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环境安定,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唐朝的娱乐生活也得以相应的发展。娱乐活动形式多样,既继承了传统,又富于创新,尤其是宫廷女性的娱乐生活格外突出。
1.唐朝的马球运动
唐朝时,马球就已经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休闲运动了。马球运动也被称作“击球”或“打球”,是骑在马上,持棍击球的一种休闲体育运动。打球的球棍一般由木头做成,杖柄也有用植物的藤做成的。球杖下端呈月牙状,外部包有牛皮,杖上有各种色彩的花纹装饰。马球用的球是木质的,大小如同拳头,质地坚硬,轻而有弹性,中间掏空,外面涂上朱红色并绘有彩纹。游戏时分为两队,大家骑在马上,手持球杖,以草原、旷野为场地共击一球,直到打入对方球门的一方为胜者。
其实马球运动源自波斯,传入中国后,在唐代盛极一时。从唐太宗开始,很多皇帝都喜欢马球运动,还大力推行马球比赛。实际上马球在唐宋元三个朝代都很火爆,后逐渐被新的体育运动所取代。因为马球有皇家支持和推广,因此大受欢迎,许多人都沉迷于此。《封氏闻见记》就曾经记载了唐太宗勤于政务,焚烧马球来劝诫自己,可见马球的受欢迎程度。
马球场也是非常阔气的,一般来说,皇家球场都设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整个球场宽阔、平坦、干净。有些贵族家中的球场还洒上些许油来预防扬尘。如果晚上要玩打马球,就在周围点上几圈蜡烛。下雨刮风的时候,扯起油布帐篷也可以打马球,可见当时王公贵族对马球运动的喜爱。
大唐时的马球比赛有两种,一种是单球门,另一种是双球门。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有4人至10人,双方人数可以不等。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开一尺大小的洞,洞后设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少决定胜负。打双球门的赛法与现代马球相似,以击过对方球门为胜。比赛时,参赛队员默契配合,马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能奔驰竞逐,场上的战术变化需要大家共同判断,队员们一起齐心奋力去争取胜利。比赛时会有擂鼓助威,增加气势。球场四周竖有24面红旗,裁判“唱筹”计分,得一分唱一筹,得一筹增加一面红旗,失一筹拔去一面红旗,直到比赛结束。双方红旗多者就是胜利方。
打马球能产生诸多好处,这使它在唐朝大受欢迎。骑着马扬鞭疾驰,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增加勇气,培养协作精神。除娱乐外,增强部队的战斗力的一种方法就是熟练地骑马,打马球可以间接训练士兵在马背上的灵活运动能力。唐太宗时特别重视军事训练,很重视发展骑兵,恰好马球运动是一种适合训练骑兵技巧的运动,于是打马球便成为军队习武的训练项目,既能休闲又起到了军事训练的目的。由于马球运动装备要求有很多,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所以马球运动在民间开展得比较少,主要是在王公贵族及军队中开展。
唐玄宗在没有登基前,也非常善于击球,他的球技高超,即使是吐蕃有名的打球手也达不到他的水平。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发布诏令,正式将马球运动推广到军中,用来演习操练士兵,同时训练战马。就这样,因马球运动而演变产生了一种新的练兵方法,骑兵的战斗力也因此而大幅度提升。甚至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和军将可以目不识丁,只要球技高超就能得到提拔。唐武宗在位时有个人叫周宝,也是因为善于打马球而出名,但是他做官之路不顺利,没有得到贵人的赏识。当他知道皇帝重视打马球的人才时,就自告奋勇为唐武宗表演马球,之后居然因为受到唐武宗赏识而被提拔了。
除了比赛和军事训练,马球还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途径。大唐与自己的邻居韩国和日本等国都进行过马球竞技比赛,以竞技体育的精神宣扬大唐的综合国力。
除了王公贵族爱打马球,文人学士和富家子弟也喜欢马球运动。甚至不单有男子参加,女子也非常喜爱马球运动,即使是宫中的窈窕淑女也会驰骋赛场,击打马球。女子打马球侧面说明了大唐社会风气的开明。
马球运动有较强的竞技特点,在唐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运动项目,它的盛行与皇帝的喜爱是分不开的。在整个大唐近300年的22个皇帝中,居然有18个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可见打马球成了皇家体育休闲活动的重要项目。
2.唐朝的“足球时尚”
足球是当代世界第一运动,是一项全球性运动,也是一项全民性运动,喜爱它的人不计其数。世界杯比赛是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二大体育赛事,当足球场上足球飞起时,总会有大批的球迷为之
疯狂。
其实,唐朝人也踢足球。不过,当时的足球叫蹴鞠,而且蹴鞠不是唐朝人发明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发明了蹴鞠,只是这项运动发展到唐朝时已经相当成熟,当时的人们,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不少喜欢蹴鞠的。
现代的足球是皮革制成的,里边充满气体,而唐代距离现在已有1000多年,当时的足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当时的蹴鞠所用的球就是充气球,这是唐朝人对蹴鞠进行的革新。唐朝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比较发达,所以在制作工艺方面也很成熟了。当时的人把八片尖皮缝成外壳,在里边装上一个猪尿脬,猪尿脬是充满气的,这就让当时的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基本一样了。虽然里边是猪尿脬,外面的皮和现在的合成材料也不能相比,但外面用皮遮挡着,远远看去,其实长得差不多。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项革新,就是使用了高球门。球门高三丈多,门柱设一个小门洞,谁把球踢过门谁就赢了。在唐朝之前,踢球没有球门,只要踢进一个小房子里就算赢了。
经过改进,人们玩蹴鞠的趣味性就增加了,所以蹴鞠成为当时的一项最时尚的运动。唐代大诗人王维写过一首诗,里边就提到过人们在郊游时蹴鞠的情景,其中一句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也就是说,人们蹴鞠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把蹴鞠球踢到天空,甚至比鸟飞得还要高。在唐朝,人们都觉得把球踢得越高越好,当时的书中有记载,一个叫张芬的人在庙中踢球,球飞起来的高度达到了塔的半腰上,把大家都看呆了。
唐朝时甚至连女足也存在了,当时叫女子蹴鞠队。唐时有书记载:一个衣衫褴褛的十七八岁女孩子,脚穿一双木屐,非常灵活地接住军中少年踢来的球,把它踢到数丈高,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落下来,可见这是一位技艺非常高超的女蹴鞠手。
唐朝时的蹴鞠是最时尚的运动,所以不仅民间喜爱,皇帝和大臣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游戏。皇宫里就有一大帮“蹴鞠迷”。当然了,在皇宫里皇帝一般不蹴鞠,主要把蹴鞠当作一种娱乐来欣赏,蹴鞠大多是由专业艺人进行表演,属于朝廷宴会上的观赏节目。可见当时就有一大批专业的蹴鞠运动员为皇帝服务。宫廷中的蹴鞠表演一般采用单球门,在场地中央放置两根长竹竿,长竹竿作门柱,再在两个长竹竿中间悬空挂一张网,形成球门,这就是得分区。在表演时,双方队员分别站在球门两侧,按一定的规则将球从得分区踢到对方的场地,最后得分多的一方获胜。当然,单球门多在蹴鞠表演时使用,平常使用的最多的是双球门。除了这两种玩法以外,蹴鞠还有打鞠、白打、筑球鞠等玩法。
打鞠又叫“一人场”,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踢球,像现代的足球运动员常用的颠球等花式足球技巧。打鞠自然不需要球门,对人数也没有限定,一人或者多人各自独踢,用头、肩、背、胸、腹、臀、膝等身体部位支配球,花样繁多。比赛时,人们轮流展示,花样最多的人最终获胜。这种玩法不需要多大的场地,在民间非常流行,而且还可以作为个人健身活动进行日常锻炼。所以人们又把蹴鞠叫作“发汗散”,称蹴鞠有“消食健体得安眠”的功效。
白打就对人数有要求了,人数必须是偶数,常见的有“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等。这种比赛也不需要球门,只是人们相互传球对踢。
筑球鞠的玩法就比较热闹了,场面一定是熙熙攘攘的。因为足球跳跃性很强,所以当时的人们制定了一个规则,把球踢到天上,玩球的人一起抢球,必须在球落到地面上之前把球再次踢高,如果球能一直不落地,玩球人的兴致就会越来越高。
前面说过皇帝一般欣赏专业蹴鞠手进行的蹴鞠表演。皇帝是天子,这种活动自然不能亲自参加,到时候累得衣冠不整,让臣民看到了实在不雅。但是,有的皇帝对蹴鞠的热爱超乎寻常,据说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喜欢蹴鞠,因此皇宫中有专门的打球宫,还有大规模的球场,就连妃嫔宫女们都下场踢球。虽说宫女妃嫔踢球也很热闹,但她们踢球不直接参与球场上的射门活动,基本上是比赛各自的球技,比如把球踢高,踢出花样来。很多时候,她们在天不亮的时候就玩这种游戏,参加者还能获赐金钱,所以叫“白打钱”。
要说蹴鞠风气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了。当时皇帝蹴鞠着迷到什么程度呢,都已经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了,纷纷给皇帝写奏折讨论这个事情,但还是没有效果。安史之乱以后,蹴鞠仍然很流行,很多将相大臣也都喜欢到场上踢几脚过过瘾。
3.唐朝女性的专属娱乐
在唐朝,女性的历史地位相较之前已经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在体育休闲运动中,女子逐渐崭露头角,相比男子也毫不逊色。
唐朝人喜欢球类运动,而且在女子参与的休闲体育运动中,球类运动特别丰富,如马球、蹴鞠、步打球、驴鞫等,多种球类运动都受到各个阶层女性的青睐。特别有趣的是唐朝女子蹴鞠和男子蹴鞠的游戏规则略有不同,除了进球数定胜负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玩法是以踢得高、踢得出花样作为优胜者,这种踢法就称之为“白打”。唐朝的女子蹴鞠随处可见,也成为节日中的重要活动,走在街上可以看到一群少女蹴鞠玩耍,这样的场景是非常常见的。
除了蹴鞠外,舞蹈类休闲体育运动也颇受唐朝女性的欢迎,如剑舞、胡旋舞、绿腰等。大唐时,舞蹈表演分为“软舞”和“剑舞”。“软舞”顾名思义,节奏较为舒缓,体现女子柔和之美;而“剑舞”的节奏非常紧凑,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一种矫健之美。
这些舞中非常著名的要数具有鼓舞士气的功能舞蹈——“剑舞”。舞者常常佩剑并随着音乐的节拍而舞蹈,看起来英姿飒爽、玉树临风。它也多受到唐朝女子的追捧。当时有一位人称公孙大娘的女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剑舞者,由于技艺高超,她的名字家喻户晓。有《津阳门诗》这样记载:“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书法家张旭在谈到草书创作的时候也感叹过,“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可见张旭创作的灵感来源竟是公孙大娘的剑舞,甚至草书作品也有剑舞的神韵。
剑舞之外,胡旋舞也是女生喜爱的热门舞种。舞者跳舞时穿着华美的服饰,随着强烈的节奏感,快速地旋转柔美的腰肢,显得既优美又
婀娜。
其实大唐女子也有潇洒的一面,她们和男子一样,都会参加丰富的户外休闲体育活动,比如踏青、拔河比赛、秋千、骑马射箭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天时,唐朝女子会结伴相约外出踏青,嬉笑打闹。作为一种亲近自然的放松方式,踏青备受大家喜爱。而有水的地方就可以泛舟,泛舟及踏青成了大唐女性的新宠。
还有一种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的游戏——**秋千,其实最早是专属女性的游戏。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候,大部分地区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在这两个节日中,很受女性欢迎的一种活动就是**秋千,唐朝时更是在各阶层的女子当中广为流行,无论是在宫女中还是在民间女性当中,秋千作为放松娱乐的好方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休闲活动也开始为女性所接受,如女性拔河比赛。唐朝女子也可以参加这项活动,比如唐中宗就曾经在玄武门外观看宫女们举行拔河比赛,场面十分壮观。不少女性也积极参与骑马射箭休闲体育活动,长安女子甚至骑马成风,比起年轻男子来丝毫不逊色。大唐对于女性的开明和包容程度从娱乐角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之外,每逢节假日,唐朝人和现代人一样,也会为了庆祝节日而举办各种热热闹闹的活动,大家相聚在一起非常热闹。
元日的时候,出嫁的女子会回到娘家和家人团聚。紧接着到了正月初七庆祝新年的日子,大家会剪纸戴在头鬓上等,剪纸一般由女子来完成,展示出女子的心灵手巧。在唐朝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的晚上称为“元夜”。上元节的习俗是张灯结彩、夜游观灯。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夜游观灯。上元节三天内万家灯火,夜晚如同白昼样,热闹非凡,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女子的身影。“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王作立轮。”上元节的活动是举行灯会,全家一起外出游玩赏灯。街上的女子各个穿着锦绣,佩戴珠翠,粉黛朱颜,人数众多。唐中宗曾和皇后一同微服出宫,到民间参加观灯活动。晚上的时候,宫里也会放宫女观灯。
还有两个节日也是女性参与度非常高的,分别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和七月七日七夕节。端午节也被称为“女儿节”。女子会将五彩丝线戴在自己以及家人的手臂上,五彩丝线又称为长命缕,寓意躲避灾祸,为全家人祈求长寿。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女子会结彩缕,穿七孔针。这个节日又称乞巧节。在七夕节晚上,人们会摆设瓜果、香案等迎接织女,以此来祈求忠贞的爱情。而民间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也就是乞巧市,乞巧市上摩肩接踵,车马难行,女子也穿上艳丽的服装,细心挑选着乞巧用品。
唐朝女性的娱乐活动真的是丰富多彩,虽然不及现代人有各种各样的科技辅助娱乐,但是在那个时代,通过休闲娱乐建立起来的彼此关系,正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情感联络。
4.震天动地的千人拔河
在唐朝,不管是皇帝妃嫔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体育运动。只不过,皇帝妃嫔等贵族玩得起平民的游戏,但平民却玩不起贵族的游戏,比如打马球,那可是需要很大的场地和设备的,一般人是无法玩得起的。所以,拔河与马球相比就属大众运动了,又省钱又省地方,只要有一根结实的绳子,不缺人就行。
唐朝人玩的拔河和现代人玩的拔河基本差不多,都是两边人较劲儿,看哪一边劲儿大,把绳子拉到自己这一边就算赢了。
关于拔河的来源,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拔河又叫牵钩,还有强钩、拖钩等名称。春秋时期的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所以不仅有陆军,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楚国和吴国经常在水上作战,为了有利于水上作战,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国名匠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拒”的器具。在水上作战时,如果己方占优势,敌方后撤,己方便可以使用钩拒勾住敌方的舟船,不让其逃脱;如果己方失利,则可以用钩拒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帮助己方士兵逃跑。鉴于钩拒在实战中特别重要,为了更熟练地使用钩拒,军队就把它设置为军事训练的项目,让士兵们相互对拉,以此来健身练武。不过,在练习时就不使用钩拒了,为了方便,人们开始用缆绳代替钩拒。一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竹篾做的缆绳在水中牵拉,后来这种活动不仅从水上移到地面上,还从军队中流传至民间,拔河用具也逐渐变细,用大的麻绳代替。慢慢地,拔河就成为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游戏,每到春天来临时,民间经常会举行拔河比赛。
到了唐朝时,拔河游戏的场面变得更壮观了,有的拔河比赛用的大麻绳长度达四五十丈,两头分别系着数百条小绳索,将绳索捆在人的身上。拔河分为两队,比赛时两队一齐用力向后拉,大麻绳正中插一杆大旗,大旗两边各划一等距的横线,称为“河界”,以将对方拔过“河界”为胜。这就是“拔河”名字的由来。由于人数众多,比赛时鼓声喧天,十分热闹。
拔河在民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与皇帝贵族的推崇是分不开的,在唐朝的皇帝中,唐中宗、唐玄宗对拔河是非常提倡的。刚开始拔河是没有裁判的,规则不是很明确,到后来皇帝开始用大旗做准绳,画线当河界,并启用裁判把绳。唐中宗就是拔河运动的铁杆粉丝。唐中宗的帝王生涯非常坎坷,受尽了折磨,虽然这个皇帝当得很是窝囊,但他手上还是有一些特权的。他在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宫女们拔河,而且人越多、场面越大越热闹就越好。709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不知怎么想的,觉得在宫里拔河不够过瘾,于是就组织几百名宫女到玄武门外拔河。
到了唐玄宗时,他数次三番在御楼上看拔河比赛,还搞过一出“千人大赛”。一千多人拔河,真是难以想象,这得用多大多粗的绳子,人数那么多,随便一声呐喊就能震天动地。当时武将击鼓,文官裁判,两边壮士使尽全力,相持不下,致使场上尘土飞扬,官员们看得忘记了桌上的美食,将士们欢声雷动。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因为唐朝比较开放,也与国外保持着友好的往来,所以很多外国使者也在中国居住或访问。当时,这场千人大赛让外国使者看得目瞪口呆,吓得把筷子扔在地上,跪下作揖。当时有一名进士叫薛胜,作了一篇文章为《拔河赋》,文辞优美,天下为之传诵。这场千人大赛其实也算是一场壮国威的比赛,只有盛唐才有此景象,实在是大国的景象。就连薛胜也坦言:“名义上是在国内进行拔河比赛,其实是在向国外宣示自己强大的国防实力,以达到威慑外国的目的。”
5.唐朝也流行养宠物
唐朝养宠物的潮流在王公贵族阶层和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们之间流行,豢养宠物成为大家争相追捧的休闲娱乐方式,其中最受欢迎的宠物是鸟类。
没错,大唐时鸟的地位较高,皇帝更是对鸟多有偏爱。设有专门用来饲养宠物的五坊,其中鸟类就占了四坊: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另一坊为狗坊。其中鹞是最受欢迎的。唐太宗豢养了无数的鹞,因为数量太多,就设立了一个官署——“鹞坊”,鹞坊的坊主也得以享受很高的级别与待遇。鹞的身形小于鹰而大于鸡,有尖尖小小的嘴巴,性情较为温顺,经过训练之后的鹞还可以用喙来为主人梳头、挠痒痒,如此聪明可爱的小宠物不仅深受王公贵族喜爱,也令大唐普通的年轻人着迷。
喜爱鹞的代表人物要数唐太宗了,他曾经说时间流逝像是在逗鹞,瞬间就过去了。他对鹞的痴迷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天,坊主送来一只鹞取悦唐太宗,这只鹞不仅通晓人性,会讨人欢心,还会在人的手掌上跳“胡旋舞”,这令唐太宗很是痴迷,日日逗鸟无心上朝。有一日魏征老远就看到正在皇帝手上转圈的鹞,于是他说自己有要事禀告唐太宗。见他进来,唐太宗连忙把那只正转得晕头转向的鹞揣在怀里。魏征假装不知,礼毕后就开始奏事,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唐太宗没辙,只能任魏征谏言。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大半,待魏征禀告完毕后,唐太宗连忙把鹞从怀里掏出来,却发现这只可怜的鹞早已活活憋死,气得唐太宗脸都绿了。
唐朝引进的禽类宠物有鹦鹉、频伽鸟、鸵鸟等观赏禽鸟以及雕、鹰、鹤和鹘等猛禽。贞观初年,林邑国就向唐王朝进贡五色鹦鹉、白鹦鹉,“精识辩慧,善于应答”。甚至连武则天也养了一只叫作“雪衣”的白鹦鹉,甚是喜爱,谓之国鸟。还有专门的《白鹦鹉赋》写来赞美白鹦鹉的善言聪慧、巧通辞令。唐玄宗还养过一只五色鹦鹉,它通人性,每次侍者为唐玄宗更衣时,若举动不敬,“鸟辄嗔目叱咤”,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这些珍贵奇异的鸟类都是通过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朝贡得来的。像鹞、鹦鹉等鸟类都来之不易,是皇家贵族的专宠,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民间流行的宠物相对常见而便宜,养鹅就是一种,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大白鹅,而且一养就养一群,炫鹅成了平民百姓的时尚。《增广贤文》中写道:“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于是连王羲之、骆宾王等人也成了“养鹅专业户”。
说完了禽类,再来说一说养狗。唐朝时养狗的规模较前朝已经扩大了不少,除了王公贵族,百姓也渐渐开始流行养宠物狗。
深得唐朝后宫女性宠爱的可谓京巴狗了。杨贵妃的“康国猧子”名垂史册,这只由康国进贡的雪白小京巴狗,深得杨贵妃喜爱。《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猧子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上大悦。”杨贵妃因怕唐玄宗与亲王对弈输了棋局伤颜面,便将“康国猧子”赶上桌扰乱棋盘,小狗也聪明灵性,还真乱了棋局,也算是不负贵妃的宠爱。
除了禽类和狗,皇家作为宠物来饲养的可谓是珍奇异兽了,甚至还有豹子、鸵鸟等珍奇物种。可见养宠物在大唐也成为皇家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宠物陪伴唐朝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风尚,尤其是王宫贵族,饲养宠物更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