与传统相悖的生活方式,与上司、重要人物的私交等信息,都是需要保护的绝对隐私。说话时,最好权衡利弊,全面考虑这些信息在曝光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件事在一个环境中说出来无伤大雅,但换一个环境则可能成为敏感“雷区”,这就属于“相对隐私”。分清这类隐私,要先弄清你所处的环境。但如何面对相对隐私呢?切记一点,千万不要把同事当心理医生。比如,要好的同事可能会问你:“最近和你男(女)朋友的关系怎么样啊?”你可以大而化之地说“还行”。对方可能只是出于善意的关心,你最好也点到为止,不必作进一步的解释,识大体的同事也不会纠缠着问下去。
打好隐私保卫战,无论是办公室、洗手间还是走廊,只要是在公司范围内,都不要谈论私生活;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和上司超越一般上下级的关系;即使是私下里,也不要随便对同事谈论自己的过去和隐秘思想;如果和同事已成了朋友,不要常在其他同事面前表现得太过亲密,对于涉及工作的问题,要公正,有独到的见解,不拉帮结派。有些同事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对这种人要“有礼有节”,不想说时就礼貌而坚决地说“不”。千万不要把分享隐私当成打造亲密同事关系的途径。同事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都有着善良和平常的心计。我们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让别人知道。全面地看待问题,会有助于你权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保护隐私,一来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二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不过,也没必要草木皆兵,若对一切问题都三缄其口,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近情理。真正通晓人情世故,会处世的人应该这样做:偶尔也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3.做人不能太单纯,要懂得伪装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骗。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不可太“透”,让人一眼看穿,懂得人情世故,会处世的人一定会留点“心机”自己用。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处世中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城府太深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各种不正当的行为无处不在。因此,做人不能太单纯、太大意。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你去欺骗别人,只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如何保护自己?当人开始抓乌龟时,这个家伙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它这样装死足足几分钟后才慢慢将头伸出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动起来。也许,你也听说过兔子蹬鹰的故事,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奇迹发生了,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不同的以伪装之术而求得生存的实例。在人性的丛林中,当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时或势均力敌时,用反间计或伪装之术迷惑对方,会使对方上你的当,处于你的摆布之中,而你此时,已成了狩猎的猎人了。当你的力量处于优势时,也不妨采用一下伪装的战术,这样会使你事半功倍。总之,伪装是一种计谋。
在人性的丛林里,到处可见伪装。这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实现的,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话并不无道理,既然我们存在,我们就有理由去生存,求发展,而一切对自我的压抑和对存在的摧残则应当被看成为罪恶。
另外,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伪装术的必然性,竞争使得我们不得不谨慎行事,竞争也使得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必须永远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则优胜劣汰的法则便不会饶恕我们。
伪装术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利诱人。人是逐利的动物,无论大利小利他都不会放弃的,当然他也会考虑自己的成本和风险。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不怕风险而敢于铤而走险的。而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让出很多利益给对方。世上任何给予都不是白给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利诱人,比较常见也易成功。
声东击西,制造假象。这种方法就是要在对方信息颇为迷惑之时,故意发布的一些让对方上当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对敌人来说可能得之不易或认为准确可靠而极其有用,所以才适用它。要做到“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境界,这样假象也便被认为是真的了。
装死和装败也是很好的战术。若装得像,装得真,则可以迷惑对方,并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而你则可以趁此寻求生的契机;另外,还可以解除对方对你的压力,因为他巴不得解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装死装败也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4、显露得当,方可脱颖而出
为人处世中,要把握好藏和露的尺度。当时机不成熟时,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隐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然后再抓住机会,一招取胜。
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处世高手,不会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他们懂得做人要学会隐忍,该藏则藏、该露则露,才有可能不翻船。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会刺伤别人或者自己,因此,应用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惹来麻烦。聪明的人很会把握藏露的尺度,不仅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露出自己的锋芒,还善于在恰当的时候藏匿锋芒。
巧妙地隐藏是为了更好地释放,而适时地暴露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伏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藏自己的笨拙,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而是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人形成一种威慑力;另一种是隐藏自己的才学与目的,不要不合时宜地过分显示自己,以防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招来攻击。总之,不要让他人轻易地摸清自己的虚实,应该提前想好防范措施和对策,待机而动。
提到明朝的严嵩时,人们往往会想起与其对立的清官海瑞,暂且不管严嵩的历史功过以及个人品行如何,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却尽显韬光养晦之术,他懂得适时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锋芒,从而可以直上青云。
嘉靖中期,夏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为朝廷的重臣,因此,颇受皇帝的器重。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当他打听到夏言是他的江西同乡时,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去接近夏言,但几次都没成功。但是严嵩并不死心,他特意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
夏言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找借口回绝了严嵩,严嵩就跪在堂前,反复地高声朗读自己的请柬。夏言被他感动了,于是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严嵩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宴席上,他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
从此,严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礼部左侍郎。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又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由此可见夏言对严嵩的器重与信任程度。但是,严嵩极有心计,内心阴狠,他做事小心谨慎,不露一点锋芒。平时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暗中却在寻找、制造机会,欲将夏言一下子打垮。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曾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然后赐给几位宠臣。而夏言一直反对迷信活动,不肯接受香叶冠,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以显示他对皇上的忠心。皇帝对严嵩大加赞赏,对夏言则表示出了不满。除此之外,夏言撰写的青词使皇帝感到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为迎合皇上的心意,还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从此,皇帝逐渐地疏远了夏言,对严嵩却越来越满意。
以后又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使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一改往日的谦卑与隐忍,在皇帝面前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有一次,严嵩与世宗单独在一起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严嵩见状,突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他的如此举动使世宗产生了侧隐之心,世宗催问他是否有难言之隐。严嵩见世宗已经被打动,反而号啕大哭。世宗见他这样伤心,安慰他说:“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出来,有朕为你做主,不要害怕。”严嵩见有皇上在撑腰,于是便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非常恼怒,马上下令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虽然严嵩藏器于身,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为不可取,甚至有些卑鄙,但从处世的角度来说,他显露得当,将藏露之术用到了家。
很多成大事者反复强调人不可锋芒太露,应该隐其锋芒,不要咄咄逼人,这也是对做人处世经验的深刻总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锋芒容易招来嫉恨或者陷害。任何人在处世的过程中,都必须谨记这一点。
5.喜怒不形于色
能忍会磨,就要善于伪装,让对方不易发觉,这就要求你的伪装必须是喜怒不形于色、不露锋芒,完全让对方感觉不到。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
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介,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其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也不会对别人动什么坏心思,不会处处算计别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微逊色。隐忍的处世者就会深沉许多,什么事都能搁在自己的肚子里,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碰到委屈的事,他们不会锋芒毕露,大动拳脚,他们会咬咬牙吞进肚里,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亦被人认为狡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型还是隐忍型的,也不可以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都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处世方式。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很深的城府,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很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的处世哲学。
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并不存在,这些人只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而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换句话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一不小心便被对手钻了空子。
中国古代帝王隋炀帝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伪装自己、喜怒不形于色的处世高手。
隋炀帝杨广在登基前本是隋文帝的次子,文帝内定的接班人原是杨广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杨勇。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将来做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可谓煞费心机。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珍惜国力,崇尚节俭。他的妻子独孤皇后深得文帝宠信,政见常与文帝相和,宫中称为“二圣”。
太子杨勇是一个大而化之的花花公子,疏阔豪爽,不拘小节。其实,杨广同他哥哥一样,也是个纨绔子弟,声色之徒,但他在父母面前将这些斑斑劣迹统统掩盖了起来。每逢父母来他家,他都将娇妾、美姬藏于密室,只留老丑者穿上普通衣服侍候在自己左右。他还撤去华美的屏帐,改用廉价的素缣,弄断乐器的丝弦,使其落满厚厚的尘土;更甚者,掐死庶出子女,以示只和正妻生儿育女。从而显示自己处处以父母为榜样,勤俭持家,不近声色。杨坚夫妇见状不由大喜。老夫妇每次派人到儿子们那里,杨勇只把他们当仆人看待。杨广却不然,他和妻子一定双双站到门口,亲自迎接,致送厚礼,于是老夫妇耳畔听到的全是赞扬杨广的声音。杨广出镇江都,每次入朝辞行时,都痛哭流涕,依依不舍,以表现他的孝心。他所展示出来的,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标准领袖的风范,节俭、朴实、谦恭、虚怀若谷、好学不倦、礼贤下士、不爱声色犬马——集人类美德于一身。
一切布置成熟后,杨广便把“诬以谋反”的罪名罩到杨勇头上,杨坚下令把杨勇贬为平民,囚禁深宫,改立杨广当皇太子。几年后,杨广趁文帝病重派亲信闯入宫中将其父杀死。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阴谋。
杨广从开始采取夺嫡行动,到他行凶之日,历时十四年,一直保持伪装后的样子,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杨广竟做得天衣无缝,可见他具有绝顶的聪明才能。当然,他的行为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把握好藏与露的关系。何时当露锋芒,是没有一定之规可循的,只有伺机而动,任时而出才能成大事,否则只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一般来说,置身官场,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党羽还不够众多,威望还不够高等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必须学会韬光养晦,做到深藏不露。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藏而在于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当然,在藏的时候,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而藏时而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你能一出必成。武则天初期摄政时,在高宗面前将其目的掩藏得天衣无缝,而在文武大臣那里,已经显示了她的执掌政权的实力,所以日后她能一举成功取代高宗。
做事时,懂得藏匿,不动声色,使意图不为外人所发现,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这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能让你在做事时少去许多人为的阻碍而增加许多想要的帮助。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社会阅历,便多多少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去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人际交往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谋取利益的另一面,有时却是对你的伤害,就算不是伤害,你也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控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喜怒不形于色。
比如: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他,以遂行其意图;一听到别人的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要求,甚至向他进行“软性”的勒索;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你,让你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哀感满胸,甚至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你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你的同情心,以达到他的目的……
说起来,似乎人生到处充满了凶机和痛苦。诚然,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的话,这种人生实在没太大意思。但是,若因喜怒哀乐的外露而招致别人伤害,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做人何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
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
喜怒不形于色,变成一个无缝的“蛋”,是为了免受苍蝇的叮咬。
6、韬光养晦是一种应变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事情没有取胜的把握时,不必四处张扬,以免对方早有准备,对自己不利。
韬光养晦作为处世技巧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环境,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雍正就是这样一位韬光养晦的高手,由于他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因而迷惑了自己的政敌,解除了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成熟时,他才一鸣惊人。
你对成功有多么渴望,那么你在忍耐时的克制就应有多顽强。在三种情况下你应该暂且忍耐:第一种,敌人比你强大;第二种,有利的时机尚未出现;第三种,你尚未准备好。当年雍正皇帝与他的兄弟们争夺天下时,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忍耐,就是因为以上三种情况几乎同时存在。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皇储出现空缺的时刻,当时作为四皇子的胤稹采取了等待时机、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要知道,当时诸皇子的争斗早已白热化起来,胤禔靠胤禩结为一党,想拥立胤禊的人实在不少。胤祯和胤禟结为一伙,势力也不小。众兄弟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这一非常时期,胤稹显得格外聪明,他自知就当时情形而言替补储位没有希望,便以退为进,比较巧妙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先说对被废太子胤礽,在众人落井下石的时候,胤稹却“十分着急,很想救他”,表示出救援的态度。康熙帝让胤稹参与对胤礽的监视,胤稹却设法奏请解掉了胤礽脖子上的锁链。胤礽在危难时刻得此相助,自然打心底里感激。再说对胤禊和胤祯两伙人,胤稹与他们分别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不时往来。在父皇面前,胤禛在不同场合为各位兄弟频频说些好话。康熙帝曾说,胤稹“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稹被封为贝勒,而胤禟、胤祯等封为贝子时,胤稹启奏说:“都是一样的兄弟,我愿意降低自己的世爵以和兄弟们的地位相当。”胤稹故意不显山不露水,因此,激烈争夺储位、相互敌视的兄弟们都对他怀有某些好感,至少没有把他作为对手。
康熙帝看到胤稹对上孝敬,对下谦让,也增添了几分喜欢。几个月后,胤礽重新立为太子时,康熙帝特传谕表彰胤稹,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唯四阿哥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如此高度的表扬,胤稹听了本应高兴,却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说他从来没有保过废太子,因而“皇父褒嘉之旨,臣不敢仰承”。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便承担这个责任和领受这份荣誉,免得将来太子一旦出事而受牵连,也免得遭受众兄弟的妒忌。
在太子废而复立的这场宫廷斗争中,胤稹八面玲珑,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现了不平凡的政治活动才能。他虽然也对皇位怀有渴望,但手段却十分高明。胤稹以退求进的方略是成功的。
在中国历史上,善于等待时机、以弱胜强的智者不胜枚举。
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下,发誓报仇后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伺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场地,苏不韦带领亲从,暗中潜入场地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入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策将李皓气死。古人因此评论说,李皓能凭着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这是因为苏不韦善于隐藏自己的缘故。
韬光养晦也是处世之道,是人生应变之术。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锋芒毕露,招惹是非。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不是改变操守,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生路的表现。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准备,不如出奇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古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从雍正皇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狭窄,处处受阻,便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
7、得意之时,不可忘形
一时的荣耀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会比别人更高一筹。虽说获得荣耀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一味地张扬、炫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格言、警句告诉了人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成绩,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不仅中国人重视谦虚的美德,外国人也一样重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谦逊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平静、谦逊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高境界。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炫耀自已是一个十分危险、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这样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从而产生错觉,影响自己的判断力。
其实,自高自大、自傲也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一种幼稚表现。有些人稍稍有一点可怜的成就,耳朵就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因为他开始自我膨胀、发烧了;自以为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唱了两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你不应该过于看重它,因为它已成为你的历史。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它毕竟只是虚无缥缈的影子而已。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对着照亮你的太阳。
或许,你所自鸣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处,就好像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善于处世,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况且,让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就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欢见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他对于那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以至于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此情况刚好相反,你越少刻意寻求赞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你却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留心那些内向、自信,不随时随地表现自己的优势与成绩的人。大部分人都喜欢那些不自夸的、谦逊的人,他们总把自己藏在内心,而不是表现为自我主义。
当然,真正学会谦逊是需要实践的。这是件很美的事,因为你在平静轻松的感觉中会立即获得内心的充实。如果你的确有机会自夸,那么,尝试着去尽力抑制住这一欲望吧,那将会使你受益无穷。
8、隐“优”暴“缺",
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就应该隐藏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是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胜了。
隐“优”暴“缺”,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有助于自己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一般对新来的老师都会感到陌生和畏惧,有位老师就很有自己的一套,第一天上课,他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板书更差,小学时我的书法就不及格,因此我特别害怕在黑板上写字。”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他也会说:“如何,我的领带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竟注意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此后这位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很顺利。
同样的,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就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次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首先应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华盛顿特区有一位名演员,他是出名的花花公子,一位曾经被他追求过的女性回忆说:“若是他触动了我的‘母性’本能,我就凡心大动。他往往会说:‘我真笨,连衬衫都穿不好。”’可见,这位男演员就是利用母性本能,博得女人欢心的。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不懂得人情世故,不善于处世的人,就会处处显示自己的能耐,以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而那些善于处世的人则会隐藏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自己胜了,这就是处世的高招。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不如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是不能一味退让,否则,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对你产生轻视的心理。
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应该施展与之相当的本领,先造就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然后,再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让对方侥幸获胜。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会产生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看出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他会觉得你虚伪。有时要面临的难题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起,不肯再作让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在语气上,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思了。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声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唧唧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非得与人决一雌雄才肯罢休。越是这样的人越让人瞧不上眼。
其实,做人何必这么争强好胜呢?就算争赢了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反而真理在手却表现谦逊,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修养之深厚。
9、做人要懂得“装傻”
聪明做人,再好不过,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能耐,特别是关键时刻,他总会故意装傻,以免树大招风,麻烦事缠身。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的确很聪明,但总是喜欢与人抬杠,以显示自己是个有想法且聪明胜于别人的人,只要能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种事事都喜欢占上风,以显示自己的人,其实是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失败者。
即使你真的聪明,也不应该处处和别人抬杠,损害别人的面子。你想让人无话可说,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但你想过没有,你满足了,那么人家会不会满足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相信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却是这样做的。别人会意识到你是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傻瓜。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也许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朋友、同事们都离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实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摆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只会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
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现得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应当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大量事实证明,人们谈话时通常都有一个目的,即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你要懂得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从容和大度,如果你掌握不好这个火候,那只能是做人的失败。
10、做人不要精明露骨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精明过头。
人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过于精明的人只会惹人讨厌。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涂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可见,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事事精明,时时精明露骨。
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有很多。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处世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典范。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突然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说完拿出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韩琦一贯诚实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韩琦、谢万之流都是通晓人情世故,善于处世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最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滑,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做人精明露骨,实则是一种小聪明。要想成为一个处世高手,就应该铭记这一道理:做人要精明,但不可精明到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