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朝的经济(1 / 1)

社会运转离不开价值交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社会的发达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国际贸易更是为唐朝社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1.唐朝的钱币

从秦朝一直到清朝,在我国民间流通的主要是铜质的金属货币,在秦朝时叫半两,汉朝时叫五铢,等到了唐朝就称作通宝,从明清开始,银子才成为和铜钱并行流通的金属货币。所以说,唐朝人花的钱主要还是铜钱。唐高祖从隋炀帝手里夺得天下后,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是沿用隋朝的五铢钱的,轻小混杂,等到武德四年(621年)时,唐高祖为了整治混乱的币制,决定仿照西汉时五铢钱的严格规范铸造“开元通宝”,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钱币体系。

什么是“开元”?就是创始、首创的意思,“通宝”指的是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从名字上就肯定了自己的贡献,它在货币单位上有了很大突破。在唐朝以前,24铢为1两,也就是二十四进制,而“开元通宝”开创了十进位制,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的铜钱,一个铜币为一文钱,10个铜币为1两银子,10两银子为1金,而不再使用之前的24铢为1两这样的算法。不仅如此,就连重量单位也改头换面了,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10钱开元通宝等于1两,1000钱重约6.4斤。由于唐朝时一斤要比西汉时的一斤重一倍多,所以开元通宝要比西汉五铢钱略重一些。

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使我国的铸币体系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这也是它被称为“开元通宝”的原因之一。它的影响还不只如此,因为它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对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之后朝代学习的楷模。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就连大小都各有不同版式。天宝年间,唐代的铸钱炉数量最多,达49处。为了制造铜钱,每年要使用铜料2万多斤,白蜡3万多斤,锡500多斤。开元通宝钱币的币材虽然多种多样,但金银钱只是作为宫廷赏赐或者收藏玩耍的,不作为流通货币。

一般来说,创新性的事物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受到质疑或挫折,毕竟没有什么参考,全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有点挫折也是很正常的。开元通宝就经历了这样的时期。由于唐高祖一开始铸造的开元通宝不够数量,旧时的钱又退出了流通市场,市场中就缺少货币。朝廷为了弥补市场空缺,所以允许在交易时使用布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太宗贞观初年。按说缺少钱币发行就可以了,可朝廷害怕重蹈隋朝的覆辙,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导致市场上虽然需要货币,但朝廷不肯增加发行,反而还鼓励以物易物,大力疏导通货回流。

当时买一斗米需要三五文钱,老百姓零用时感到非常不方便,如果用布帛的话,又不太灵活。再加上唐朝时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导致钱币流到国外,这样一来,国内的交易需要的钱币就更捉襟见肘了,制约了国内交易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一情况,民间私铸行为逐渐兴盛起来。钱币,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管控,私自铸币是违法犯罪的,在当时,按说私铸钱币是受到排斥的,但由于私铸钱币比较小,而且质料铸工都还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当官钱使用了,以两三枚抵官钱一枚。这样的待遇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唐朝时的货币严重不足。

受益于唐朝的强大国力,唐朝的钱币也被传播到受唐朝影响的各个国家,就连周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开元通宝。当时西域的突骑施国铸过一种独特的方孔圆钱,就是仿照开元通宝的形制铸造的,只不过上面的文字是粟特文。

除了以“开元”命名的钱币外,唐代还铸有其他几种钱币,比如乾封泉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等,尤其是乾封泉宝,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

总的来说,唐代钱币的材质优良,铸工精良规整,流通相对稳定,较少变化与混乱。

2.唐朝官员如何工作

唐朝官员的工作状况是怎样的呢?或许大家以为古代当官的人都很清闲,应该是为人显贵,想休息就休息。如果这样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唐朝官员不仅不能随便休息,还必须勤勉政事,每天早上六点半就上早朝,每月的休息时间只有三天。

古书上记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意思是说,在早上五点钟的时候,五更鼓就敲响了,官员所在的宅院内就已经灯火通明。他们早起奔赴早朝。在大街上,官员乘坐的车骄顶棚就好像是集市上一样多,一样热闹。可能有人要问,难道这些官员每天都要去上早朝?答案是否定的,但朝廷对五品以上的官员要求尤为严格。在长安的文武官员,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可以选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上朝,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就要每天上朝了。这些官员早朝的时间一般在六点半至八点半,早朝完了以后便回到各自岗位办公,处理完相关公务,下午三点多下班。这样算下来,每天工作的时间差不多也是8个小时。

要说起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人,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贞观年间,韩愈被封为观察官,主要负责勘问刑狱方面的事情。他刚到任就收到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便是关于作息制度的安排。文件规定:从九月到来年的二月,每天都要卯时上班,戌时下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非有了疾病,发生事故,否则一律不能外出。韩愈认为,从早到晚,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太累人了,于是他重新编制了一份作息时间表。他认为,寅时上班,过了辰时就短暂地下班,等到了申时再接着上班,最后到了酉时再下班。这样算下来,一天上班10个小时。虽然还没有与8小时工作制的作息时间完全一致,但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确切地说,韩愈所拟的作息表叫“入、退工作时刻表”,它把工作时间分为了上下午,让人们在中午可以适当地休息一下。

在现代,公司为了监督员工,记录出勤情况,已经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录指纹,但在唐朝时不能这样。拿衙门为例,衙门的标准办公时间是从卯时到酉时。在卯时,官员会点名,查点人数,这就叫“点卯”,而差役听候点名就叫作“应卯”,而点名册被称为“卯册”,签到又叫作“画卯”。在衙门里保不齐也有偷懒耍滑的,为了应付差事,他们会选择在点卯以后就离开,这样卯册里面有他,也就不用怕了。

唐朝官员不可能连轴转,也要有休息的时候,尤其是在古代崇尚儒家思想的背景下,对于传统道德和习俗是十分尊重的,所以有很多事假类似于现代的法定假日。

在汉代之前,秦朝官员要想放假需要告归,意思是报告一下再回家,当时还没有什么明确的休假制度。但在唐代,休假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一般来说,休假时间定在旬尾,即十日、二十日和三十日,也就是一个月三天假期。这三天假期时从朝廷到各下属官员全都停止办公,当然,虽然百官都不上班,但一定会有值班人员留守,万一遇到什么紧急情况起码能应付过来。

这只是一般性的假日,而和现在法定节假日相同的便是当时的节假日了,比如元日,也就是春节,还有冬至,这两个节日都放7天长假;到了五月时,官员们可以得到15日的农忙田假,在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

不仅如此,唐朝的事假特别人性化。比如,有一个官员,他的父母远在3000里以外,他便能每三年获得一次30天的探亲假;如果他的父母在500里以外,每五年便能获得15天的探亲假。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施行及冠礼,可以放3天假,亲戚的儿子行及冠礼,可以放1天假;子女结婚办喜事,可以有9天假。

这些数字可了不得,如果一个人在一年之内都碰到这些事,比如,父母在3000里之外,自己的儿子和亲戚的儿子行及冠礼,女儿嫁人,他的假日就已达到43天,这还不算旅途所需时日。古代的交通方式比较落后,基本通过骑马、乘马拉车或者乘船去往目的地,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较多。这样一算,官员花费在假日的时间还真不少。

介绍完了唐朝官员的休假制度,再来说一说官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俸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粮食、土地和薪水。先说粮食。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朝廷给官员粮食,官员自己就能少买,这就等于变相发了工资。唐朝时给的粮食俸禄,一般是每年给一次,按照官品的高低依次减少粮食数量,粮食俸禄的单位是石(dàn)。那么一石到底有多重呢?依据唐朝时的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20斤,由于唐朝时的1斤在670克左右,所以当时的120斤约等于现在的160斤,价格大约为50文钱。

接下来说土地。土地的分配也是以官员的官衔为标准依次减少面积,一品最高,可以分十二顷,而九品官员只能分二顷。官员们有了这些土地,如何使用便归他们自行支配了,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倒卖给他人,但最多的还是出租收息。

最后说说官员的薪水。以一品官员的薪水为例详细说明一下:月工资8000文,食品津贴1800文,杂用津贴1200文,月工资共11000文。不得不说,工资确实很高。因为官员代表官府单位,而且他们要对官府单位进行管理。所以,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朝廷给官员发的月俸里边就包含官府部门的运转费用,供官员进行更详细的分配。但这属于公款,因此不能列入个人收入里边。

3.唐朝的国际贸易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在当时可谓世界第一强国,经济与文化比其他国家繁荣昌盛得太多。那么唐朝人会购买其他国家的东西吗?由于唐朝是我国思想上比较开放的一个时期,对外贸易也是古代最发达的时期,所以唐朝人也非常喜欢外国货。

那么,接下来就带大家看看唐朝人都从国外买些什么东西。首先说一说奢侈品。唐朝时期的奢侈品主要有药材、珠宝和香料等。在唐初,权贵人士和富人就非常喜欢从国外进口的珠宝和香料。因为奢侈品本身价格比较贵,所以由外贸获得的奢侈品就更贵了,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买得起的,所以当时的外贸业其实主要是靠这些权贵人士支撑起来的。

当时和唐朝保持贸易关系的国家主要有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唐玄宗时期,广州的市舶司就经常为皇族购买从东南亚等国水运而来的奇珍异宝,尤其是珠宝美玉。市舶司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在当时主要管理海上对外贸易,而唐玄宗时期设立的市舶司其实只是市舶司的前身,一般由宦官担任其官员。市舶司起始于唐朝,盛于宋朝,到了明末又逐渐被取消了。

接下来说一说战马。马虽然被人驯化,但主要的产地是草原地区,唐朝内陆地区产量自然很少,这就决定了马匹外贸的出现。唐朝时期,唐王朝与突厥、回纥开展外贸交易,用缣帛换取军用战马,当时每匹马的价格大约有40缣帛(缣帛在唐朝时是一种名贵物品,可以当作货币使用)。可想而知,军用战马的价格有多高,这也是当时的军费开支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唐朝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在之后的外贸过程中,回纥将病弱无力的老马强卖给唐朝。老马和强壮的马相比,战斗力自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就让本来遭受重创的唐王朝雪上加霜。可以这样说,战马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唐覆灭的进程。

接着说一说生活物资和生产技术。在盛唐时期,唐朝人从国外购买生活物资,学习生产技术。主要的贸易国家有日本、朝鲜、泥婆罗和越南,以及西域各国。从日本购买的物资主要有松木、杉木、罗木、白银、黄金、鹿茸、茯苓和铜器等;从朝鲜购买的物资主要有人参、海豹皮、木材、木炭等。唐朝不愧为思想开放的时期,朝廷不满足于购买物资,还派遣使者去国外考察生产技术,并引入国内发扬光大。比如,唐太宗派遣使者去魔揭它国考察蔗糖的制作方法,还引进了泥婆罗三种种植蔬菜的方法。

外贸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唐朝经济发展,也使其他各个国家发展了本国经济。

有一个发生在扬州的故事就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现状。开元初年,有个叫李勉的人在浚仪做官,做官期满之后,他便租了条船沿汴水而下,准备告老还乡,并顺便到扬州游玩一番。途经睢阳时,他遇到一个患病的波斯老人。波斯老人拄着拐杖,请求李勉能好心带他去扬州。李勉看波斯老人境况可怜,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还好酒好菜地招待这个老人。在两人谈话间,波斯老人告诉李勉,他在唐朝已经经商20年了,儿子也在唐朝做生意,这一次就是想去扬州找儿子。不过,波斯老人在船上病情加重了,似乎难以支撑到扬州。波斯老人在垂危之际向李勉说出了实情,原来他是波斯国的王族之后,他们的国王丢失了一颗夜明珠,是传国之宝,所以派他和儿子来唐朝寻找。波斯老人运气很好,真的在唐朝找到了丢失的夜明珠,便藏在身上,准备在扬州乘船回国。谁承想,他现在病重垂危,自己的使命看来是无法完成了。因为李勉热心帮助他,他觉得李勉人不错,所以在弥留之际把宝珠送给了李勉。李勉并不是一个贪图宝物的人,所以又将他的宝珠塞到老人的口中一起安葬了。

等李勉到了扬州之后,在一次游玩的时候偶遇了一位波斯年轻人。他看着很面熟,觉得和他之前认识的那个波斯老人长得很相像。李勉上前去询问之后方才得知,他正是波斯老人的儿子。李勉把自己如何遇到波斯老人以及波斯老人和自己聊天的过程都一五一十地讲给波斯年轻人听,最后年轻人带着自己父亲的尸骨和宝珠回国了。

可能有人会问:明明在波斯丢的宝贝,怎么不远万里跑来唐朝找呢?因为当时唐朝与波斯的外贸往来非常频繁,很多商人在唐朝国土上进行珠宝交易,所以波斯人盗宝之后往往也会拿来唐朝做交易。这正好也验证了唐朝时期与国外的外贸交易之繁盛。唐朝时的广州、扬州这些大城市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自然吸引了众多国外商人前来交易。

4.传到国外的中国茶

茶和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是起源于我国的饮料。现在喝茶的人很多,配备好茶具,沏好茶,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品尝滋润身心的茶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现在茶叶的种类也有很多,比如普洱、信阳毛尖、铁观音等,而且要求高的人在泡茶时还会严格遵守泡茶的流程。

唐代在茶叶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在它之前,人们喝茶大部分是粗放式的豪饮,有的人是为了解渴,一喝就喝很多;有的人看重茶叶的药用价值,在喝茶的时候还要添加不少佐料,比如葱、姜、枣、橘子皮、薄荷、盐等,弄一个大杂烩,喝茶时是连吃带喝的。

唐朝茶圣陆羽对这种饮法嗤之以鼻,认为它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煎茶法,在喝茶时应该慢慢品味茶的香味。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筛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当然,除了煮茶、煎茶外,庵茶也很普遍。庵茶的方法是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碾末,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庵茶的范围很广泛,除了在宫廷里饮用,民间饮用者也很多。

再说陆羽,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茶圣,与他喜欢喝茶的习惯有莫大关系。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可以说,陆羽在茶叶学问上有着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在他隐居到江南以后,他才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以三卷《茶经》的形式记录下来。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分解讲述了茶叶的起源、采茶工具、制茶工具、采制过程、煮茶器具、煮茶方法、饮用方法、茶叶趣闻和茶产地等。里面的内容十分齐全,成体系,所以《茶经》就是一本茶文化词典和茶叶大全,更是一部唐朝以前的茶叶史。

陆羽的贡献不仅有《茶经》这套专著,在当时他还极力推广和发展了我国的种茶事业。他一生跑遍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从湖北到江浙,对我国名茶产区做了详细考察,并精心培育了若干优良品种,扩大了南方的种茶面积。他在湖州居住了三十年,在此期间,当地的茶业种植园有了巨大发展。

唐朝时的饮茶风气颇为盛行,不管是上层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饮茶情有独钟。既然连老百姓都喜欢喝茶了,皇帝大臣之类的贵族要想体现身份,自然要喝茶叶之中的珍品。当时唐朝皇族喜爱的珍品是阳羡唐贡山所产的“贡茶”,因产量很少,故而十分名贵。它的名贵之处还体现在,贡茶要在清明之前送达长安,所以茶一做好就需要快马加鞭,尽快送到朝廷。为了保证贡茶的来源是真实的,朝廷派了茶史太监到采摘区设立茶舍和贡茶院,专门管理贡茶的采制、品鉴和进献。到了朝廷以后,还要用贡茶开清明大宴。

朝廷这么重视茶叶,所以官府机构也就上行下效,积极地种植茶树,于是,茶树从野生变成了农作物。由于官府的带动,民间也开始种植茶树,出现了茶肆,当时不但城市里有茶肆,乡村里也有很多茶店,主要与饭店、旅馆结合,尚未独立出来,但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为宋朝茶馆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唐代后期,茶不但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和嗜好之物,甚至到了无异于米盐的地位,此时“茶税”也开始出现。说到唐朝茶叶生产和消费,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禁酒令的颁布实施,使茶作为一种酒的替代品开始盛行于民间。

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茶文化流向了国外,比如日本。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最开始是学习了我国的茶文化。据中日学者研究,日本平安时代,也就是与唐朝同时代的饮茶文化,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精神境界上,都与《茶经》中叙述的类同。日本第一位煎茶人永忠和尚当年曾在中国留学,当时陆羽的《茶经》刚刚问世,他的茶文化正流行。在陆羽去世的那一年,永忠回到日本,用陆羽的烹茶法博得了天皇的赏识,两个月后,天皇下令推广饮茶文化。唐朝时期,唐朝人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非洲等地区的商人联系,波斯国和大食国的商人经常到长安进行贸易,于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西亚和非洲。当时政府成立了榷茶使来管理对外茶叶的输出。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各国最初饮用的茶叶、所种的茶种以及饮用方法、饮茶礼仪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播出去的。

5.唐朝的“快递”业

杜牧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诗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是唐玄宗为了博得贵妃杨玉环倾心,知道杨贵妃喜欢荔枝,于是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将产自巴蜀的新鲜荔枝送往华清宫,而行经的路程便是荔枝道,这是唐玄宗特意为运送新鲜荔枝而下令修建的栈道。这可以说是唐朝时期快递行业的典型案例了。说到“快递”这个行业,在各个朝代均有不同的模式来经营。关于这个行业,对路程和速度都有特别的要求。

例如,秦汉时期的快递又叫步递,一般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十里路,这可只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而且要求当天送完。如果使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驶七十里路,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至于骑马,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可是那个朝代的速度极限了,即老百姓们所称的至速。再如到隋唐时期,其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四驿,乘驿马日走六驿,按每三十里一驿算,日走一百二十里至一百八十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十驿,相当于跑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五百里,日行约十六驿,这些精准的数字直接展现了快递行业的业务要求以及这个行业的规矩。

其实,较为正规的“快递业”从魏晋时期就开始了,那时还出现了专门针对“快递”的第一部邮政法规——魏国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到了唐朝,“快递业”更为发达了。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与运行,水路快递模式更为突出。在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根据史书记载以及有关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就写下了亲眼所见之势:“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古代的通信手段,所能依靠的主要是文件传递方式,只有专人快马在驿站间不间断地递送。那时,一般每隔二十里路会有一个驿站,如果是紧急文件当时会怎么处理呢?对于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的,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时可达到八百里,在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会使用快马。这样,尽管不是所有马匹都是千里马,但每匹马在短距离内拼命奔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已达到每天五百里以上。

在各种驿里服役的人,一般叫作“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驿丁的身份地位比较低,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在烈日照射之下,在凛冽的寒风中,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他们日常的任务很繁重,除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琐事。

在唐朝法律中,对于邮递过程中种种失误的处罚,都规定得很细。唐朝法律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的死损肥瘦,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的处罚更为严格: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同时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则杖罚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责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可能会有人问道:“若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的重要任务,遇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有责之人罪加三等;若因书信延误而招致战事失败的,则可判处绞刑。以如此严厉的法律规定来看,一般强盗是不会去劫这些重要文件的,免得招惹官方的剿杀。如逢交战时,估计敌方可能会打埋伏拦截情报,因此便会采取多途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除了送公文,唐朝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进贡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递远送,根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其是新鲜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在唐朝这个繁荣的盛世,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交流,贸易的流通,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快递”行业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